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是社区志愿者”——新华社记者战“疫”一线亲历侧记

新华社兰州10月26日(记者何乔)戴上了《党建大会党员突击队员》袖子,心中顿时兴奋不已。从24日开始,记者成为甘肃省抗疫一线的志愿者。

记者袖子发给兰州市酒泉路街道党委书记郭佳。

郭佳的酒泉路街道下辖5个社区,共有55000多名居民。记者所在的杨家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社区志愿者”——新华社记者战“疫”一线亲历侧记

24日晚,新华社记者何乔在兰州市关区酒泉路街道阳角社区核酸采集点值班,负责维护秩序。(地图的测量单位)

记者作为志愿者参与的首要任务是组织核酸检测。从24日开始,兰州市启动第二轮全核酸检测。城市清场面积要求,力争在48小时内完成。

经过突如其来的起起落落,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有了经验,彼此之间也越来越默契。尽管如此,新一轮的全面核酸检测对所有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来说仍然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最大的压力是尽快梳理好隐患,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郭佳带记者到居民那里测量体温,同时向社区通报情况是现在最重要的工作。

在小巷里,居民们在昌佳巷小学新华分校外排队。这是杨家源群落的一个核酸采集点。沿着线前进,进入学校操场,记者看到这里已经分为人员分流、测温、信息登记、排队、核酸检测等区域,地面上标有一米空的红条,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戴着口罩指挥,一切井然有序。

"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拥挤,我们按门号划分了核酸检测的时间段,并逐一通知。郭佳说,对于出行受限的居民,社区还提供上门服务。

“我是社区志愿者”——新华社记者战“疫”一线亲历侧记

24.m 11点,兰州市关区酒泉路街道杨角社区一名社区网格成员正在进行核酸检测登记。(新华社记者何乔)

杨娇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静,一直举着喇叭,不停地提醒大家注意排队间隔。在街头社区干部的精心组织下,参与排队的市民静静地等待着,学生们低声说着英语。

18日以来,杨静带着社区十几名员工转了过来,23、24两天只休息了两个小时。杨静的丈夫在另一个社区工作,夫妻俩已经将近一个星期没有见面了。

"尽管很累,但社区工作总是在移动。杨静说,疫情期间,各方向基层伸出援手。

郭佳介绍,疫情期间,230余名机关干部沉没在酒泉路街头,增强了基层抗疫力量。有许多公众愿意提供帮助。

这位71岁的老将负责维持球队秩序,已经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这位32岁的退伍军人,他带来了自己的设备,并承担了杀死核酸收集点和部分街道的工作;而在兰州就业人才服务局工作的任宇佳沉没到杨娇社区工作,吃了冷嘴、肚子痛,回到了岗位上......

许多不愿透露姓名的志愿者转过身来,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我是社区志愿者”——新华社记者战“疫”一线亲历侧记

24日晚,志愿者段伟在兰州市关区酒泉路街道阳角社区杀害了一个核酸采集点。(新华社记者肇哲)

到25日清晨,气温下降,排队慢慢减少。尽管身穿天鹅绒和厚厚的冲锋队员,记者仍然感到手脚冰冷。一些志愿者开始伸展双腿并支撑腰部。在值班6个小时后,记者亲身体验到,这是为了缓解酸痛和麻木,做非自愿的动作。

突然,一瓶热饮递给记者的手,温暖的瞬间流向全身。一位热情的市民向人群分发了两袋加热的核桃露。记者追着他去采访,他挥手离开了。"这是他第二次把它寄给我们,当它结束时他会离开。"一些志愿者说。

25日凌晨1点.m,人群散去。按照街头的统一安排,记者等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暂时返回休息,杨静说,这是一周内疫情首次回国。

在一旁,医务人员脱下了防护服。他们汗流浃背,又湿又湿,面对冷空气时,他们忍不住微微颤抖。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已经吃了或喝了六个小时。

“我是社区志愿者”——新华社记者战“疫”一线亲历侧记

24日23时,医务人员在酒泉路街道阳角社区居民进行核酸采集,防护口罩笼罩着一层水蒸气。(新华社记者何乔)

酒泉路街道办公室政府服务中心主任石辉表示,到目前为止,沉入社区的医务人员人数已从首批60人增加到240多人,他们来自省级医疗机构和邻近的市州。

25日.m 6时30分,记者赶到酒泉路街经营政府服务中心。天还没亮,工作人员杨柳青正在洗漱。她前一天晚上加班加点,没有回家。像她一样,现在有很多人住在社区服务中心。

25日上午,石辉收到了方便面、快餐等三家爱心企业的捐赠。志愿者一带物资,就去社区工作。

47岁的居民雷敏计划在12点.m到13点之间接受核酸检测.m"我们看到每个人的辛勤工作,只要我们合作好,疫情就会尽快结束。她说。

25日晚,兰州开始下雨,气温降到9摄氏度。夜幕降临,但核酸检测还没有结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