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深海》的两极分化,或许是好事?

聊一聊《深海》,以下内容不能算影评,仅仅是主观感受。

测评来源是我和我妈、两位“中老年观众”。

一,孤独之旅

漫天风雨中赤脚独行的小女孩,幽冷孤岛寒街上落单的一回眸,

海底行程中金黄深红靛蓝等种种瑰丽色彩,在窗外绽放、飘扬;

俨然有“美丽世界的孤儿”既视感(虽然她并非法理意义上的孤儿)。

这边厢越热闹越喧哗越瑰丽,那边的红与黑就越孤独越无助。

《深海》的中前段和最后半小时的后段,对应着一真一假一虚一实两种叙事。

类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使用的经典结构,老虎、斑马和厨子等角色一一对应。

这是常见的“寓言故事”玩法,用比喻或借喻来完成对味呈现;如果说《少年派》最后的“谜底”,在于万里漂流、孤舟瀚海的孤独和求生“杀戮”的残忍,那么《深海》的打法,则可能更接近另一种孤独痛苦的内心视角。

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深海》理解为《千与千寻》式的“秘境”故事。

(一借神佛鬼怪之面,一借想象之名)

误入废墟深处,有忘记姓名的琥珀川赈早见、有无脸人的暴食和孤独;而一回首一切似乎都不曾发生,静悄悄仿佛没醒也只是一场梦。

(没有将《深海》质量对标上述影片的意思,仅仅是聊“两个不同世界”这一普遍类型)

当然《深海》和上述内容又都很不同,最后的恍然真相落点在孤独,孤独中的帮扶与救赎。

暗夜深海风波涛涛、雷雨阵阵,小女孩漂流深海上,看似油腻贪财的老板、伸给她一只手。

希望所有的抑郁忧愁都有出口,都有能拥抱能温暖的光。

《深海》最浓郁的共情基石,或许就在于孤独痛苦的主观感受。

参宿一直找妈妈、到深海大饭店又被以“晦气”名义驱赶,又一度因为能看见海精灵而被利用(当然后续反转那是另一回事)。

从优点角度来说,《深海》有巧妙的两层故事之间的对位结构,有深海大饭店光孤陆离的场景,有反转后对于情绪的浓郁渲染。

然而这一切也都对应着某种程度上的不足,上述内容的完成度、代入感,似乎都值得商榷。

隔壁追光的《杨戬》特效拉满、场面惊艳、故事乱七八糟,《深海》也是故事上有短板,但《深海》的两极化口碑和《杨戬》又很不同。

《杨戬》是水桶短板那一块太短,《深海》的长板短板都比较相对、没那么板上钉钉,有些难以形容。

二,个人偏好、预期错位

《深海》的接收端效果,势必很有个体化差异。

比如女主角叫参宿,每次听见这个名字我都觉得怪异、别扭(是“动如参与商”表示远吗?),但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就是喜欢,觉得带感。

再比如南河超高分贝吊起来的嗓音,我一听就觉得又吵又累,但也有人可能就喜欢这“油滑吵闹背后反转真心”。

我个人比较喜欢《深海》里的海獭们,毛茸茸胖嘟嘟圆滚滚的,很萌很可爱;虽然可爱本身就已经很有战斗力,但止步于“可爱”(和一点温情),真正的有效冲击力或许也有限。

若干年前看《姜子牙》之后,全片最惊艳我的是片尾的《深海》。

短短几帧画面,色彩瑰丽若云霞若流光,真照亮整个电影院既视感。

此后《深海》终于有动静,似乎又由于某些非片方的原因未能登上国庆档,如今在惨烈春节档之前开启点映、遭遇口碑两极“有人爆哭有人无感”。

个人观感,首先是视觉预期的少许错位。

看《深海》之前,我(在防不胜防被剧透情况下)的预期是无论故事文本如何、画面视效一定超级惊艳。

此前的预告片、海报,都很吸引眼球。

《深海》的两极分化,或许是好事?

但进入正片之后我发现很多内容色彩更多更满,有点过。

那些艳丽浓烈但又并不冲突、浓墨重彩而又恰到好处的瑰丽画面,在正片中占比似乎不够多。

进入深海大饭店之后,一众丑鱼让我接受困难。

(片方是不是也觉得鱼丑?我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大丑鱼们的正脸剧照)

如果说预告片中五光十色是个褒义词,正片中过于“五光十色”或许观感不同。

前者恰到好处、争奇斗艳,后者过犹不及、黏糊糊油腻腻搅合在一起。

若说是赛博朋克风也不准确,说是模拟旧街市旧饭档的脏兮兮黑乎乎油腻腻质感、或许也不贴切,总之我此前完全没想到《深海》让我最不满的点,居然会是“丑”(部分场景和角色)。

前半段的诸多内容,是南河想以参宿为引赚钱,服务巴结他的食客们。

光怪陆离的餐厅,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各路丑鱼,以及时常出现的痰盂,对我个人来说视觉感受都不太友好。

若说奇,这一节深海大饭店、似乎未能真正撬动奇幻想象力,呈现出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创意。

怪而不奇,乱而不新。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电影那么多角色有美有丑有可爱、不必都好看(更何况丑鱼或许别人觉得特别好看);不同阶段不同剧情需要不同场景、画风质感不同也正常。

《深海》的两极分化,或许是好事?

三,残酷档期的下游求生

影片不乏优点,然而自身有局限、外部又受限,诸多环节都影响发挥,出现在惨烈春节档、也算是勇敢了吧?

春节档各路影片,《流浪地球2》是这几年最硬核最有工业水准的商业大片,《满江红》或许在下沉市场很能打,《无名》适合程耳导演那一挂有腔调的影迷。

《交换人生》是喜剧+亲情(煽情?),最后上的乒乓是热血体育路线,无论呈现效果如何,都风格路数明确、受众群体清晰。

《深海》我知道会有很多人喜欢,但我个人无法具体精准想象出哪个群体喜欢,或者说符合哪几种特性的人喜欢。

甚至很难找到一部能对标的影片(比如我会推荐喜欢《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人去看《无名》,让破球1的粉丝去看破球2也一定没错),但当初为《大圣归来》摇旗呐喊的人、未必依旧愿意为《深海》买单。

春节档未必能赢家通吃,但不占优势的后进者一定要面对最残酷的“剩余备选项”。

冲着《深海》预告片的五色让人目炫,肯定是想去看IMAX版本的,但是,一路看下来绝大多数影院的IMAX厅一定都是排给球的。

(没有任何指责破球不正当竞争的意思),我如果是影院经理我也一定排给破球。

视效对《深海》的完整效果很关键,而《深海》出现在竞争残酷的春节档、正面硬刚大片,能分到最佳大银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二名领跑优势明显,最后谁是真正的冠军尚有悬念、但势必是这两部中二选一,对于《深海》等排在后面的影片而言,排片占比恐怕不容乐观。

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分得的时段是不那么黄金(早上、饭点、深夜档),被安排的影厅可能也更小、效果更受限制(我们看的那场就是一个特别小的厅,最后一排离音响特别近,真震耳欲聋啊)。

这是很难打破的硬循环:票房表现不佳就难分到更多排片更好的影厅和时段,继而导致影响观影体验、继而被卷入下一次的负面循环中。

我个人并没有被《深海》打动,我也不认为《深海》最初的第一选择就是要硬刚春节档,我也很清楚关于档期我说的这些废话丝毫无用,但我依旧希望《深海》等不同路数的电影都能盈利、都能越来越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