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作者:玉兰博物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它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发现的体量最大的琮,被尊为“琮中之王”。

它的每一个侧面凹槽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神人兽面像”图案。

它出土于余杭反山遗址编号为12的墓坑中,是该墓发现的第98件器物,它的“身份证编号”为“反山M12:98”。

这件重达13斤的良渚玉琮,是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2002年,更是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这件距今5000年前的玉器有着怎么样的秘密?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玉琮王”出世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良渚玉琮王 图源/纪录片《良渚》)

它一经出现,便被赋予了“王”的称号。

8.8厘米高,6500克的重量,让已经在发掘现场(反山12号墓)做清理工作长达三天的刘斌着实惊讶,从这里取出的玉器成百上千,刘斌一直等待着一个出人意料的惊喜,当这件玉琮出现时,他知道自己等到了。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1986年良渚遗址考古现场 图源/网络)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1986年刘斌在良渚遗址考古现场 图源/网络)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玉琮王何以为王

玉琮,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出自安徽地区薛家岗遗址的琮形小玉件,尽管体积很小,却被视为玉琮的早期形态。

在1986年的良渚发掘现场,刘斌已经见过不少玉琮,它们或高或扁,纹饰不一,均有内圆外方的特质。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良渚发掘现场出土的各式玉琮 图源/网络 )

而唯有这一件,刚被抬起就令人啧啧称奇。

刘斌的第一感觉是——“搬不动”!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大家伙;

等到清理完毕,一尊温润、磐实、纹饰华美的玉琮静静伫立;

人们禁不住凑近细看,那些后来被称为“神徽”的图案,在比火柴盒还小的面积上,竟有上千条细密的刻纹,良渚考古人员特意数过,一毫米以内,互不重叠的雕线多达五条。用现代人所谓的“微雕”来形容它们,丝毫不为过。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玉琮上的微雕——神人兽面像 图源/纪录片《良渚》)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良渚玉琮王神徽细节图 )

五千年前的良渚人,竟拥有如此精湛、让人难以置信的玉雕技艺!

这是一件前所未见、令人屏息凝视的器物,它的大体量、端方周正的姿态、精细华丽的雕工,令之前出现过的所有玉琮相形失色。

它便是在这静默中,被尊奉为“玉琮王”。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如见良渚人

沉睡在良渚反山墓地内的墓主人,将玉琮王贴放于自己头部的左上侧,一睡五千年。

人世沧海,骸骨只如灰烬;而周遭随葬的玉器,仍是当年的模样,纤毫毕露。

一经面世即封王的“玉琮王”,在刘斌眼里,那一种“如同面见了良渚人”的感受,即便将近40年过去,仍历历在目。

刘斌回忆道,1986年的良渚反山墓群考古,出土玉器琳琅满目,多达一千一百多件,唯有“玉琮王”令他产生了“面见良渚人”的感觉,因为其它玉器上的纹饰多为兽面,而在“玉琮王”表面,竟出现了人的模样。

那是八幅“神人御兽”图,它们被雕刻在玉琮王的四面直槽,线条细密流畅,上方的神人面与下方的兽面均为凸雕。

神人头戴宽大的羽冠,圆睁双目,鼻翼翕张,两排牙齿清晰可辨。两只细长有力的胳膊大开大阖地伸展着,手肘回曲,似乎在用力控制下方的兽;

被骑御的兽,两只硕大的圆眼鼓凸而出,宽鼻阔嘴,獠牙上翘,盘踞的双足如同鸟爪,似乎随时可能弹跳而起,飞升上天。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玉琮王上的微雕复原图 图源/纪录片《良渚》)

一旦重见天日,便被尊奉为“王”,这样的礼待与期许,应不仅仅存于现代;上溯至五千年前,“玉琮王”的身份、行迹与命运,也充满独特、尊贵的气息,甚至被赋予最高的权享地位。

它端坐于墓主人头部左上方,静默肃穆、经年累月。

它用自己特殊的形态、图纹,替这位早已化为无声骸骨的主人,讲述着属于良渚的上古荣光。

良渚神徽,又被称为神人兽面像,上面是一个有着倒梯形脸的人,带着一个羽冠。在整个良渚文化的每个地方,只要是贵重的玉器上面,都会有这个形象。

通过它的神像,我们才真正认识到,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面,雕刻的不是兽面纹,而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考古人员对这一神徽图案的完整认识,还是在发觉后无意中发现的。

由于图案雕刻极为纤细隐秘,如同微雕,一毫米的线条里,有5、6根线。想要看清整个神徽纹,要用放大镜看才能看清。

现在来看,它完全是用手工划的,因为每一条线条,都不是笔直的。但究竟是怎么划上去的,依旧是个迷。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玉琮王徽雕细节图 图源/纪录片《良渚》)

生活在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创造出玉琮这样独特的形态——外方内圆,中心有圆孔;他们并且在玉琮表面细细雕刻出纹饰,似人、似兽。

这一切,承载了良渚人久远而神秘的希冀,他们试图以此传递一个群体的讯息,给他们虔诚礼拜的上天、大地、及无可明喻的神奇力量;也给数千年后的我们……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玉琮王背负的五千年故事

“天圆地方、天苍地黄”,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因此,“苍”璧与“黄”琮这两种玉器,便被分别“遴选”为礼拜天神、礼拜地袛之物。

《周礼》有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写成《周礼》的周公旦,想来是本着他所在时代的现实,记载与解释了被人们视作最高社会与文化规范的礼法、礼义。然而他未曾替后人细细追溯,这些由玉来承载的礼制仪式,究竟始于何时?

长久以来,中国考古也未曾找到确切的田野实证——“用苍璧礼拜天神、用黄琮礼拜地袛”,似乎自古有之,问题是,“古”到何时呢?

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这一深植于后世民心的宇宙观,从何而来?

直到良渚玉琮、尤其是反山玉琮王的出现,人们似乎从那片五千年前的土地上,找到了最初的故事。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古人为何认定“圆方相套”

这是一种“圆方相套”的结构,所谓“琮”。

古人为“琮”认定了这样的结构,从新石器时期以来,一直到汉代,“琮”忽而长些、忽而短些,忽而纹饰华美、忽而素面平齐,却始终保持为“外方内圆”的筒状玉器。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良渚玉琮 图源/网络 )

古人对于“琮”的此番讲究,必定是受到严格思维规范的——

圆与方需贯穿,因为天与地必为贯通;

中心有孔,则象征古人内心的期许:天地人神可互为相通,如何相通?即是由这位于“琮”之中心的“通道”。

如此看来,良渚玉琮王,实在是一个标准、规范、并且被极大限度倾注了上古人类希冀的——贯通天地的一大法器。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巫与王之骸骨

骸骨虽已腐朽,而身侧的玉琮王却显然出自“他”的意志,那意志透过如此诡谲生动的“神人御兽图”,穿越五千年,直抵当下,传递出良渚人的特殊信息。

御兽的神人,当为巫师。

“巫,能画圆方,掌握天地”;“巫师通天地的工作,受到动物的帮助”——考古学家张光直

这方玉琮王,或曾见证过它的主人“巫”,以德者与智者的身份,与天地神灵相通。“巫”领略了神的意志,并威严而慷慨地将这无上崇高的意志,传递给芸芸大众。

这样的祭祀之礼,是如此神圣重要。以至于高居祭祀权位之上的巫,不惜代价地寻来“石之美者”——因坚硬、晶莹而被人们另眼相看的“玉”,令人加以琢磨,赋予玉灵性,并记录、承载自己“通天地”之功,终于形成祭祀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煌煌法器。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

(良渚人的宗教祭祀活动图 图源/纪录片《良渚》)

良渚先民拥有这样的精神信仰,他们需要有威力无穷的神灵庇佑,他们也需要那位具有神秘力量的巫,把上天的无上意志传递到人世,成为他们度日的指引。

而这位被良渚人信服的巫,很可能也是一个王。

因为另一件“玉王”,紧随“玉琮王”,也即将出土面世。它讲述的是“王”的故事。

腐朽的骸骨,曾有那么辉煌的上古过往。它用玉,承载了跨越五千年的智慧,诉说了悠悠历史、苍茫往事。

—END—

— 今日博物 —

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纹路比头发丝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