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争過程中,交戰雙方基本不會大剌剌地公開己方的戰略戰術意圖和部隊具體動向,這是保密工作的常識。然而在俄烏沖突中,我們卻見到了不同尋常的一幕,即烏方主動公開了發動大規模反擊的方向和時間。據央視報道,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在接受采訪時稱,烏軍将在克裡米亞至頓巴斯發動全線反擊,反擊時間定在春季。
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
作為烏克蘭情報部門的最高掌權者,布達諾夫公然透露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消息,這顯然與保密工作反其道而行之。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布達諾夫是故意釋放假消息,試圖引起俄方的顧慮和擔憂,進而讓俄軍在戰場上的行動畏手畏腳,同時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蓋烏軍的真實進攻方向。
波蘭承諾對烏援助“豹-2”主戰坦克
不過僅從西方援烏力度來說,在剛進入2023年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内,烏軍就收到和即将收到相當程度的各類物資,如30餘萬枚各類炮彈、各種自行式或牽引式火炮100門、各型裝甲車110餘輛,且烏軍還将獲得英國的“挑戰者-2”和波蘭的德制“豹-2”主戰坦克。顯然,這些軍援物資絕對堪稱豐厚。但即便如此,烏方欲發動全線反攻之夢恐怕仍難以實作。原因很簡單,烏軍昔日依靠的“兩大法寶”出現了不小的問題。
烏總統澤連斯基視察被奪回的哈爾科夫
其一,烏克蘭的“兵力優勢”法寶接近枯竭,若想模仿去年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大捷,以多路出擊的方式對俄軍陣地進行穿插和包圍,已基本不太可能實作。一方面,烏軍長期在火力不對稱的環境下作戰,往往隻能以人命去填補火力缺口,這導緻其傷亡水準始終比俄軍高出一個量級。此前就有烏克蘭官員承認,烏軍高素質兵員已基本消耗殆盡,這嚴重影響了部隊戰鬥力。我們從網絡上也能看到,烏克蘭軍隊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中老年兵員和一臉稚氣的娃娃兵,想靠這些缺乏訓練的士兵實作反擊成功,或與“送死”無異。
俄軍尚有約20萬人并未投入戰場
另一方面,俄軍的可用兵力遠比當時在哈爾科夫的駐軍更雄厚,再也不是僅僅兩個旅面對洶湧而來的數萬烏軍。在俄方動員的30萬預備役人員中,已有近10萬人投入戰場,另有約20萬人的機動兵力随時可增援前線。另外,俄羅斯雇傭兵“瓦格納集團”也在不斷招募新的“安保人員”,進一步充實着俄方的前線力量。
烏軍可收到北約的情報支援
其二,烏軍的“戰場态勢感覺”法寶開始逐漸失靈。回想烏方發動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其之是以能成功逼退俄軍,一大關鍵因素就在于北約國家對烏克蘭提供了豐富的戰場情報和數字化通信系統,烏軍指揮所能實時收到北約預警機和美國“星鍊”衛星系統提供的資訊。在這種近乎“戰場單向透明”的優勢地位下,烏軍自然能找準俄軍的防線漏洞并發動猛攻。而俄軍則隻能“大踏步後退”,被迫以收縮戰線的方式節節抵抗。
俄羅斯“摩爾曼斯克-BN”電子戰系統
但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改變,俄羅斯或許确實難以在數字化方面趕上北約國家的水準,但不等于其無力阻止西方國家對戰場的資訊搜集。據悉,幹擾半徑約為5000公裡的“摩爾曼斯克-BN”電子戰系統已現身俄烏戰場,俄軍的這款電子戰系統對北約國家的雷達和通訊系統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幹擾和阻撓,此前烏方毫無預警地遭到了俄空天軍轟炸機部隊的飛彈打擊,根本沒能發動反導攔截作戰,就被認為是“摩爾曼斯克-BN”所發揮的作用。
烏軍的反擊前景恐不明朗
由此看來,在兵員和戰場态勢感覺這兩大方面皆優勢不再的情況下,烏軍将再度面對俄烏沖突爆發初期時的窘境,即被俄方的技術類兵器優勢壓着打。也難怪此前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紮盧日内說,基輔方面需要至少300輛主戰坦克和600~700輛裝甲車,才能有效抗衡俄軍。隻可惜,這種重裝備規模恐怕已經超出了目前西方各國的援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