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一药方出自华佗医书《中藏经》,能健胃醒脾、治疗肌肤水肿

作者:金兰医学

在中医方剂中,治疗水肿病症的方子有很多,几乎都能利水消肿、健脾渗湿,但在这诸多方剂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其他药方都运用了植物的根、茎、叶,但它却没有,而只是用到了植物的外皮,也同样起到了治疗疾病的效果,这个方剂就是——五皮散。

其实很多人对这个方子的认识都并不深刻,但若是说起它的出处,那么大多数人应该都有所耳闻,那便是神医华佗的《中藏经》,虽然在后世的很多医书,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科活人全书》等书籍中,都有关于该方剂的记载,但其药物的组成配伍却会存在一定差异。

这一药方出自华佗医书《中藏经》,能健胃醒脾、治疗肌肤水肿

关于五皮散的功效,在华佗的医书中就已经明确提到了,它是祛湿药剂,具有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因水停气滞所引起的皮水证。说到这,很多人又会觉得好奇了,这个“皮水证”到底是什么?其实,中医所提及的皮水证,主要是指因体内的水气泛滥于肌肤,而出现的水肿病症,也就是说,体内的水湿不会像平常那般潴留在身体里,而是会泛滥在肌肤表面。

在《金匮要略》里,也提到过这类病症,患者通常会出现身体面目水肿,而且会感觉肢体困重,心腹部感觉胀满,甚至会喘不上气或呼吸急促,以及有小便不利等病症表现。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体内的脾失健运,造成水停气滞、外溢肌肤所致。

当体内的水湿不受控制,泛滥在患者的肌肤体表时,就会出现明显的身体水肿现象,体内的水气湿邪不化,便会影响气机运行,造成气机壅滞,所以,一些人也会出现心腹部胀满,腹部如同鼓面一般,肺脏的气机宣降异常,水道不通,向上影响气机出现喘急,向下小便异常,排出不畅。

这一药方出自华佗医书《中藏经》,能健胃醒脾、治疗肌肤水肿

除此之外,肢体的困重、舌苔出现明显的白腻,这些均是体内水湿停聚所造成的。水湿为患,究竟应该怎么办?自然是拔除水湿。因此,皮水证的治疗方法应当以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以及理气除满为主。这样便十分契合皮水证的调治。

那么,五皮散这个方剂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其实这主要体现在它的药物配伍,整个方剂都是选用植物的外皮,分别是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而药物剂量却是五味中药各等分,每次服用时取药末三钱,水煎服。

这一药方出自华佗医书《中藏经》,能健胃醒脾、治疗肌肤水肿

五皮散这个方剂中,茯苓皮甘淡性平,可专门用来治疗皮肤的水湿病症,具有健脾渗湿、利水消肿的功效,同时,大腹皮行气消胀,能消除心腹的胀满,利水消肿。橘皮大家都不陌生,它可以理气和中,醒脾化湿,而生姜皮则有助于消散皮肤间的水气,进而达到消肿的目的。桑白皮可以肃降肺气的运行,通调水道,在《成方便读》中,也有着“则水自下趋炎”的说法。

虽然五皮散这个药方的药物简单,功效薄弱,但通常会和其他的药方一同使用,来达到增强祛湿利水的效果,例如水肿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跟五苓散合用,共同起到利水消肿的目的;若患者由于脾气虚弱出现便溏或食少,也可以和四君子汤合用。

【本图文由“金兰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