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过程中,交战双方基本不会大剌剌地公开己方的战略战术意图和部队具体动向,这是保密工作的常识。然而在俄乌冲突中,我们却见到了不同寻常的一幕,即乌方主动公开了发动大规模反击的方向和时间。据央视报道,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在接受采访时称,乌军将在克里米亚至顿巴斯发动全线反击,反击时间定在春季。
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
作为乌克兰情报部门的最高掌权者,布达诺夫公然透露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消息,这显然与保密工作反其道而行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布达诺夫是故意释放假消息,试图引起俄方的顾虑和担忧,进而让俄军在战场上的行动畏手畏脚,同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乌军的真实进攻方向。
波兰承诺对乌援助“豹-2”主战坦克
不过仅从西方援乌力度来说,在刚进入2023年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乌军就收到和即将收到相当程度的各类物资,如30余万枚各类炮弹、各种自行式或牵引式火炮100门、各型装甲车110余辆,且乌军还将获得英国的“挑战者-2”和波兰的德制“豹-2”主战坦克。显然,这些军援物资绝对堪称丰厚。但即便如此,乌方欲发动全线反攻之梦恐怕仍难以实现。原因很简单,乌军昔日依靠的“两大法宝”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乌总统泽连斯基视察被夺回的哈尔科夫
其一,乌克兰的“兵力优势”法宝接近枯竭,若想模仿去年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大捷,以多路出击的方式对俄军阵地进行穿插和包围,已基本不太可能实现。一方面,乌军长期在火力不对称的环境下作战,往往只能以人命去填补火力缺口,这导致其伤亡水平始终比俄军高出一个量级。此前就有乌克兰官员承认,乌军高素质兵员已基本消耗殆尽,这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我们从网络上也能看到,乌克兰军队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中老年兵员和一脸稚气的娃娃兵,想靠这些缺乏训练的士兵实现反击成功,或与“送死”无异。
俄军尚有约20万人并未投入战场
另一方面,俄军的可用兵力远比当时在哈尔科夫的驻军更雄厚,再也不是仅仅两个旅面对汹涌而来的数万乌军。在俄方动员的30万预备役人员中,已有近10万人投入战场,另有约20万人的机动兵力随时可增援前线。另外,俄罗斯雇佣兵“瓦格纳集团”也在不断招募新的“安保人员”,进一步充实着俄方的前线力量。
乌军可收到北约的情报支持
其二,乌军的“战场态势感知”法宝开始逐步失灵。回想乌方发动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其之所以能成功逼退俄军,一大关键因素就在于北约国家对乌克兰提供了丰富的战场情报和数字化通信系统,乌军指挥所能实时收到北约预警机和美国“星链”卫星系统提供的信息。在这种近乎“战场单向透明”的优势地位下,乌军自然能找准俄军的防线漏洞并发动猛攻。而俄军则只能“大踏步后退”,被迫以收缩战线的方式节节抵抗。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BN”电子战系统
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变,俄罗斯或许确实难以在数字化方面赶上北约国家的水平,但不等于其无力阻止西方国家对战场的信息搜集。据悉,干扰半径约为5000公里的“摩尔曼斯克-BN”电子战系统已现身俄乌战场,俄军的这款电子战系统对北约国家的雷达和通讯系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干扰和阻挠,此前乌方毫无预警地遭到了俄空天军轰炸机部队的导弹打击,根本没能发动反导拦截作战,就被认为是“摩尔曼斯克-BN”所发挥的作用。
乌军的反击前景恐不明朗
由此看来,在兵员和战场态势感知这两大方面皆优势不再的情况下,乌军将再度面对俄乌冲突爆发初期时的窘境,即被俄方的技术类兵器优势压着打。也难怪此前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说,基辅方面需要至少300辆主战坦克和600~700辆装甲车,才能有效抗衡俄军。只可惜,这种重装备规模恐怕已经超出了当前西方各国的援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