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休宁黄村纪行

作者:读写留痕

徽州的黄村有多个,有黟县的黄村,有休宁的黄村。黟县黄村我没有去过,只知道黟县黄村出了一位名曰黄士陵的人,是晚清书画篆刻大家。休宁的黄村我去过一次,那是在一个初春的时节去拜望的,匆匆而去,匆匆而归。但休宁黄村的美景和人文很是吸引人,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休宁黄村在商山镇,这里出了一位现代名人,他就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联的卓越领导人孙起孟;他担任过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孙老是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为民建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去黄村的路上,看到“孙起孟故居”指示牌,带着一种崇拜,很想去瞻仰,同行的一位姓孙的同志说,他是孙老的亲戚,他知道孙起孟故居很简陋,没有什么看的。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放弃了参观的念头,一心一意往黄村赶。

过孙起孟故居,继续前行。我们开车没有注意,错过了进入黄村村的小道,只好倒车回头,才找到进村的路口。黄村藏在山凹里,如果不看指示牌,从公路上走过是看不见的。在村口的标识牌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悠久的黄村原名黄川,传说黄村黄氏的祖先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徽州是有历史的,徽州人自然把历史名人与村落联系起来,让人听起来有故事,看起来有韵味。

黄村呈葫芦形状,分为上门村、下门村。沿着一条弯弯的进村水泥路,几分钟就到了下门村。下门村状若燕巢,四周青山绿水,著名的黄村进士第就坐落在下门村。黄村进士第建于明嘉靖年间(1531年),原为进士黄福的府第,后为家祠,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第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极具徽派建筑的特点。站在进士第的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是高大的门楼,七层斗拱、四柱三开,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式样。门楼上有砖雕石雕,很是精致,正上方悬一蓝底金字的“乡贤”竖匾,下方嵌一“进士第”横匾。两个牌匾树在大门之上,虽只有五个字,却蕴含着府第主人出身高贵、官位显赫。

同行的陈先生介绍说,“乡贤”匾是后做的,原物毁于文革时期,当时匾后还掉出一道圣旨来,被村里一位老师捡得,后因是“四旧”,被造反派追回烧毁。他还介绍说,“进士第”匾上面原有一块,腐烂后现出第二块,就是现在悬挂在门楼上这块。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门楼的许多部分被涂成深红色,这并不是徽式建筑的风格,我以为又是文革期间为了保护文物而涂。陈先生解释说,原来不是这样的,就是青砖本色,前些年美国一个基金会在村里搞保护重修,把墙壁涂成这个样子。

进入府第,里面很是宽敞。府第分为四进,依次为门楼、门屋、享堂、寝楼。门屋、享堂、寝楼前各有一座天井,寝楼后还有一座小天井。在徽州,天井是聚财的寓意,其实天井也有透气、防火、防暑等实际功效。享堂内的柱子都是粗大的原木,柱石底座均为莲花型,雕刻十分精致;上面的冬瓜梁上,雕刻有龙、凤、狮、虎等禽兽,工艺精湛,形象生动。享堂名曰光裕堂,宽敞亮堂,足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活动。粗大的木柱上刻有两联:一为“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诏孝悌本仁”;一为“钟鼎山林各天性,风流儒雅是吾师”,从楹联的字里行间中,展示了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重文重教的传统,让我们悟到“诗书礼、仁智孝”已进入了徽州人的骨子里。进士第背靠青山,面对广场,如不是周围建了一些杂乱的民房,看上去会更显宏伟大气。

从进士第出来向左,是另一座古宅——“中宪第”。中宪第的大门紧锁,从外面看高墙深院,屋宇连栋,其规模、气势不亚于进士第。随行的陈先生介绍,中宪全称是中宪大夫,在清代属四品级别的虚职,相当于现代的巡视员。中宪第建于清康熙年间,从门缝往里看,内部保存的比较完整。我在中宪第门口站了几分钟,看着斑驳的墙面和颇有气势的门楼,感到中宪第显得异常冷清和孤独。

到休宁的黄村,不得不说“荫余堂”。在下门村广场进口的左边,树了一块枣红色的牌子,上书“荫余堂遗址”几个大字,下面的文字向游人叙述了美国人花一个多亿,把徽派民居搬到美国的故事。这座被搬走的“荫余堂”,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一位黄姓富商的私人住宅。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姓富商的后代从此房搬走,房屋面临倒塌的危险。一位美国民俗专家看中了这座老宅,在1997年把荫余堂拆卸了,第二年,装满40个国际集装箱的荫余堂部件被运到马萨诸塞州。2003年6月,荫余堂在马萨诸塞州塞冷镇原貌复原。一座200年历史的黄村祖屋,被美国人花巨资买下,搬迁到大洋彼岸原样重建,如今在美国享受着国宝级的待遇。在叹息之余,我想荫余堂应是徽文化走向世界的见证,开启了与西方文明对话的窗口,这应当属于一件幸事。

再行一里路,就进入了上门村。上门村呈“凸”字形,背靠三山,村前筑口大水塘——月形塘,被当地人称为“三猪共槽”。村中有四条水沟,两条暗沟,两条明沟,四沟均通往月形塘,名曰“四水归堂”,是徽州人眼中的风水宝地。在上门村,最吸引我的要数黄村小学,她与中国近现代两位名人有关联。

1914年暮春的一天,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在黄村有一次“寻病源”之旅。当黄炎培站在黄氏小学高悬的校训“勤谨”匾额之下,看着教室里认真读书的学生,心里不禁感慨,他对黄村小学校长、也是他的友人黄开祥说,真想不到,这山里头居然有这样好的学校。黄炎培在当天的日记里记录下自己的考察和评价:“学生四十人,男女皆收。高小一年为一室,初小一年至四年合为一室。规定值日生职务,设学生会。如此良好之教员与小学,不图于深山窎僻处得之。” 参观之后,黄开祥向黄炎培先生索要墨宝留念,黄炎培稍一思索说,这样吧,我送一副楹联给你。在黄氏小学朗朗的书声里,黄炎培饱蘸墨汁,提笔写下“知君所学随年进,许我重游到皖南。”这副楹联中,黄炎培写下了对好友的褒奖,也期许着下一次的重逢。但让人遗憾的是,此后,黄炎培再也没能来过黄村。

黄村小学在进入上门村路口的左边,属民国时期独特建筑风格,现在已经没有学生,也听不到朗朗读书声。在教室走廊中间的墙壁上,我看到了民国时期任教育部长朱家骅的题辞——“桃李争辉”。我马上向同行的朋友请教,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回来后,我找了很多的资料,没有一点与此相关的记载和信息。我想,黄炎培在当时的教育部任过职,又是教育家,与朱家骅是相识的。在他到过皖南的黄村后,肯定是要向当时的教育部长汇报所见所闻。朱部长听后一激动,就写下了“桃李争辉”四个字赠送给休宁的黄村小学。这一猜测应当是符合逻辑的。

休宁黄村身居群山环抱之中,山清水秀,静谧澹然。虽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但数十幢粉墙黛瓦的古建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于山水之间,白墙、灰瓦、池塘、小桥、流水,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人家。在回程的路上,参与黄村开发的陈先生告诉我们,休宁黄村的旅游刚刚起步,正准备对黄村进士第及附近的古民居进行修复,围绕村庄的水系,改造黄村荷花池,栽植百亩桃树、梅花。我想到那时,黄村会有一个华丽的转身,以其美丽景致、丰厚的人文迎接四方来客,不再是藏在深山人不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