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作者:精选历史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宋朝的对外失败,是众所周知,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外军事的失败。

刚开始,宋朝和辽国的军事实力是相差无几的,宋朝初期能统一南方诸国,也能灭亡北汉这样在辽国保护下的割据政权。可是,是从什么时候起宋朝的对外军事开始走向失败呢?

这就要从宋太宗的高梁河之战说起了,因此,有人专门为宋太宗取了一个雅号:高梁河车神。宋太宗堪称是历代太宗庙号中最弱的一位了,有点对不起这么文武齐备的庙号。

实际上,高粱河之战就在北宋灭北汉的同一年,或许这就是盛极而衰吧。宋朝灭北汉是宋朝军力的高光时刻,然而,高光还没持续多久,就即刻跌到了谷底,乐极生悲说的也不过如此吧。

高梁河之战在当时看来不过是一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可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这一场战争意义深远,从此以后宋朝再也不敢主动进攻对方,注定了宋朝的弱是从根源上开始的,一颗瘦弱的枝干是结不出强大的果实的。

所以,宋朝在以后的对外战争中,既打不过辽国这样的大国,也打不过金国这样的后起之秀,甚至连西北一隅的西夏都打不过,这简直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的耻辱。

对辽国的战争就不说了,辽国本身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处处压制着宋朝。

西夏,作为夹在辽国和北宋之间的割据政权,本身是十分弱小的,可西夏凭借着左右逢源的本事,不仅将辽国玩弄于掌故之间,更是在和宋朝的几场战争中屡次取胜,宋朝多少是有点对不起自己大一统王朝的称号,不过,严格来说,宋朝并不是大一统王朝。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西夏对宋朝的战争主要有三场: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次战争,皆以宋朝的失败而告终。最后,宋朝只能与西夏议和,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本文主要写好水川之战,其他两次战争就不细说了,为什么呢?

因为第一次战争三川口之战可以说是宋朝没有做好准备,被西夏打败了,可是第二次好水川之战,宋朝已经调整了策略,任用了范仲淹、韩琦等人,可还是败给了西夏,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败了一次,还不够,第二次还能失败,别急,还有第三次……

三川口之战后的阴影

李元昊不比他的父亲李德明和其祖父李继迁,李继迁和李德明时期主张对宋朝和好,到了李元昊时期,一改前任政策,与宋朝交恶。

李元昊这个人野心勃勃,自命不凡,他不想做个被宋朝和辽国册封的夏王,他想做个皇帝。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李元昊

于是,在1038年的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称帝,国号为“大夏”。从这个国号上看,李元昊的目标远远不止做西夏的皇帝,他想当中原王朝的皇帝。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汉族以前称华夏或者诸夏,李元昊将国号改为大夏,一方面是因为这里原本就是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的国土,二是因为夏是中华的雅称,李元昊在国号上就压了宋一头。宋是商朝的另一个存在,夏朝在商朝之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夏是压过宋朝的。

但是,在李元昊之前,西夏国主都是要得到宋朝或辽国的册封,李元昊称帝,想要得到宋朝的承认,宋朝自然是不能承认的。原本这里就是唐朝的领土,宋朝继承唐朝成为中原王朝之后,自然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对待西夏,就像赵匡胤说的那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所以,在李元昊给宋仁宗上表,要求宋朝承认他皇帝身份的合法性之时,宋朝拒绝了。

李元昊称帝,对宋朝来说,就是一个造反的臣子。所以,毫无疑问,宋朝和西夏之间避免不了战争。

第一场战争就发生在李元昊称帝的次年,公元1040年的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三川口之战

这一场战争,宋朝在战场上被西夏打败了,可宋朝也不算完全的失败,宋朝牺牲了刘平、石元孙、郭遵、万俟政将领,可最终延州保住了。战后,宋仁宗斩杀了都监黄德和,为刘平平了反,任命范仲淹,韩琦,庞籍等人经略西北。

1040年七月,范仲淹被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一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陕西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兼知延州,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范仲淹,我们熟悉中他是一名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诗文。可实际上,他也是军事家,这就与宋朝的文人领军政策密不可分了。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范仲淹

宋朝对武人是非常忌惮的,“杯酒释兵权”后,大部分武将是没有兵权的,反而是文人掌握了军队。这是宋朝的特色,也是宋朝最令人诟病的一点,术业有专攻,如果文人都去领兵了,那武人干嘛去?

所以说,宋朝的弱,是从根子上就注定了的,不改变重文抑武这一基本国策,宋朝是无法走向强大的,宋朝之前的唐,和宋朝之后的明朝,都是一样的汉族,可唐朝和明朝能强大,宋朝就不行,就是因为宋朝的重文抑武。

三川口之战后,宋仁宗知人善任,启用韩琦、范仲淹这样的人才,按理说,下一场与西夏的战争就不会失败了,可宋朝依旧败了,而且败的很惨,这就是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再败

从宋朝和西夏皇帝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来看,宋朝是无法战争西夏的。

李元昊可以亲自率军队出征,可宋朝的皇帝自从宋太宗高粱河一战失败后就再也不敢御驾亲征了,仅有的一次是宋真宗被寇准逼着亲临澶州,最后和辽国签订了一个澶渊之盟,还要以自欺欺人的泰山封禅来雪耻。

三川口之战后,西夏对宋朝西北边的骚扰是越来越频繁,李元昊以为宋朝软弱好欺负,能抢一点是一点,最好能占领中原。宋朝的反击也是有声无力,1041年正月,宋仁宗本来想采纳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建议,拟发泾原、鄜延两路兵反击。因同为副使的范仲淹持反对意见,仁宗命诸臣再议。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宋仁宗

这就是宋朝皇帝仁慈的坏处了,皇帝做个决策,另一个大臣反对,皇帝就让重新再议?如此议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打个比方来说,如果唐太宗要灭突厥,一些大臣赞成,一些大臣反对,皇帝就让他们再议,到最后,突厥恐怕都要兵临城下了,还没有个统一意见。

或许这就是一些人口中所谓的宋朝的优点吧,可这优点也太忽略民族大义了吧。人家李元昊早就亲率大军来攻城了,你宋朝的君臣还在商议是战是和?这不明摆着是战吗?对方都来进攻了,你还要去议和?你想和人家还不想和呢?

所以,实际上,这一次好水川之战,宋朝的失败也在于自身。李元昊就是趁着宋朝进兵未决之时,毫不犹豫的再次进攻。

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领十万大军南下,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另一部分至怀远,并声称要打渭州,目的是诱宋军深入。

李元昊不仅是一个战略家,也是一个作战英勇的士兵。在李德明时代,李元昊就多次领兵上战场,后来更是亲自灭了甘州回鹘,扩充了西夏的版图。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相比起李元昊丰富的战场经验,无论是韩琦、还是范仲淹,更像是一介书生了,这并不是说书生不能领兵,古代也有书生领兵打胜仗的时候,但这次,宋朝的这帮文人将领真的碰到对手了。

韩琦一听李元昊来攻,赶紧让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自镇戎军经怀远城、得胜寨,抵达羊牧隆城,出西夏军之后,伺机破敌。如果不利于战,就据险设伏,等到西夏军回师时截击。任福与泾原驻泊都监桑怿率轻骑数千先出发了,钤辖朱观、都监武英等后继。

二月十三日,进至捺龙川,听说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常鼎等正与西夏军战于张义堡以南,于是转道南进,赶到双方交战处,杀死几千西夏军,西夏军佯败,诱宋军追击。任福不知是计,脱离辎重,轻装尾随追击。追至好水川,朱观、武英部屯笼洛川。相约次日会兵川口,合击夏军。

二月十四日,任福、桑怿引军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道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将盒打开,百余只带哨家鸽飞出,这其实是西夏军发出的合击信号。宋军还未成型,就遭了西夏骑兵的冲击。

宋军顿时陷入混乱,西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甚众,任福的部下劝他突围逃走,任福说:“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 ”遂手自扼咽喉自杀死。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好水川之战

这一场战争,宋军伤亡10300余人,任福、其子任怀亮、桑怿、刘肃、武英、王珪、赵津、耿傅均战死。可以说宋军全军覆没,因为随后宋军派兵来增援,李元昊就撤军了。

好水川之战可以说是宋朝和西夏之间的一次正面对决,宋军不仅战斗力不比西夏军队,连战术都不比西夏,去年在三川口刚败了一次,今年又接着再败,简直是奇耻大辱。

这一场战争足以证明宋军失败的武力,别说面对辽国了,即便是面对西北边陲的小小西夏,宋朝都能一败再败。

好水川之战后,李元昊踌躇满志,声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之语。

宋军退兵中途,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持故衣纸钱为烈士招魂,噩耗传到东京,“关右震动,仁宗为之旰食”。宋仁宗怒贬户部尚书、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和韩琦、范仲淹。宰相吕夷简连连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重文抑武:导致宋朝党争严重

实际上,夏竦、韩琦、范仲淹被贬斥,是庆历党争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宋朝朝堂之上党派之争如此严重,面对李元昊的进攻,大臣们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才让李元昊才钻了空子。战场上的失败,并没有让宋朝君臣认真反省,战后,宋朝继续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党争。

当初仁宗想要启用夏竦为枢密使,范仲淹攻击夏竦,说他是奸邪,仁宗不得不罢用夏竦,启用杜衍。

再后来仁宗启用夏竦为陕西安抚使,范仲淹和韩琦为副使,这三人之间并不是很和谐,对西夏是战是和也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好水川之战后,此三人都被罢相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党争。

到了宋神宗时期,宋人文人再次大力攻击王安石,形成了党争的再一次高峰。

好水川之战:宋朝打不过辽就算了,两次都打不过西夏

王安石

宋朝的党争对国家危害极大,或许有些人就说了,有党争说明宋朝政治包容。但宋朝的党争发展到互相攻讦的地步,早已不是政治之争了,而是个人恩怨。文人在宋朝过得太好,以至于忘乎所以,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反而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

宋朝对外军事的失败,也是宋朝政治制度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