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位于新疆庫車市的西北部,所處的具體位置是連接配接遊牧區和農耕區的唯一通道鹽水溝畔。

獨特的地理位置,克孜爾尕哈烽火台成為了護衛龜茲屯墾區的前哨,它始建于漢宣帝時期,随後逐漸完善,在唐朝的時候,基本完成,承載着護衛屯墾區的重要職能。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北道上最早、儲存也最完好的烽燧遺址,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對于研究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一、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簡介

因為遊牧民族和農耕區之間存在沖突,對于龜茲屯墾區而言,山北的遊牧人不時地侵擾是莫大的威脅。

我們知道克孜爾尕哈烽火台位于鹽水溝畔,鹽水溝又是外界進入龜茲區的必經之路,是以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護衛整個龜茲屯墾區。

一旦山北的遊牧民族侵襲,烽火台附近的守衛就會發現,然後向屯墾區發出警報,進而做好防禦和作戰的準備。克孜爾尕哈烽火台是從維吾爾語音譯得到的,但是關于克孜爾尕哈具體的意思從來都是衆說紛纭。

有的人說是“紅嘴老鴉”之意,但是也有人說是“克拉喀拉罕”的意思,就是“姑娘留住在那裡”。之後又有學者提出,“尕哈”是“長拉吾勒”的音變,就是“哨卡”的意思,是以整個名字的意思就是“紅色哨卡”。最後這個說法後來成為了大家相對比較認可的一種解釋。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二、夯築技術發展簡介

為什麼人們格外關注絲綢之路上的夯築技術呢?因為絲綢之路經過的西域地區具有特殊的自然環境,古代的很多大型的城址以及軍事設施等都使用到了夯築技術。

在探讨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夯築技術之前,首先要看一下大陸夯築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包括夯築技術在内的各種技術的進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标志。

由于人類當時的生産力和生産工藝有限,早期的夯築技術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是天然的,比如各種形狀的卵石,這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夯築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是在龍山文化時期,人們除了會使用卵石,還總結出了集束夯築法。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到了商周時期,集束夯築法則一躍成為夯築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後來發掘的很多城址建築中都發現這種建造痕迹,例如河南偃師縣二裡頭宮殿遺址,就是一個大型的夯土台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雖然這個不是一個統一的時代,但夯築技術卻得到了快速發展。正是由于這一時期的諸侯争霸,諸侯國在争鋒的過程中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需求。

從大青山南麓趙武靈王長城到戰國秦昭王長城,各大長城如雨後春筍一般,在修建的過程中無一不需要夯築技術,因為不斷使用,是以夯築技術自然也在不斷改進。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趙武靈王

到了秦漢時期,因為實作了大一統,夯築技術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比如夯築工具不僅有石夯,而且出現了鐵夯。是以,很多學者将秦漢時期定義為大陸夯築工藝的确立階段。

古絲綢之路是中原與西域往來的重要通道,現今的庫車地區位于絲綢之路的西部,同時也是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重鎮。漢代統治者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統治,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和監督設施。

與此同時,考慮到西域特殊的自然環境,未來讓這些設施穩定堅固,所采取的夯築技術也十分豐富,不僅有西域地區的土坯砌築方法,還吸收了中原地區的夯築方法。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絲綢之路

三、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夯築技術與夯築過程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夯築工藝還有哪些獨特之處呢?不得不提到的一點就是人們發現克孜爾尕哈烽火台位于天山地震帶,也就是說,這個烽火台在建築的時候要考慮到防震的能力。

如果像其他位置的建築一樣隻使用土坯進行修築的話,由于土築烽火台向心力較弱,整體拉升力也不夠均勻,毫無疑問,克孜爾尕哈烽火台極有可能會遭受自然災害的破壞。

根據史料記載,差不多和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同時期的亞克倫烽火台,整個台體的夯築方式是順磚錯縫砌築而成,目前整個台體的坍塌損毀都非常嚴重,暴露出來的是殘餘的30層土坯層。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和亞克倫相似的蘇蓋提烽火台,夯築方式也一樣,最終的狀态也很相似:台體坍塌。對比之下,儲存得相對較為完整的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夯築技術,就展現出了先進性和優越性。

事實證明,夯築工藝的不同,直接會影響到烽火台台體的堅固程度。研究發現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夯窩使用的是傳統的夯打方式,直徑一般在6~10厘米,且這些夯窩形狀呈半圓形,夯窩的分布也十分規律。

傳統的夯打方式通過對泥土進行夯打,能夠增加土質的密度,随着土密度的增加,烽火台的堅固性自然也會增加。

根據考古隊對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考察發現,按照漢代烽火台的建築特點,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夯築過程可以總結為簡單的2個步驟:地基修建和逐層夯築。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首先是修建地基。因為不能發掘克孜爾尕哈烽火台,是以烽火台的地基深度至今是沒有準确的資料的。

但是我們可以推斷的是,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地基應該是要比其他地區的烽火台要深,因為克孜爾尕哈烽火台位于鹽水河畔,河畔的土質通常都比較松軟,必須要有足夠深度的地基才能確定烽火台的穩定性。

在打好地基之後,就是進行烽火台的逐層夯築了。夯築的時候,根據秦漢時期的夯築技術,首先要做好烽火台的外框,然後在固定的框内對土進行夯打,確定沒有浮土。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為了進一步提高烽火台的堅固性,夯築過程中,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每一層還被加入了樹枝、蘆葦等材料,這些材料能夠支撐台體,并且能夠對台體給出均勻的拉力。

雖然說,在當時的條件下,工匠們已經發揮了最大的智慧來保障烽火台的穩定性,但是現代的研究表明,克孜爾尕哈烽火台至少還是比之前矮了2米多!

那是在2010年的時候,在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前,當地旅遊局的一位負責人曾表示:“克孜爾尕哈烽火台至少比以前‘矮’了 2 米多”。關于變矮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因為克孜爾尕哈烽火台是土夯築的,是以風雨是烽火台的第一大威脅,雨水的沖刷必定會帶走烽火台不同位置上的築土。

另一個危險則是由烽火台所處的位置造成的,西側的鹽水溝在洪水的沖刷下,河道逐漸變寬,并且還在不斷靠近烽火台的位置。

作為人類文明程序的重要見證者,也作為絲綢之路繁榮曆史的貢獻者,保護克孜爾尕哈烽火台是當地文物從業者的重要工作。之後的時間裡,相關部門通過開展相關的檢測項目和防洪工作,切實保護了克孜爾尕哈烽火台西側的台體。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四、夯築技術與絲綢之路

早期開辟的絲綢之路主要服務于貴族階級的貿易,此後随着絲綢之路中各種防禦設施的完善,以及貿易的不斷繁榮,越來越多的商業文化交流往來于中原地區與亞歐地區。與此同時,參與貿易的對象也逐漸從上層貴族擴充到了平民百姓。

随着貿易對象和貿易内容的擴大,為了維持這條貿易之路的繁榮,西漢朝廷從中原地區征調大量工匠與士兵進入西域進行建設,這些人正是掌握了先進的中原夯築工藝的人。

可見,絲綢之路中的很多設施在夯築過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了中原地區比較傳統的夯築方式,而根據西域不同地方的自然環境的不同,在夯築工藝上會或多或少進行補充和改進,最終形成了絲綢之路上精巧的夯築工藝。

作為目前絲綢之路沿線儲存最為完整的烽火台,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展現出的精巧的夯築技術是絲綢之路文明的寶貴産物。而在西域建設的大量烽火台等設施則展現了夯築技術在當時的西域地區傳播與使用的繁榮景象。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如何實證夯築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

絲綢之路

總結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是絲綢之路曆史滄桑的見證,同時也是西域曆史發展的見證。2001年,克孜爾尕哈烽火台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2005年,關于絲綢之路的大型紀錄片進入拍攝的初期備受關注,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的獨特位置及其曆史意義被列為絲綢之路新疆路段的大遺址保護項目。

參考資料:

[1]馮锴,薛程,王超翔,劉璐.漢代西域烽火台夯築工藝研究——以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為例[J].文博,2018(05):83-88+93.

[2]嚴小娟. 克孜爾尕哈烽燧變“矮”了[N]. 新疆日報(漢),2010-05-20(012).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上冊)第 45~48 頁,文物出版社,20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