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资治通鉴》武帝卷42—获利之后必须支付代价,所以这个人必须死

作者:半隐斋主人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资治通鉴》武帝卷42—获利之后必须支付代价,所以这个人必须死

我们接着说主父偃。

前面说了,卫青打下河南地,不是今天河南省,是黄河“几”字弯那个一横南边的地方,大约在今天内蒙河套地区,主父偃建议盘下这地方,好好经营认真建设,搞成前出基地。

“上(武帝)下公卿议;皆言不便。上(武帝)竟用(主父)偃计,立朔方郡,使苏建兴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pī其劳,费数十百钜万,府库并虚;汉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资治通鉴”

武帝将偃哥的意见下发,让同志们都说两句,同志们一致认为,偃哥说的不对,应该坚决立刻放弃。

但是,武帝最后乾坤独断,采纳了偃哥的意见,保留,筑城——设立朔方郡,派苏建带领十余万人筑朔方城,修复当年蒙恬的要塞,利用黄河天险作为屏障……这个决策到底对不对好不好,两千年后的我们当然说好,但是在当时,的确给百姓带来极大痛苦——利在千秋,后世乘凉的人肯定很快活……功(苦)在当代,种树的人是需要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也就是说这个伟大工程所有的矛盾都得当时的人民买单,而事实上,筑城所有费用劳役都得由百姓承担,崤山以东的人民接连服劳役,据说死了很多,花费巨大,府库并虚!

另外,边缘地区不能哪儿都要、哪儿都守,没那个资源,处处都要就是处处都守不住!所以既然充分认识到朔方郡在未来汉匈斗争中的重要性,确定要保有这里,那么其他地方就得适度后撤……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张家口那一带与匈奴接壤的偏僻的造阳县,给了匈奴。

说到这,必须插一段王夫之的说法——

“主父偃之初上书曰:“蒙恬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死者不可胜计,蜚刍chú輓wǎn粟,百姓靡敝,天下始畔秦。”立论严矣。迨其为郎中,被亲幸,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广中国,减胡之本。”遂力请于武帝,排众议,缮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漕运山东,民劳国虚。”

这段的意思是说,同样一件事,就是对匈奴,主父偃在不同时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表态——

初次上书时,偃哥说,不要回答,不对,不要伐匈奴不要伐匈奴不要伐匈奴,重要滴事说三遍,为何?那鸟地方鬼不拉屎,要他何用,平白无故浪费资源!(王夫之老先生是赞成这个意见滴,认为那时的偃哥很严谨,充满正义感,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好孩子)

但是,后来卫青打下河套地区,偃哥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强烈建议必须控制住这个地方,必须好好经营,啥,浪费资源?别傻了,资源不就是用来浪费滴嘛!(王夫之阴戳戳暗示,这是因为偃哥位置不同了,之前是底层屌丝,现在是皇帝身边红人,为了固宠,揣摩皇帝心思,企图讨皇帝高兴,导致国家疲敝经济萧条人民困苦)

“同此一人,同此一事,不数年,而蒙恬之功罪,河南之兴废,自相攻背如此其甚。由是言之,辨奸者岂难知哉?听之勿骤,参酌之勿忘,而已曙矣。武帝两听而不疑,其为江充所惑以戕父子之恩,宜矣哉!”

所以,老王认为偃哥是小人不是君子,君子哪有这样滴,君子对事物的态度必须前后一致……啥?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格局打开了?老王说不听不听,你们都是不对的,你们不要给偃哥找理由,总之他就是小人,而且是贱人也是奸人!

至于武帝,竟然两听而不疑,居然对两面派的偃哥一点没怀疑,老王痛心疾首,这尼玛,不是明君啊,武帝你是咋了啊,你平时不这样啊,你正常情况很聪明滴啊……老王拿着结果找原因,你看,后来皇帝你被江充那伙人蒙蔽,搞得鸡飞狗跳儿子死了自己也差点出事,源头都在主父偃这呢,你被偃哥影响以至于恍惚了!

“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资治通鉴”

说干就干,这就是武帝,不一样的人间烟火!这是-127年的事,招募百姓迁徙定居朔方,官府肯定有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土地工具甚至耕牛,但我们要有意识,必然有相当一批是被迫迁徙的……所以,华夏版图美如画,前人的鲜血染红了她!

“主父偃说上(武帝)曰:“茂陵初立……”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资治通鉴”

茂陵,位于咸阳兴平市东北,武帝的人生后花园,古代帝王的陵寝都是一上台就开始修,工程浩大。

偃哥跟武帝说——

1、茂陵刚刚修的有点样子,但偏僻,不热闹,没人气,方圆几公里没个便利店,买包烟得走好远,晚上都没地方喝两杯……皇帝你百年后就住那,你想吃外卖了怎么办?所以必须尽快让它发展起来,成为小上海,要啥有啥;

2、我的意见蛤,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将地方上的豪民、大户、乱民,统统迁徙到茂陵去……人一多,就有人气了;

3、这样做的好处,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对内,充实了京城,增强了京师的力量,人多钱多资源多;对外,将坏人、钉子户、牛逼户从其本土迁走,从而不杀他们,又彻底解决了他们为害一方的问题,一举两得!

这个操作,史书上称之为徙陵,这个搞法对不对好不好——

1、秦始皇干过,统一六国后,六国贵族全部迁到关中,放在眼皮底下,监视软禁起来;

2、刘邦干过,当时娄敬认为,拱翻秦国最重要的力量是齐楚两国,事实也的确如此,齐文楚武,二者合流后,秦国就彻底没救了。因此,刘邦听从娄敬建议,将齐楚大姓,比如,屈、昭、景、田等,全部迁徙到自己的后花园长陵;

3、西汉其他皇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都迁徙很多人至自己的陵寝;

4、这个迁法,对于被迁徙者,肯定是不好的,背井离乡,谁都不愿意;但对于国家、对于迁出或迁入地来说,是个好事——国家治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不可避免有人(家族)做大,成为地方豪民(大地主),进而与地方官甚至京官纠缠勾结起来,追逐权力利益,兼并土地垄断市场啥的,祸害一方。一般来说,隔三岔五迁一批,既能清除地方势力,又能充实京师力量,的确是一举两得……这一点可以参考大陆最近十年以来的扫H,其实一个道理!

5、但是,这种强干弱枝的行为,只有中央政权占据强大优势的时候,才能推得下去,武帝之后,大约宣帝还迁过,再之后就迁不动了,中央弱了,地方势力做大做强了,攻守之势异也,中央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向地方势力妥协让步,由此,西汉王朝的熵增义无反顾飙上去了!(大陆哪一天扫H扫不动了,就要小心了)

所以,这里,偃哥提出徙陵,实际是很好很负责任的办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提这个建议干这个事的人,得罪人,非常得罪人,将人家在当地几十年好不容易积攒建立起来的家底,连根拔了,人家不得恨死你,有机会就得搞死你!

“上(武帝)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zī三百万以上于茂陵。——资治通鉴”

所以,武帝为何喜欢偃哥,因为偃哥主动干脏活,都不用皇帝开口!武帝说好吧,就听你滴,朕从不坑穷人……将郡国豪民、以及家产三百万以上的,都迁徙到茂陵!

关于西汉初期的徙陵,以及几个皇帝的陵寝,多说几句——

1、西汉的徙陵与秦始皇硬徙不同,是给予一定经济、政治特权作为补偿(即使这样大户们也不愿意迁徙)的,所以徙陵人员中出了很多高官,如,袁盎、班彪、田蚡等等;

2、西汉皇帝的陵寝不仅仅是墓地,也是一座城邑、要塞,有可观的人口,有坚固的城墙、宽泛的护城河等等;

3、这些陵寝地理位置不是随意选的,都是按照关中、长安地形严格筛选的,目的只有一个,最大程度拱卫京师;

4、刘邦的长陵——长陵邑,是长安北门的钥匙,它与汉惠帝刘盈的安陵邑一起守卫着往北通向甘泉宫的驰道,通过八百里加急传递甘泉宫以北长城防线的战报,汉匈战争中,长陵邑与安陵邑既是物资补给通道,也是信息传递渠道;

5、文帝的霸陵——霸陵邑是长安东边的门户,新丰道、邯郸道都得经过霸陵,简单讲,是长安连接关东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上的节点;

6、景帝的阳陵——阳陵邑位于长安北边的另一条交通要道上,这条干道直通蒲关道;武帝的茂陵——茂陵邑是长安通往西北的基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点。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刘)定国阴事,盖(主父)偃有功焉……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史记”

偃哥对卫青一族,还是很感恩的,卫子夫能上位皇后,偃哥是帮了不少忙滴,光大爷的书里没说,迁儿大爷给记了一笔。

不但掺和皇帝家事,偃哥还给武帝做打手,搞死了燕王刘定国——燕王一系,虽也姓刘,但离得比较远,最初是刘邦的堂兄弟刘泽做燕王,一直传下来,到了刘定国。赶上武帝要削藩,偃哥揣摩到领导心思,四处搜罗材料,结果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有人举报还给了证据,刘定国与老爹的姬妾嗨皮,还抢了弟弟的老婆……违反礼法,其实根本不算个事,罚酒三杯而已,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疏属的刘姓亲王,而且武帝要削藩不是一天两天了,因此(我猜是偃哥暗示)满朝文武都嚷嚷杀了这厮,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皇帝作为一把手也得听听大家的声音啊,大家的声音那不就是人民的呼声么,所以不能逆着大家心思啊,好好好,朕听你们滴,准奏……刘定国自杀,燕国被收为国家郡县。

偃哥也知道常在河边走,哪能次次都好运,但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自己说,日暮途远,倒行暴施,年纪已经很大了,要将事情倒过来再来一遍!

“元朔二年(-127),主父言齐王内淫佚yì行僻,上(武帝)拜主父为齐相。——史记”

搞死燕王之后,偃哥再接再厉,要搞齐王。情况是这样的,这个齐王是刘肥一脉,刘肥大家知道吧,文帝景帝时代我反复讲,到武帝这会儿,刘肥的后人还霸占着齐国,齐是大国,这能忍?

偃哥也知道自己根基浅,好多人在背后搞自己,剩余的人打算过一会儿再搞,反正自己不稳。于是暗示,要将自己女儿嫁给齐王,捆绑起来。偃哥算得很清楚,齐国是大国有实力,但齐王刘次昌是刘肥一脉,不稳,而自己,可以让他,也就是齐国齐王,让你稳如老狗!

按理,齐王应该诚惶诚恐接受,丫不知道偃哥现在多红么!资治通鉴记载,齐王刘次昌的老娘不同意,就是说齐王大约是同意了,不就是多个老婆么,这有啥关系,哥身体好,应付得过来,但齐国太后不同意,这个事就只能作罢了……偃哥很生气,你丫不知道老子江湖人称活阎王么?立即马上,告状,证据链完整,齐王,刘肥的后人,跟自己姐姐乱搞……武帝大怒,这还得了,乱搞不是事,但刘肥后人乱搞,怎么可以——拜偃哥为齐国丞相,你下去看看啥情况!

“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史记”

项羽说啥来着,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偃哥充分同意。他到齐国,第一件事,将以往老朋友老相识们聚集起来,大把撒钱,五百金,散给这帮人。之后立刻数落他们,当年我人生谷底,你们怎么对我滴,兄弟不给我衣服食物,朋友不给我进门,今天老子做了齐国丞相,你们舔着逼脸出来迎我,甚至有人跑了上千里就为迎接我……上千里,大约跑到函谷关了,这个殷勤劲,过于殷勤了,这应该叫谄媚了,所以,权力的魅力,能不让人昏迷么!

偃哥大手一挥,我特么实话跟你们说吧,我真他么为你们感到恶心,恶心,听的懂么,实在不想跟你们再做朋友,今天这顿酒,就是绝交酒,今后各走各的,你们别再进老子的门!

“赵王彭祖惧,上书告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武帝)闻,大怒,以为偃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偃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资治通鉴”

偃哥出手,不留活口……齐王刘次昌自杀!

这下轮到赵王刘彭祖害怕了,因为当年偃哥落魄时就是在齐国燕国赵国晃荡,彭祖估计没少给他白眼。现在偃哥发达了,接连搞死燕王齐王,下一个是谁,这还用说嘛。彭祖解释,偃哥你听我狡辩,当时你那副模样就不像能出人头地,也怪我大意了,但你真的真的实在不像能翻身的人啊!

彭祖害怕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因为偃哥在长安坐镇,彭祖不敢上书,害怕偃哥先看到,先发制人搞死自己——前面文章里,我一直说彭祖是个人才,不是没道理。现在偃哥在齐国公干,彭祖赶紧上书,告状,主父偃这厮,收受诸侯的钱,这才提出推恩令,让诸侯子弟都分得土地。

武帝看了,没啥反应,这算啥事?这算个事吗?老子用主父偃,就是拿他当刀,削你们这些诸侯王——别人明哲保身,干不了这个事,主父偃不仅能干,而且都不用朕开口,就因为收点钱就抓他杀他?你喝多了么!

但是齐王自杀,麻烦了,如同羊群(宗室)里扔了鞭炮,尼玛,骚动,江湖疯传,是皇帝暗地授意主父偃要齐王自杀滴,皇帝要将代王系(汉文帝)与齐王系(刘肥)的恩怨做个了断……羊圈要给拱翻了。

皇帝肝疼,你这事儿办的!只能抓了偃哥,偃哥如实交代,收钱那是有的,逼齐王自杀,那绝对不可能,是齐王自己心理素质不行,这个锅我不背!

“上欲勿诛,公孙弘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资治通鉴”

武帝不想杀偃哥,这么好的刀,可惜了!

但公孙弘,弘哥跳出来,这个时候弘哥是御史大夫,分管监察。他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关节,齐王自杀,没有儿子继承,现在齐国被取消了,土地作为郡县并入中央……皇帝你这一口吃了个大胖子啊,这事儿你想一点不破费就过去了?宗室能同意?天下人不背后骂你?所以,这个锅,偃哥不背,就得皇帝你背——而我,公孙弘,因为没有直接参与所以没法帮你背,同时我也实在不忍心皇帝你亲自背这个锅!

一语点醒梦中人,武帝绕过来了,这事儿的确不简单,不单是弘哥跟偃哥不对付,而且涉及到怎么善后、怎么堵天下人的嘴的问题,还有史官怎么记录,后人怎么评论……偃哥,肯定是保不住,族主父偃,灭族!

“主父(偃)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唯独洨xiáo孔车收葬之。天子后闻之,以为孔车长者也。——史记”

偃哥牛逼时,身边小弟跟班数千人,供他们吃供他们喝,现在灭族了,竟然没一人来收尸!这个对比,很强烈蛤……所以,交很多朋友,值得炫耀么?兄弟遍地,可有一人值得托付?

幸好,有个洨县人,名叫孔车,他冒着风险为偃哥收了尸,这哥们的举动,让偃哥的故事,不至于冷冰冰收场!

景帝杀晁错,武帝杀主父偃……武帝很感叹,拜孔车为长者——所有的一言难尽,都包含在内了!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资治通鉴》武帝卷42—获利之后必须支付代价,所以这个人必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