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位于新疆库车市的西北部,所处的具体位置是连接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唯一通道盐水沟畔。
独特的地理位置,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成为了护卫龟兹屯垦区的前哨,它始建于汉宣帝时期,随后逐渐完善,在唐朝的时候,基本完成,承载着护卫屯垦区的重要职能。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北道上最早、保存也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对于研究夯筑技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一、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简介
因为游牧民族和农耕区之间存在矛盾,对于龟兹屯垦区而言,山北的游牧人不时地侵扰是莫大的威胁。
我们知道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位于盐水沟畔,盐水沟又是外界进入龟兹区的必经之路,因此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护卫整个龟兹屯垦区。
一旦山北的游牧民族侵袭,烽火台附近的守卫就会发现,然后向屯垦区发出警报,从而做好防御和作战的准备。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从维吾尔语音译得到的,但是关于克孜尔尕哈具体的意思从来都是众说纷纭。
有的人说是“红嘴老鸦”之意,但是也有人说是“克拉喀拉罕”的意思,就是“姑娘留住在那里”。之后又有学者提出,“尕哈”是“长拉吾勒”的音变,就是“哨卡”的意思,因此整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红色哨卡”。最后这个说法后来成为了大家相对比较认可的一种解释。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二、夯筑技术发展简介
为什么人们格外关注丝绸之路上的夯筑技术呢?因为丝绸之路经过的西域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古代的很多大型的城址以及军事设施等都使用到了夯筑技术。
在探讨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夯筑技术之前,首先要看一下大陆夯筑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包括夯筑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的进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
由于人类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工艺有限,早期的夯筑技术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是天然的,比如各种形状的卵石,这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夯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是在龙山文化时期,人们除了会使用卵石,还总结出了集束夯筑法。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到了商周时期,集束夯筑法则一跃成为夯筑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后来发掘的很多城址建筑中都发现这种建造痕迹,例如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宫殿遗址,就是一个大型的夯土台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这个不是一个统一的时代,但夯筑技术却得到了快速发展。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诸侯国在争锋的过程中有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需求。
从大青山南麓赵武灵王长城到战国秦昭王长城,各大长城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修建的过程中无一不需要夯筑技术,因为不断使用,所以夯筑技术自然也在不断改进。
赵武灵王
到了秦汉时期,因为实现了大一统,夯筑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比如夯筑工具不仅有石夯,而且出现了铁夯。因此,很多学者将秦汉时期定义为大陆夯筑工艺的确立阶段。
古丝绸之路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重要通道,现今的库车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西部,同时也是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镇。汉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统治,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和监督设施。
与此同时,考虑到西域特殊的自然环境,未来让这些设施稳定坚固,所采取的夯筑技术也十分丰富,不仅有西域地区的土坯砌筑方法,还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夯筑方法。
丝绸之路
三、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夯筑技术与夯筑过程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夯筑工艺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呢?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就是人们发现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位于天山地震带,也就是说,这个烽火台在建筑的时候要考虑到防震的能力。
如果像其他位置的建筑一样只使用土坯进行修筑的话,由于土筑烽火台向心力较弱,整体拉升力也不够均匀,毫无疑问,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极有可能会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
根据史料记载,差不多和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同时期的亚克伦烽火台,整个台体的夯筑方式是顺砖错缝砌筑而成,目前整个台体的坍塌损毁都非常严重,暴露出来的是残余的30层土坯层。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和亚克伦相似的苏盖提烽火台,夯筑方式也一样,最终的状态也很相似:台体坍塌。对比之下,保存得相对较为完整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夯筑技术,就展现出了先进性和优越性。
事实证明,夯筑工艺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到烽火台台体的坚固程度。研究发现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夯窝使用的是传统的夯打方式,直径一般在6~10厘米,且这些夯窝形状呈半圆形,夯窝的分布也十分规律。
传统的夯打方式通过对泥土进行夯打,能够增加土质的密度,随着土密度的增加,烽火台的坚固性自然也会增加。
根据考古队对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考察发现,按照汉代烽火台的建筑特点,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夯筑过程可以总结为简单的2个步骤:地基修建和逐层夯筑。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首先是修建地基。因为不能发掘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所以烽火台的地基深度至今是没有准确的数据的。
但是我们可以推断的是,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地基应该是要比其他地区的烽火台要深,因为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位于盐水河畔,河畔的土质通常都比较松软,必须要有足够深度的地基才能确保烽火台的稳定性。
在打好地基之后,就是进行烽火台的逐层夯筑了。夯筑的时候,根据秦汉时期的夯筑技术,首先要做好烽火台的外框,然后在固定的框内对土进行夯打,确保没有浮土。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为了进一步提高烽火台的坚固性,夯筑过程中,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每一层还被加入了树枝、芦苇等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支撑台体,并且能够对台体给出均匀的拉力。
虽然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工匠们已经发挥了最大的智慧来保障烽火台的稳定性,但是现代的研究表明,克孜尔尕哈烽火台至少还是比之前矮了2米多!
那是在2010年的时候,在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前,当地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克孜尔尕哈烽火台至少比以前‘矮’了 2 米多”。关于变矮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因为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土夯筑的,因此风雨是烽火台的第一大威胁,雨水的冲刷必定会带走烽火台不同位置上的筑土。
另一个危险则是由烽火台所处的位置造成的,西侧的盐水沟在洪水的冲刷下,河道逐渐变宽,并且还在不断靠近烽火台的位置。
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见证者,也作为丝绸之路繁荣历史的贡献者,保护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当地文物从业者的重要工作。之后的时间里,相关部门通过开展相关的检测项目和防洪工作,切实保护了克孜尔尕哈烽火台西侧的台体。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四、夯筑技术与丝绸之路
早期开辟的丝绸之路主要服务于贵族阶级的贸易,此后随着丝绸之路中各种防御设施的完善,以及贸易的不断繁荣,越来越多的商业文化交流往来于中原地区与亚欧地区。与此同时,参与贸易的对象也逐渐从上层贵族扩展到了平民百姓。
随着贸易对象和贸易内容的扩大,为了维持这条贸易之路的繁荣,西汉朝廷从中原地区征调大量工匠与士兵进入西域进行建设,这些人正是掌握了先进的中原夯筑工艺的人。
可见,丝绸之路中的很多设施在夯筑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了中原地区比较传统的夯筑方式,而根据西域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在夯筑工艺上会或多或少进行补充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精巧的夯筑工艺。
作为目前丝绸之路沿线保存最为完整的烽火台,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体现出的精巧的夯筑技术是丝绸之路文明的宝贵产物。而在西域建设的大量烽火台等设施则体现了夯筑技术在当时的西域地区传播与使用的繁荣景象。
丝绸之路
总结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丝绸之路历史沧桑的见证,同时也是西域历史发展的见证。2001年,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关于丝绸之路的大型纪录片进入拍摄的初期备受关注,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独特位置及其历史意义被列为丝绸之路新疆路段的大遗址保护项目。
参考资料:
[1]冯锴,薛程,王超翔,刘璐.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研究——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例[J].文博,2018(05):83-88+93.
[2]严小娟. 克孜尔尕哈烽燧变“矮”了[N]. 新疆日报(汉),2010-05-20(01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上册)第 45~48 页,文物出版社,20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