天天看点

贪财者必是品行败坏之人,梁师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警醒

作者:历史小鉴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北宋政和年间,宦官梁师成凭其阿谀奉承的本领受到了宋徽宗的恩宠,累迁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淮南节度使。梁师成左右科举,把持选部,时人称之为“隐相”。

梁师成平时故意在自己府中挂满字画,充斥典籍,请各地文人墨客前来欣赏。梁师成的亲信不解道:

“大人高高在上,不该和文人墨客私下交往,这不是太抬举他们了吗?”

贪财者必是品行败坏之人,梁师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警醒

梁师成笑而不答。

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之人,利用这个机会向他献媚,将自己珍藏的名贵字画、精美笔砚献给他。梁师成来者不拒,让家人将收来的这些东西高价卖出,把获得的金银存人自己的金库。

梁师成的行为过于无耻,知道内情的人都鄙视他。一次,梁师成的一位心腹劝他说:

“大人位高权重,最重要的莫过于保持自己的名声和形象, 一些小财又何必求取呢? 给大人行贿之人都是无耻之徒,万一他们说出来隐情,天下大哗,这会动摇大人的根基的。”

梁师成质问心腹道:

“你以下犯上,不怕我翻脸不认人吗?你不知实情,胆敢指责我受贿,可是受了哪个人的指使?”

宋徽宗听说梁师成受贿,便把他召来,问询道:

"有人说你收受贿赂,朕并不相信,你有何说明呢?”梁师成狡辩多时,后道:

“臣深受皇恩,衣食足用,何必收取贿赂?这都是有人嫉妒臣,以此来陷害我。陛下如不信臣,自可将臣革职。”

贪财者必是品行败坏之人,梁师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警醒

宋徽宗本是昏君,遂深信梁师成谎言。梁师成做事更加胆大妄为了。

一位梁师成的长辈见他放肆胡为,一再劝他说:

“你有今天的地位,并不容易,为什么要使它失去呢?明目张胆,干的都是无德的事,这只会积攒祸患。一旦病入膏肓,势将不存,谁还能救你呢?你不该蔑视读书人,必须先要培养德行,这样才能保住权势。”

梁师成并不把长辈放在眼里,他奚落长辈说:

“你说的都是废话,莫非你也嫉妒我不成?我有权有势,别人有求于我,这是两厢情愿的事,我何曾逼迫过他人呢?”

梁师成毫无自省,反是变本加厉。每逢科考之时,梁师成府第便车马盈门,许多人以请教的名义向梁师成行贿求官。由于人数众多,梁师成索性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室,令接待人员将来 人所献礼物一一登记人册。每年仅科举考试这一项,梁师成就收贿多达数百万缗。

梁师成根据考生行贿多少,怂恿宋徽宗确定其等级。出钱多者,无不高中,并获得美差;出钱少者,有的也能得中,但得不到肥缺;拒不进献或无钱进献者,即使学问再高,最终也是被黜落。

贪财者必是品行败坏之人,梁师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警醒

梁师成的一位亲友担心受到报应,他对梁师成说:

“读书人一生的功名维系于科考之上,大人不问学识,只问钱财,这不仅误了人家前程,也误了朝廷选材,这事太亏心失德了。大人做事不要过分,否则,我担心大人受不了天下人的诅咒。”

梁师成笑道:

“天下人的诅咒又有何用?做官难免被人骂,这无需介意。”

有一年,梁师成亲自策试进士,金榜题名者多达 100人,均为富商豪门子弟,甚至还有市井无赖,而平民于弟竟无一人得中。朝野上下议论纷,百姓无不诅咒梁师成早死。

后来,宋钦宗上台,太学生陈东率众请愿上书,要求诛杀梁师成等“六贼”。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一月,梁师成被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当他离开京城,行至八角镇时,宋钦宗又派人追杀了他。随后,查抄了梁师成的全部家财。

财本是好东西,如若不则手段的敛之,财也就成了祸根。从古至今栽在“财”字上的太多太多,历史的教训在一遍又一遍的重演,似乎从未停止。利欲熏心,最后终尝其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时刻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