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休甯黃村紀行

作者:讀寫留痕

徽州的黃村有多個,有黟縣的黃村,有休甯的黃村。黟縣黃村我沒有去過,隻知道黟縣黃村出了一位名曰黃士陵的人,是晚清書畫篆刻大家。休甯的黃村我去過一次,那是在一個初春的時節去拜望的,匆匆而去,匆匆而歸。但休甯黃村的美景和人文很是吸引人,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休甯黃村在商山鎮,這裡出了一位現代名人,他就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建國會和全國工商聯的卓越上司人孫起孟;他擔任過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孫老是老一輩民主黨派上司人,為民建的建立和發展做出過卓越的貢獻。在去黃村的路上,看到“孫起孟故居”訓示牌,帶着一種崇拜,很想去瞻仰,同行的一位姓孫的同志說,他是孫老的親戚,他知道孫起孟故居很簡陋,沒有什麼看的。聽他這麼一說,我們放棄了參觀的念頭,一心一意往黃村趕。

過孫起孟故居,繼續前行。我們開車沒有注意,錯過了進入黃村村的小道,隻好倒車回頭,才找到進村的路口。黃村藏在山凹裡,如果不看訓示牌,從公路上走過是看不見的。在村口的辨別牌上,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曆史悠久的黃村原名黃川,傳說黃村黃氏的祖先就是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距今有1100多年的曆史。徽州是有曆史的,徽州人自然把曆史名人與村落聯系起來,讓人聽起來有故事,看起來有韻味。

黃村呈葫蘆形狀,分為上門村、下門村。沿着一條彎彎的進村水泥路,幾分鐘就到了下門村。下門村狀若燕巢,四周青山綠水,著名的黃村進士第就坐落在下門村。黃村進士第建于明嘉靖年間(1531年),原為進士黃福的府第,後為家祠,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府第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極具徽派建築的特點。站在進士第的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是高大的門樓,七層鬥拱、四柱三開,是典型的明代建築式樣。門樓上有磚雕石雕,很是精緻,正上方懸一藍底金字的“鄉賢”豎匾,下方嵌一“進士第”橫匾。兩個牌匾樹在大門之上,雖隻有五個字,卻蘊含着府第主人出身高貴、官位顯赫。

同行的陳先生介紹說,“鄉賢”匾是後做的,原物毀于文革時期,當時匾後還掉出一道聖旨來,被村裡一位老師撿得,後因是“四舊”,被造反派追回燒毀。他還介紹說,“進士第”匾上面原有一塊,腐爛後現出第二塊,就是現在懸挂在門樓上這塊。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門樓的許多部分被塗成深紅色,這并不是徽式建築的風格,我以為又是文革期間為了保護文物而塗。陳先生解釋說,原來不是這樣的,就是青磚本色,前些年美國一個基金會在村裡搞保護重修,把牆壁塗成這個樣子。

進入府第,裡面很是寬敞。府第分為四進,依次為門樓、門屋、享堂、寝樓。門屋、享堂、寝樓前各有一座天井,寝樓後還有一座小天井。在徽州,天井是聚财的寓意,其實天井也有透氣、防火、防暑等實際功效。享堂内的柱子都是粗大的原木,柱石底座均為蓮花型,雕刻十分精緻;上面的冬瓜梁上,雕刻有龍、鳳、獅、虎等禽獸,工藝精湛,形象生動。享堂名曰光裕堂,寬敞亮堂,足可以容納一百多人活動。粗大的木柱上刻有兩聯:一為“東魯雅言詩書執禮,西京明诏孝悌本仁”;一為“鐘鼎山林各天性,風流儒雅是吾師”,從楹聯的字裡行間中,展示了徽州“十戶之村不廢誦讀”重文重教的傳統,讓我們悟到“詩書禮、仁智孝”已進入了徽州人的骨子裡。進士第背靠青山,面對廣場,如不是周圍建了一些雜亂的民房,看上去會更顯宏偉大氣。

從進士第出來向左,是另一座古宅——“中憲第”。中憲第的大門緊鎖,從外面看高牆深院,屋宇連棟,其規模、氣勢不亞于進士第。随行的陳先生介紹,中憲全稱是中憲大夫,在清代屬四品級别的虛職,相當于現代的巡視員。中憲第建于清康熙年間,從門縫往裡看,内部儲存的比較完整。我在中憲第門口站了幾分鐘,看着斑駁的牆面和頗有氣勢的門樓,感到中憲第顯得異常冷清和孤獨。

到休甯的黃村,不得不說“蔭餘堂”。在下門村廣場進口的左邊,樹了一塊棗紅色的牌子,上書“蔭餘堂遺址”幾個大字,下面的文字向遊人叙述了美國人花一個多億,把徽派民居搬到美國的故事。這座被搬走的“蔭餘堂”,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是一位黃姓富商的私人住宅。上世紀八十年代,黃姓富商的後代從此房搬走,房屋面臨倒塌的危險。一位美國民俗專家看中了這座老宅,在1997年把蔭餘堂拆卸了,第二年,裝滿40個國際集裝箱的蔭餘堂部件被運到馬薩諸塞州。2003年6月,蔭餘堂在馬薩諸塞州塞冷鎮原貌複原。一座200年曆史的黃村祖屋,被美國人花巨資買下,搬遷到大洋彼岸原樣重建,如今在美國享受着國寶級的待遇。在歎息之餘,我想蔭餘堂應是徽文化走向世界的見證,開啟了與西方文明對話的視窗,這應當屬于一件幸事。

再行一裡路,就進入了上門村。上門村呈“凸”字形,背靠三山,村前築口大水塘——月形塘,被當地人稱為“三豬共槽”。村中有四條水溝,兩條暗溝,兩條明溝,四溝均通往月形塘,名曰“四水歸堂”,是徽州人眼中的風水寶地。在上門村,最吸引我的要數黃村國小,她與中國近現代兩位名人有關聯。

1914年暮春的一天,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教育家黃炎培在黃村有一次“尋病源”之旅。當黃炎培站在黃氏國小高懸的校訓“勤謹”匾額之下,看着教室裡認真讀書的學生,心裡不禁感慨,他對黃村國小校長、也是他的友人黃開祥說,真想不到,這山裡頭居然有這樣好的學校。黃炎培在當天的日記裡記錄下自己的考察和評價:“學生四十人,男女皆收。高小一年為一室,初小一年至四年合為一室。規定值日生職務,設學生會。如此良好之教員與國小,不圖于深山窎僻處得之。” 參觀之後,黃開祥向黃炎培先生索要墨寶留念,黃炎培稍一思索說,這樣吧,我送一副楹聯給你。在黃氏國小朗朗的書聲裡,黃炎培飽蘸墨汁,提筆寫下“知君所學随年進,許我重遊到皖南。”這副楹聯中,黃炎培寫下了對好友的褒獎,也期許着下一次的重逢。但讓人遺憾的是,此後,黃炎培再也沒能來過黃村。

黃村國小在進入上門村路口的左邊,屬民國時期獨特建築風格,現在已經沒有學生,也聽不到朗朗讀書聲。在教室走廊中間的牆壁上,我看到了民國時期任教育部長朱家骅的題辭——“桃李争輝”。我馬上向同行的朋友請教,他們也說不出是以然。回來後,我找了很多的資料,沒有一點與此相關的記載和資訊。我想,黃炎培在當時的教育部任過職,又是教育家,與朱家骅是相識的。在他到過皖南的黃村後,肯定是要向當時的教育部長彙報所見所聞。朱部長聽後一激動,就寫下了“桃李争輝”四個字贈送給休甯的黃村國小。這一猜測應當是符合邏輯的。

休甯黃村身居群山環抱之中,山清水秀,靜谧澹然。雖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但數十幢粉牆黛瓦的古建築錯落有緻,交相輝映于山水之間,白牆、灰瓦、池塘、小橋、流水,如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裡人家。在回程的路上,參與黃村開發的陳先生告訴我們,休甯黃村的旅遊剛剛起步,正準備對黃村進士第及附近的古民居進行修複,圍繞村莊的水系,改造黃村荷花池,栽植百畝桃樹、梅花。我想到那時,黃村會有一個華麗的轉身,以其美麗景緻、豐厚的人文迎接四方來客,不再是藏在深山人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