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治通鑒》武帝卷42—獲利之後必須支付代價,是以這個人必須死

作者:半隐齋主人

通俗易懂說曆史

洞察人性陰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戰場,辦公室鬥争必讀

日拱一卒,每天進步一點點

《資治通鑒》武帝卷42—獲利之後必須支付代價,是以這個人必須死

我們接着說主父偃。

前面說了,衛青打下河南地,不是今天河南省,是黃河“幾”字彎那個一橫南邊的地方,大約在今天内蒙河套地區,主父偃建議盤下這地方,好好經營認真建設,搞成前出基地。

“上(武帝)下公卿議;皆言不便。上(武帝)竟用(主父)偃計,立朔方郡,使蘇建興十餘萬人築朔方城,複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轉漕甚遠,自山東鹹被pī其勞,費數十百钜萬,府庫并虛;漢亦棄上谷之鬥辟縣造陽地以予胡。——資治通鑒”

武帝将偃哥的意見下發,讓同志們都說兩句,同志們一緻認為,偃哥說的不對,應該堅決立刻放棄。

但是,武帝最後乾坤獨斷,采納了偃哥的意見,保留,築城——設立朔方郡,派蘇建帶領十餘萬人築朔方城,修複當年蒙恬的要塞,利用黃河天險作為屏障……這個決策到底對不對好不好,兩千年後的我們當然說好,但是在當時,的确給百姓帶來極大痛苦——利在千秋,後世乘涼的人肯定很快活……功(苦)在當代,種樹的人是需要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也就是說這個偉大工程所有的沖突都得當時的人民買單,而事實上,築城所有費用勞役都得由百姓承擔,崤山以東的人民接連服勞役,據說死了很多,花費巨大,府庫并虛!

另外,邊緣地區不能哪兒都要、哪兒都守,沒那個資源,處處都要就是處處都守不住!是以既然充分認識到朔方郡在未來漢匈鬥争中的重要性,确定要保有這裡,那麼其他地方就得适度後撤……上谷之鬥辟縣造陽,張家口那一帶與匈奴接壤的偏僻的造陽縣,給了匈奴。

說到這,必須插一段王夫之的說法——

“主父偃之初上書曰:“蒙恬攻胡,辟地千裡,以河為境,暴兵露師,死者不可勝計,蜚刍chú輓wǎn粟,百姓靡敝,天下始畔秦。”立論嚴矣。迨其為郎中,被親幸,乃言“河南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廣中國,減胡之本。”遂力請于武帝,排衆議,繕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漕運山東,民勞國虛。”

這段的意思是說,同樣一件事,就是對匈奴,主父偃在不同時間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表态——

初次上書時,偃哥說,不要回答,不對,不要伐匈奴不要伐匈奴不要伐匈奴,重要滴事說三遍,為何?那鳥地方鬼不拉屎,要他何用,平白無故浪費資源!(王夫之老先生是贊成這個意見滴,認為那時的偃哥很嚴謹,充滿正義感,是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好孩子)

但是,後來衛青打下河套地區,偃哥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強烈建議必須控制住這個地方,必須好好經營,啥,浪費資源?别傻了,資源不就是用來浪費滴嘛!(王夫之陰戳戳暗示,這是因為偃哥位置不同了,之前是底層屌絲,現在是皇帝身邊紅人,為了固寵,揣摩皇帝心思,企圖讨皇帝高興,導緻國家疲敝經濟蕭條人民困苦)

“同此一人,同此一事,不數年,而蒙恬之功罪,河南之興廢,自相攻背如此其甚。由是言之,辨奸者豈難知哉?聽之勿驟,參酌之勿忘,而已曙矣。武帝兩聽而不疑,其為江充所惑以戕父子之恩,宜矣哉!”

是以,老王認為偃哥是小人不是君子,君子哪有這樣滴,君子對事物的态度必須前後一緻……啥?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格局打開了?老王說不聽不聽,你們都是不對的,你們不要給偃哥找理由,總之他就是小人,而且是賤人也是奸人!

至于武帝,竟然兩聽而不疑,居然對兩面派的偃哥一點沒懷疑,老王痛心疾首,這尼瑪,不是明君啊,武帝你是咋了啊,你平時不這樣啊,你正常情況很聰明滴啊……老王拿着結果找原因,你看,後來皇帝你被江充那夥人蒙蔽,搞得雞飛狗跳兒子死了自己也差點出事,源頭都在主父偃這呢,你被偃哥影響以至于恍惚了!

“夏,募民徙朔方十萬口。——資治通鑒”

說幹就幹,這就是武帝,不一樣的人間煙火!這是-127年的事,招募百姓遷徙定居朔方,官府肯定有配套措施,比如給予一定土地工具甚至耕牛,但我們要有意識,必然有相當一批是被迫遷徙的……是以,華夏版圖美如畫,前人的鮮血染紅了她!

“主父偃說上(武帝)曰:“茂陵初立……”上從之,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資治通鑒”

茂陵,位于鹹陽興平市東北,武帝的人生後花園,古代帝王的陵寝都是一上台就開始修,工程浩大。

偃哥跟武帝說——

1、茂陵剛剛修的有點樣子,但偏僻,不熱鬧,沒人氣,方圓幾公裡沒個便利店,買包煙得走好遠,晚上都沒地方喝兩杯……皇帝你百年後就住那,你想吃外賣了怎麼辦?是以必須盡快讓它發展起來,成為小上海,要啥有啥;

2、我的意見蛤,天下豪傑,并兼之家,亂衆之民,皆可徙茂陵,将地方上的豪民、大戶、亂民,統統遷徙到茂陵去……人一多,就有人氣了;

3、這樣做的好處,内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對内,充實了京城,增強了京師的力量,人多錢多資源多;對外,将壞人、釘子戶、牛逼戶從其本土遷走,進而不殺他們,又徹底解決了他們為害一方的問題,一舉兩得!

這個操作,史書上稱之為徙陵,這個搞法對不對好不好——

1、秦始皇幹過,統一六國後,六國貴族全部遷到關中,放在眼皮底下,監視軟禁起來;

2、劉邦幹過,當時婁敬認為,拱翻秦國最重要的力量是齊楚兩國,事實也的确如此,齊文楚武,二者合流後,秦國就徹底沒救了。是以,劉邦聽從婁敬建議,将齊楚大姓,比如,屈、昭、景、田等,全部遷徙到自己的後花園長陵;

3、西漢其他皇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都遷徙很多人至自己的陵寝;

4、這個遷法,對于被遷徙者,肯定是不好的,背井離鄉,誰都不願意;但對于國家、對于遷出或遷入地來說,是個好事——國家治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不可避免有人(家族)做大,成為地方豪民(大地主),進而與地方官甚至京官糾纏勾結起來,追逐權力利益,兼并土地壟斷市場啥的,禍害一方。一般來說,隔三岔五遷一批,既能清除地方勢力,又能充實京師力量,的确是一舉兩得……這一點可以參考大陸最近十年以來的掃H,其實一個道理!

5、但是,這種強幹弱枝的行為,隻有中央政權占據強大優勢的時候,才能推得下去,武帝之後,大約宣帝還遷過,再之後就遷不動了,中央弱了,地方勢力做大做強了,攻守之勢異也,中央為了維護統治,不得不向地方勢力妥協讓步,由此,西漢王朝的熵增義無反顧飙上去了!(大陸哪一天掃H掃不動了,就要小心了)

是以,這裡,偃哥提出徙陵,實際是很好很負責任的辦法,但不可否認的是,提這個建議幹這個事的人,得罪人,非常得罪人,将人家在當地幾十年好不容易積攢建立起來的家底,連根拔了,人家不得恨死你,有機會就得搞死你!

“上(武帝)從之,徙郡國豪傑及訾zī三百萬以上于茂陵。——資治通鑒”

是以,武帝為何喜歡偃哥,因為偃哥主動幹髒活,都不用皇帝開口!武帝說好吧,就聽你滴,朕從不坑窮人……将郡國豪民、以及家産三百萬以上的,都遷徙到茂陵!

關于西漢初期的徙陵,以及幾個皇帝的陵寝,多說幾句——

1、西漢的徙陵與秦始皇硬徙不同,是給予一定經濟、政治特權作為補償(即使這樣大戶們也不願意遷徙)的,是以徙陵人員中出了很多高官,如,袁盎、班彪、田蚡等等;

2、西漢皇帝的陵寝不僅僅是墓地,也是一座城邑、要塞,有可觀的人口,有堅固的城牆、寬泛的護城河等等;

3、這些陵寝地理位置不是随意選的,都是按照關中、長安地形嚴格篩選的,目的隻有一個,最大程度拱衛京師;

4、劉邦的長陵——長陵邑,是長安北門的鑰匙,它與漢惠帝劉盈的安陵邑一起守衛着往北通向甘泉宮的馳道,通過八百裡加急傳遞甘泉宮以北長城防線的戰報,漢匈戰争中,長陵邑與安陵邑既是物資補給通道,也是資訊傳遞管道;

5、文帝的霸陵——霸陵邑是長安東邊的門戶,新豐道、邯鄲道都得經過霸陵,簡單講,是長安連接配接關東地區最重要的交通幹線上的節點;

6、景帝的陽陵——陽陵邑位于長安北邊的另一條交通要道上,這條幹道直通蒲關道;武帝的茂陵——茂陵邑是長安通往西北的基地,是絲綢之路的必經點。

“尊立衛皇後,及發燕王(劉)定國陰事,蓋(主父)偃有功焉……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史記”

偃哥對衛青一族,還是很感恩的,衛子夫能上位皇後,偃哥是幫了不少忙滴,光大爺的書裡沒說,遷兒大爺給記了一筆。

不但摻和皇帝家事,偃哥還給武帝做打手,搞死了燕王劉定國——燕王一系,雖也姓劉,但離得比較遠,最初是劉邦的堂兄弟劉澤做燕王,一直傳下來,到了劉定國。趕上武帝要削藩,偃哥揣摩到上司心思,四處搜羅材料,結果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有人舉報還給了證據,劉定國與老爹的姬妾嗨皮,還搶了弟弟的老婆……違反禮法,其實根本不算個事,罰酒三杯而已,但大家都知道這是個疏屬的劉姓親王,而且武帝要削藩不是一天兩天了,是以(我猜是偃哥暗示)滿朝文武都嚷嚷殺了這厮,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皇帝作為一把手也得聽聽大家的聲音啊,大家的聲音那不就是人民的呼聲麼,是以不能逆着大家心思啊,好好好,朕聽你們滴,準奏……劉定國自殺,燕國被收為國家郡縣。

偃哥也知道常在河邊走,哪能次次都好運,但他也顧不得那麼多了,他自己說,日暮途遠,倒行暴施,年紀已經很大了,要将事情倒過來再來一遍!

“元朔二年(-127),主父言齊王内淫佚yì行僻,上(武帝)拜主父為齊相。——史記”

搞死燕王之後,偃哥再接再厲,要搞齊王。情況是這樣的,這個齊王是劉肥一脈,劉肥大家知道吧,文帝景帝時代我反複講,到武帝這會兒,劉肥的後人還霸占着齊國,齊是大國,這能忍?

偃哥也知道自己根基淺,好多人在背後搞自己,剩餘的人打算過一會兒再搞,反正自己不穩。于是暗示,要将自己女兒嫁給齊王,捆綁起來。偃哥算得很清楚,齊國是大國有實力,但齊王劉次昌是劉肥一脈,不穩,而自己,可以讓他,也就是齊國齊王,讓你穩如老狗!

按理,齊王應該誠惶誠恐接受,丫不知道偃哥現在多紅麼!資治通鑒記載,齊王劉次昌的老娘不同意,就是說齊王大約是同意了,不就是多個老婆麼,這有啥關系,哥身體好,應付得過來,但齊國太後不同意,這個事就隻能作罷了……偃哥很生氣,你丫不知道老子江湖人稱活閻王麼?立即馬上,告狀,證據鍊完整,齊王,劉肥的後人,跟自己姐姐亂搞……武帝大怒,這還得了,亂搞不是事,但劉肥後人亂搞,怎麼可以——拜偃哥為齊國丞相,你下去看看啥情況!

“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内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裡。吾與諸君絕矣,毋複入偃之門!”——史記”

項羽說啥來着,富貴不歸鄉,如衣繡夜行,偃哥充分同意。他到齊國,第一件事,将以往老朋友老相識們聚集起來,大把撒錢,五百金,散給這幫人。之後立刻數落他們,當年我人生谷底,你們怎麼對我滴,兄弟不給我衣服食物,朋友不給我進門,今天老子做了齊國丞相,你們舔着逼臉出來迎我,甚至有人跑了上千裡就為迎接我……上千裡,大約跑到函谷關了,這個殷勤勁,過于殷勤了,這應該叫谄媚了,是以,權力的魅力,能不讓人昏迷麼!

偃哥大手一揮,我特麼實話跟你們說吧,我真他麼為你們感到惡心,惡心,聽的懂麼,實在不想跟你們再做朋友,今天這頓酒,就是絕交酒,今後各走各的,你們别再進老子的門!

“趙王彭祖懼,上書告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武帝)聞,大怒,以為偃劫其王令自殺,乃征下吏。偃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資治通鑒”

偃哥出手,不留活口……齊王劉次昌自殺!

這下輪到趙王劉彭祖害怕了,因為當年偃哥落魄時就是在齊國燕國趙國晃蕩,彭祖估計沒少給他白眼。現在偃哥發達了,接連搞死燕王齊王,下一個是誰,這還用說嘛。彭祖解釋,偃哥你聽我狡辯,當時你那副模樣就不像能出人頭地,也怪我大意了,但你真的真的實在不像能翻身的人啊!

彭祖害怕不是一天兩天了,之前因為偃哥在長安坐鎮,彭祖不敢上書,害怕偃哥先看到,先發制人搞死自己——前面文章裡,我一直說彭祖是個人才,不是沒道理。現在偃哥在齊國公幹,彭祖趕緊上書,告狀,主父偃這厮,收受諸侯的錢,這才提出推恩令,讓諸侯子弟都分得土地。

武帝看了,沒啥反應,這算啥事?這算個事嗎?老子用主父偃,就是拿他當刀,削你們這些諸侯王——别人明哲保身,幹不了這個事,主父偃不僅能幹,而且都不用朕開口,就因為收點錢就抓他殺他?你喝多了麼!

但是齊王自殺,麻煩了,如同羊群(宗室)裡扔了鞭炮,尼瑪,騷動,江湖瘋傳,是皇帝暗地授意主父偃要齊王自殺滴,皇帝要将代王系(漢文帝)與齊王系(劉肥)的恩怨做個了斷……羊圈要給拱翻了。

皇帝肝疼,你這事兒辦的!隻能抓了偃哥,偃哥如實交代,收錢那是有的,逼齊王自殺,那絕對不可能,是齊王自己心理素質不行,這個鍋我不背!

“上欲勿誅,公孫弘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資治通鑒”

武帝不想殺偃哥,這麼好的刀,可惜了!

但公孫弘,弘哥跳出來,這個時候弘哥是禦史大夫,分管監察。他一針見血指出問題的關節,齊王自殺,沒有兒子繼承,現在齊國被取消了,土地作為郡縣并入中央……皇帝你這一口吃了個大胖子啊,這事兒你想一點不破費就過去了?宗室能同意?天下人不背後罵你?是以,這個鍋,偃哥不背,就得皇帝你背——而我,公孫弘,因為沒有直接參與是以沒法幫你背,同時我也實在不忍心皇帝你親自背這個鍋!

一語點醒夢中人,武帝繞過來了,這事兒的确不簡單,不單是弘哥跟偃哥不對付,而且涉及到怎麼善後、怎麼堵天下人的嘴的問題,還有史官怎麼記錄,後人怎麼評論……偃哥,肯定是保不住,族主父偃,滅族!

“主父(偃)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唯獨洨xiáo孔車收葬之。天子後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史記”

偃哥牛逼時,身邊小弟跟班數千人,供他們吃供他們喝,現在滅族了,竟然沒一人來收屍!這個對比,很強烈蛤……是以,交很多朋友,值得炫耀麼?兄弟遍地,可有一人值得托付?

幸好,有個洨縣人,名叫孔車,他冒着風險為偃哥收了屍,這哥們的舉動,讓偃哥的故事,不至于冷冰冰收場!

景帝殺晁錯,武帝殺主父偃……武帝很感歎,拜孔車為長者——所有的一言難盡,都包含在内了!

用古人智慧

武裝自己!

《資治通鑒》武帝卷42—獲利之後必須支付代價,是以這個人必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