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州古城——在战火、折旧建新中消失

作者:黄州赤壁怀古

一、黄州历史变迁

黄州,位于长江中游的北岸,与鄂州隔江相望,相传在大禹治水时期到过黄州城郊,后来筑了土城,名曰:禹王城。

据府县志记载,古城的遗址是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在此修筑的一座都城,名曰;邾城,也称邾王城,禹王城。东周时期叫弦国,弦子国,战国时期叫邾国。后来楚灭各小国后,黄州属于楚国的领地。将此城正式定名为“邾城”。

到了东汉末年,魏、吴、蜀三国分争时期,也就是公元208年,在邾城附近的江面上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率2O万大军一路南下,连战皆捷,後与孙权、刘备的吴蜀联军遭遇於赤壁。诸葛孔明借东风,火攻曹军船舰,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曹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吴、蜀乘胜追击,曹操败走华容道逃生。这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黄州之名,始于公元579年,也就是北周大象元年,距今已经有1500余年了。当年北周出师伐陈,杞国公宇文亮攻占大别山南麓广大的地域,改南司州为黄州,设置总管府,领黄陂一县,从此,黄州之名就铸于中国的史册。

黄州自有名以来的一千五百多年间,历经了无数次磨砺,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劫难,几度风雨,几经兴衰。

黄州诞生于朝政更迭的动荡年代,本地域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直到隋文帝杨坚灭后周,统一分裂的局面后,黄州境内才始得安定,经济逐步恢复,人民得以安居。

公元617年,反隋瓦冈军李密率部队攻陷大别山南麓各地城池,李唐王朝建立后,革除了隋之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原来叫郡;唐武德三年,也就是公元620年,将原来的永安郡改为黄州。

在近一千多年间,黄州经历了多次战火的劫难。唐乾符年间,农民起义军王仙芝所部两次围攻黄州,州城沦陷。后又遭黄巢义军的侵掠,曾一度繁荣的黄州城夷为荒丘。

南宋末年,黄州再次遭劫,公元1209年----1217年间,金兵大将完伯颜率30万精兵攻陷麻城后,其先头部队向黄冈县境内进逼,可是,南宋官军不及10万,无力抗拒金兵强大的攻势,不到半月全县沦陷于金兵之手。金兵以极其残暴的手段进行疯狂的报复,烧杀抢掠,荒尸遍野,黄州城内洗劫一空,古木、修竹、房舍全部烧毁,几十里不见炊烟,黄州地域空旷荒芜,甚至有老虎出入长圻廖,成遍大如掾的楠竹已绝迹。

元朝顺帝年间,黄州仅有18万户,百里平畴只有几家烟花,野草淹没了田地,惨不忍睹,多么凄凉的时代啊!

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后,采用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大量的移民进入黄冈,在此开垦良田,繁衍生息。所以,今人皆称其祖先是从江西迁来的。

明末,天下大乱,李自成部将罗汝才所部、张献忠所部多次攻陷黄州府属各地城池,繁荣昌盛一时的黄州又遭劫乱,尤其是张献忠所属几“革左五营”在鄂东流动作的时间长,破坏性大,摧域掠地,滥杀无辜,惨绝人寰,境内人口急剧下降,田地荒芜,殍尸遍野,各地集镇、城池、书院均遭兵毁,残破不堪,昔日的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之地,遂成废墟。

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朝政始通,自此而后的65年间,黄州广大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四乡读书颂经之声再起。

清末,黄州因太平天国五次攻战,对顺治13年修复的城池有较大的破坏。清同治五年,即1866年,黄州知府举把属之力再度修整,维持了明初府城的规划。

二、黄州古城的兴建

黄州古城——在战火、折旧建新中消失

清乾隆十四年的手绘黄州古城

黄州古城是明洪武初年开始兴建的,当时朱元璋诏令天下:“广积粮,高筑墙”。黄州知府李仁及驻军指挥黄荣禀承朝廷旨令,动员府属军民兴建黄州府城,将宋元两朝黄州州城不成规划,滨江傍湖,地势低洼,常遭水患的弊端,迁移到向北移二里处修建新城。新城位于龙王山龙脉之上,地势高昂,规制宏伟。

据《黄州府志》记载;修筑黄州府城前后共用了17年时间,动用了府属民工5万余人。

黄州古城——在战火、折旧建新中消失

清乾隆十四年手绘黄州城图

这里以清乾隆14年的黄州古城为例。

翻开清乾隆14年的黄州古城手绘的黄州古城图,龙王山雄踞府城之北,南有赤鼻山,西有聚宝山,拱护府城。龙王山下有多条山岗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蜿蜒伸展,黄州城内外街道,房屋依山岗、沟谷而建。有人将龙王山下的山岗比喻为龙须,也有人将其比喻做手背和五指。手背即城北高阜赤鼻山、雨耳山、龙王山、玉几山、聚宝山,五指即为三山发脉的五条山岗。经过历史的变迁和建设发展,五条山岗已经不再明显的显露出来。

黄州的地形是龙脉,龙为水之神。形家有言;水养生灵,地通水文,物丰人杰。北宋初年,黄州从故邾城,即今禹王城,南迁五里至江滨修筑土城。当时的黄州城不大,其地势险要,水环州城。《黄州府志》赞称;“西以江为固,东傍湖泊,东北倚山峦。”

古城依山傍水,西向南以大江为固,四周修有坚固的城墙,外环有护城河(西有新河、北至东是三台河、东港经过孙家嘴,到马骑山入大江),有四门:东有清淮门,南有一字门,西有清源门(城墙西有威远关),西北有汉川门(与月波楼为一体)。北面城墙上修有览胜亭,城的东南角修建了东楼,城内的面积约2.19平方公里。城东是定惠院、之后是安国寺、南塔寺,城北向东是后湖(今遗爱湖)、沙湖(长圻廖)。

当时在城内先后建有河东书院、府学、县学、贡院、以及旌表儒林寺庙、牌坊。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府城内建有夫子庙、文昌宫、大士阁、四官殿等,城内有牌坊34处,即激扬坊、善沿坊、武定坊、金榜题名、世科坊、思贤坊、威武坊、文明坊、翔凤坊、驻节坊、清平坊等,这些牌坊都是对境内名贤儒仕的旌表,使其流芳千古,光耀门庭。

黄州古城——在战火、折旧建新中消失

清乾隆十四年手绘赤壁图

黄州古城——在战火、折旧建新中消失

清乾隆时期黄州城西

黄州古城——在战火、折旧建新中消失

清乾隆年间黄州城东南

黄州府城是当时军事、政治、文化的机关重地,城内不准经商,没有商铺。所有经商的都是在城外沿江的沙街和城南的十字街等处。古代经商之地叫作“市”,黄州是地方官员,守军驻地,称作“城”,绝不能把黄州府城当做今天的“城市”。

这明代兴建的黄州府城到解放也经历了几十次灾难。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冬,黄州沙街商棚起火,连烧数日,清源门焚毁。

明万历二十五年(1578年)春,城南起火,十字街、沙街、数百家商铺毁于大火,且殃及了一字门城楼和考棚街,青云街道房舍数百家,一时间,府城内外乌烟腾空,火光映天,官署眷属携儿带女外逃,惨状难堪。

明崇祯七年至十六年(1634——1643年)的九年间,多次遭罗汝才、张献忠两支农民起义军的攻伐。原称“金汤甲诸郡”的城池,惨遭破坏,烧毁了官绅的房舍和学宫、书院等建筑物。将被俘虏的官兵及官绅眷属妇女来拆城墙。

清顺治三年至十三年(1646——1656年)十年之间,完成了修复府城的任务。仍保持着明代的规制,再一次显露了鄂东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威严气质。

清咸丰年间,黄州府城遭受了战争的劫难,咸丰三年至咸丰十一年(1853——1861)的八年间,太平天国军五次攻克黄州,其中二、三、四次攻克黄州城的破坏尤为严重。焚烧城内的官署,书院,学宫等建筑物,城外的安国寺、东坡赤壁等建筑群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农民起义战争结束后,同治五年(1866年),黄州知府黄益杰率守城官兵,发动民众修复黄州城,缩减了易水患的城西,五月动工,十一月底完工。黄知府督修城池的重点仍是城墙及军事设施,突出了古城黄州历为军事据点的特点,至于城内的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类建筑均由官倡民助陆续修建,到清光绪初年,黄州古城修复工程完竣,使其旧貌换新颜了。

翻开清光绪八年版(1882年)《黄冈县志。县城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城内外的主要街道及各类建筑物。县学、贡院、县署、都司、鼓楼、协镇、戌厅、府学、卫署、府署等均在城内街道两旁。

清淮门外过六甲街,在其山岗上建古敌楼一座;一字门外过十字街有安国寺及宝塔等宗教建筑群;汉川门外有名胜古迹赤壁,于公祠建筑;出清源门是商家云集的沙街,向西过观澜桥是滨江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船泊于城下,生意兴隆,繁荣热闹。当时的古城黄州,真是“依山近江,雄伟壮阔,为蛟翔鸾峙之地。”

黄州古城——在战火、折旧建新中消失

清光绪十年黄州城手绘图

三、黄州古城的拆毁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黄州革命志士举火烧毁了河东书院,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队黄州城外的大码头、沙街、安国寺等处进行了多次轰炸,一些民房、商铺、古典建筑受损,宝塔中弹被震歪斜。

1947年春,古城清淮门及其两侧的城墙已拆除,用其砖,石、木料兴建黄冈县立初级中学。1949年5月14日,黄州解放!1955年10月,黄冈县党政机关从团风迁驻黄州,从此,黄州为地、县两级同城同治,成为鄂东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经过近七十年的建设,黄州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州古城也被拆得面目前非,古城城墙、建筑、文物几乎都消失了,黄州古城只是存在历史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