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是社群志願者”——新華社記者戰“疫”一線親曆側記

新華社蘭州10月26日(記者何喬)戴上了《黨建大會黨員突擊隊員》袖子,心中頓時興奮不已。從24日開始,記者成為甘肅省抗疫一線的志願者。

記者袖子發給蘭州市酒泉路街道黨委書記郭佳。

郭佳的酒泉路街道下轄5個社群,共有55000多名居民。記者所在的楊家社群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社群志願者”——新華社記者戰“疫”一線親曆側記

24日晚,新華社記者何喬在蘭州市關區酒泉路街道陽角社群核酸采集點值班,負責維護秩序。(地圖的測量機關)

記者作為志願者參與的首要任務是組織核酸檢測。從24日開始,蘭州市啟動第二輪全核酸檢測。城市清場面積要求,力争在48小時内完成。

經過突如其來的起起落落,社群工作者和居民有了經驗,彼此之間也越來越默契。盡管如此,新一輪的全面核酸檢測對所有社群工作者和志願者來說仍然是一場"艱苦的戰鬥"。

"最大的壓力是盡快梳理好隐患,我們正在與時間賽跑。郭佳帶記者到居民那裡測量體溫,同時向社群通報情況是現在最重要的工作。

在小巷裡,居民們在昌佳巷國小新華分校外排隊。這是楊家源群落的一個核酸采集點。沿着線前進,進入學校操場,記者看到這裡已經分為人員分流、測溫、資訊登記、排隊、核酸檢測等區域,地面上标有一米空的紅條,社群工作者和志願者戴着口罩指揮,一切井然有序。

"為了提高效率,避免擁擠,我們按門号劃分了核酸檢測的時間段,并逐一通知。郭佳說,對于出行受限的居民,社群還提供上門服務。

“我是社群志願者”——新華社記者戰“疫”一線親曆側記

24.m 11點,蘭州市關區酒泉路街道楊角社群一名社群網格成員正在進行核酸檢測登記。(新華社記者何喬)

楊嬌社群黨支部書記楊靜,一直舉着喇叭,不停地提醒大家注意排隊間隔。在街頭社群幹部的精心組織下,參與排隊的市民靜靜地等待着,學生們低聲說着英語。

18日以來,楊靜帶着社群十幾名員工轉了過來,23、24兩天隻休息了兩個小時。楊靜的丈夫在另一個社群工作,夫妻倆已經将近一個星期沒有見面了。

"盡管很累,但社群工作總是在移動。楊靜說,疫情期間,各方向基層伸出援手。

郭佳介紹,疫情期間,230餘名機關幹部沉沒在酒泉路街頭,增強了基層抗疫力量。有許多公衆願意提供幫助。

這位71歲的老将負責維持球隊秩序,已經連續工作了12個小時;這位32歲的榮民,他帶來了自己的裝置,并承擔了殺死核酸收集點和部分街道的工作;而在蘭州就業人才服務局工作的任宇佳沉沒到楊嬌社群工作,吃了冷嘴、肚子痛,回到了崗位上......

許多不願透露姓名的志願者轉過身來,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我是社群志願者”——新華社記者戰“疫”一線親曆側記

24日晚,志願者段偉在蘭州市關區酒泉路街道陽角社群殺害了一個核酸采集點。(新華社記者肇哲)

到25日清晨,氣溫下降,排隊慢慢減少。盡管身穿天鵝絨和厚厚的沖鋒隊員,記者仍然感到手腳冰冷。一些志願者開始伸展雙腿并支撐腰部。在值班6個小時後,記者親身體驗到,這是為了緩解酸痛和麻木,做非自願的動作。

突然,一瓶熱飲遞給記者的手,溫暖的瞬間流向全身。一位熱情的市民向人群分發了兩袋加熱的核桃露。記者追着他去采訪,他揮手離開了。"這是他第二次把它寄給我們,當它結束時他會離開。"一些志願者說。

25日淩晨1點.m,人群散去。按照街頭的統一安排,記者等社群工作者和志願者暫時傳回休息,楊靜說,這是一周内疫情首次回國。

在一旁,醫務人員脫下了防護服。他們汗流浃背,又濕又濕,面對冷空氣時,他們忍不住微微顫抖。為了節省防護服,他們已經吃了或喝了六個小時。

“我是社群志願者”——新華社記者戰“疫”一線親曆側記

24日23時,醫務人員在酒泉路街道陽角社群居民進行核酸采集,防護口罩籠罩着一層水蒸氣。(新華社記者何喬)

酒泉路街道辦公室政府服務中心主任石輝表示,到目前為止,沉入社群的醫務人員人數已從首批60人增加到240多人,他們來自省級醫療機構和鄰近的市州。

25日.m 6時30分,記者趕到酒泉路街經營政府服務中心。天還沒亮,從業人員楊柳青正在洗漱。她前一天晚上加班加點,沒有回家。像她一樣,現在有很多人住在社群服務中心。

25日上午,石輝收到了友善面、快餐等三家愛心企業的捐贈。志願者一帶物資,就去社群工作。

47歲的居民雷敏計劃在12點.m到13點之間接受核酸檢測.m"我們看到每個人的辛勤工作,隻要我們合作好,疫情就會盡快結束。她說。

25日晚,蘭州開始下雨,氣溫降到9攝氏度。夜幕降臨,但核酸檢測還沒有結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