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作者:环球人物杂志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我现在这个年纪,

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作者:李璐璐

近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举行。其中,一个特殊群体引发关注——“银发知播”群体。

他们平均年龄77岁,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组成,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传播科学和人文知识。87岁的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就是其中一位。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致敬“银发知播”群体。

汪品先是首位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主体账号的院士。

2020年,他开始通过这种新形式向大家介绍深海世界,凭借丰富有趣的知识科普,受到众多年轻网友喜爱,不到半年便成为粉丝逾百万的up主。

汪品先一生与大海打交道。他和妻子分居30年,曾以82岁高龄9天3次下潜南海,深达1400米,让中国海洋研究在世界扬眉吐气。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我们中国人也能下潜了!”

2018年5月13日,辽阔的南海西沙海域,“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万顷波涛中轻轻晃动着,船上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待。

下午5点多,“深海勇士”号深潜器浮出海面。只见82岁的汪品先一跃,稳稳地跨上最后一级阶梯,走出了深潜器。

如雪的白发和红蓝相间的潜水服在辽阔的大海上如此引人注目,他把左手紧握成拳放在胸膛前,沧桑的脸上露出坚毅的笑容。

“我们中国人也能下潜了!2010年之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4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汪品先朗声笑道。

他探索大洋近40年,从没想到,在过了退休年龄20年后,迎来了科研事业上的重大突破。

耄耋之年潜到海底去,这在此前是绝无仅有的,可汪品先很坚决,这是他“蓄谋已久”的挑战:“喊了半辈子进军深海,总得进到海底有个亲身经历。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汪品先在“深海勇士号”深潜器里。

13日一大早,汪品先在深海研究所所长丁抗以及驾驶员的陪同下来到甲板上。蔚蓝色的大海波光粼粼,目之所及处,海天一色,非常壮丽。

8:05,三个人进入“深海勇士”号深潜器;

8:10,“深海勇士”号缓缓吊离甲板;

8:20,“深海勇士”号下水,并以每3分钟100米的速度下潜;

9时许,“深海勇士”号下潜到1400米左右的海底。一个从未见过的、神奇的海底世界呈现在了汪品先眼前。

“我们首先看到了冷泉,这还是在西沙群岛地区第一次遇到冷泉,意味着这儿的海底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生物系统。”

冷不丁地,他们还撞上了冷水珊瑚林。“这是完全没有想到的!”汪品先兴奋极了:“海底的珊瑚几年才生长1毫米,一根根地立在海底岩石上,在海水中摇曳生姿。这片珊瑚林为海洋动物提供了栖居地——上面爬着海星、章鱼等生物,真是美丽。”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汪品先深潜发现的“珊瑚林”。

冷水珊瑚林的发现对研究海底生物有着重大意义。

“海水平均水深3700米,上面200米才有光,地球上海水95%是黑的,是一个我们了解很少的黑暗世界。从前,大家认为海底岩石是没生物的,但我现在看到了冷水珊瑚,而且这些珊瑚全部长在石头上,那么就说明,岩石质的海底是有生物圈的,这在中国是没有注意过的。”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汪品先解释道。

“深海勇士” 号在海底航行了四五公里,观察采样逾8个小时。当汪品先神采奕奕地走出深潜器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可汪品先意犹未尽,他深知,这是“南海大计划”的收尾之作,要求尽善尽美。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差点丢了工作

汪品先与海洋有着特殊的缘分,他一生之中做了两件与海洋有关的大事:

一是从事深海科考研究,二是创办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现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1936年,汪品先出生在上海南京路上一个普通的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前往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古生物,回国后被分到华东师范大学。

那时,华东师大正在筹建海洋地质系,连条舢板船都没有,海洋科研无从谈起。

接着又逢“文革”,汪品先被下放到马陆公社参加劳动。他一度非常苦闷,但幸运的是,转机很快就到来了——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上海“62722工程”筹备组,任务是筹备海洋石油钻探工作。

为响应中央培养海洋地质人才的号召,汪品先和同事建议华东师范大学招收“学习海洋地质”的学生,得到批准。

同年,华东师大成立海洋地质专业,十几位工农兵学员入学,成为第一批新生,汪品先回到华东师大任教。

1972年,这支“海洋地质连队”的师生从华东师大开进了同济大学。3年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正式成立。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汪品先在研究海洋沉积里的微体化石。

新系建立之初,单身老师的宿舍是消过毒的原肝炎病房,实验室是废旧车间,而一台两只眼睛对不上焦的显微镜,就是当时的全部实验设备。但时代的发展变化是惊人的,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一切都不一样了。

1978年,汪品先受石油科学代表团邀请,去美国、法国访问两个月,成为改革开放后同济大学访问西方第一人。

在美国访问时,汪品先结识了大名鼎鼎的美国海洋科学家洛勃里克,从他嘴里知道了“深海找油”这个概念。

1981年,汪品先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以45岁“高龄”负笈德国,在基尔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在这里,汪品先触摸到了国际海洋科学的前沿,受到震动。

“自古以来,所谓的海洋开发都是从外部利用海洋。而当代的趋势,却是进入海洋内部,深入到海底去开发。中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1982年回国后,汪品先正式主持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工作。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他只留下一名优秀老师,请走了所有工农兵教师,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有很多人给校党委写信告状,一向文质彬彬的汪品先表现出了少有的强势,他改掉了苏联模式的教研室,撤除了教研室主任的职位。为此他差点丢了工作。

1985年,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成为当时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也是在那一年,汪品先的《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在德国和中国联合出版,法国杂志评论说:“中国海洋研究崛起了。”

1991年,汪品先当选了中科院院士。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20世纪晚期,地球科学的突破主要来自深海。汪品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把眼光瞄向了南海。

1997年,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以每年50万美元会费成为“参与成员国”。这一年,汪品先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得票最高,一举拿下ODP184航次。

两年后,ODP184航次在南海实施,年过六旬的汪品先担任首席科学家,登上了美国科考船“决心”号,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1999年,汪品先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设计并主持南海大洋探钻。

“此前,我从没参与过大洋钻探,突然当了首席科学家,压力很大。我跟老伴说,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在南沙海域,当第一口井开钻时,美国船长下令升起中国国旗,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汪品先的心中似乎也涌出了鲜红的热血。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2003年,汪品先和意大利同行在地中海西西里岛考察。

2010年,国家自然基金委立项“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的重大研究计划,2011年启动至2018年结束,总投入超过5亿元。这项计划旨在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探测海盆,揭示南海的演变过程。汪品先是这项计划的发起人,也是负责人、专家组组长。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我们终于有了家”

大洋钻探、南海科研……亲历了中国海洋“大事”的汪品先,却经历了长时间“妻离子散”的日子。

汪品先和妻子孙湘君曾在莫斯科大学同一专业留学,从同学成为知己,最后发展为恋人。回国后,汪品先被分到了华东师大,孙湘君却被分到了北京科学植物研究所,二人两地分离长达30余年。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汪品先(第二排左二)在苏联留学时。

在妻子的眼里,汪品先是世界上最好最优秀的男人。

“在莫斯科大学,他是系里指定的班长,他的俄文在我们当中是最好的。那时候听课,教授用俄文讲一大堆,我们坐在下面,很难听懂。但汪品先能把教授讲的内容全记下来,每逢考试时,不仅中国学生向他借阅笔记,就连苏联同学也来借阅。他写的俄文作文,老师看了后直夸文笔极好,还在校广播台播颂。”已是白发苍苍的孙湘君眼睛里闪着光,毫不掩饰对丈夫的倾慕之情。

2000年,孙湘君退休后来到上海,两人才得以团聚。

最初,同济大学也给孙湘君安排了间办公室,但她不愿意去,而是把汪品先办公室隔壁的会议室当作了自己的办公室。“她就想和我一起办公。”

87岁火了,他让中国在这一行扬眉吐气

·汪品先和夫人孙湘君。

如今,这对科研伉俪经常一起去学校办公室,分头工作。在办公室待的时间,比家里还要多。30多年的分离,从青丝到白发,让两个人格外珍惜朝朝暮暮的时光。

不过,这也令汪品先有着“甜蜜”的烦恼,孙湘君担心丈夫的身体,“命令”他要在晚上10点半之前必须从办公室回家,不然脸色就不对了。

比起自己的身体,汪品先更珍惜现在得来不易的研究机会。“大陆的海洋事业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而我现在这个年纪,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我还有很多计划要去实现。”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