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编导简介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赵东青,《记住乡愁》栏目组编导。

代表作品:《岳阳——湖湘古城 忧乐天下》《下山头村——“千金草”垒出金银山》等。

岁月之羽,掠过时间长河,抚过浩瀚星海。《记住乡愁》在岁月长河中,记录着时代变迁,聆听着理想绽放的声音。

——赵东青

石榴红 乡村美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唐朝诗人李商隐在《石榴》中吟诵了石榴的美艳,表达对石榴的赞美之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在大陆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幸福美满、家人相聚在一起,是幸福、团圆的象征,因此历代文人雅士对石榴的赞美之词不胜枚举。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人们常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石榴对环境的要求则没那么苛刻。石榴树的生命力很强,只要有一点土壤它就能扎根,并生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的榴园村,就保留着近千亩的明清古石榴园,园内587棵古树如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满园,这些古树平均树龄150岁,最长的超过400年,是华东地区年代十分久远的古石榴园。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如今的榴园村,依托古石榴园,发展起了石榴产业。在调研期间,当我们沿着盘山路走进万亩榴园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竟然都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据了解,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由于山体是坚硬的石灰岩,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导致村里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过去人们靠山却吃不上山,人均收入极低。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为了摆脱贫穷,皖北大山里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祖辈世代种植的石榴树。村民们一锹一锤地在山上挖坑种树,当地人做过统计,在土壤肥沃的地区,挖20个土坑的时间,只够在这里挖1个。尽管进度十分缓慢,人们依靠着世代接力,硬是在布满石头的山上,种满了石榴树。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榴园人和石榴树很像,在哪里落脚就能在哪里生根。榴园村的先祖是在元末明初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的。今天我们走在村子里,依然能看到很多保留完好的石头房子。过去,榴园先祖从大山里一块一块把石头运下山,才垒起了后人世代居住的家园。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每到石榴成熟的季节,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会来到榴园村里的交易市场里收购石榴,热闹非凡。可在过去,这样火热的销售场景却是榴园人不敢想象的。二十年前,榴园村虽然有着漫山遍野的石榴,可惜“养在深闺”,无人问津。村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出去找客户,跑市场,终于找准了发展方向,他们注册品牌,参加国家级的博览会,最终使得榴园石榴声名远播。

榴园人对石榴树有着很深的感情,是石榴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是石榴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底气,所以对待那些产量低、结果少的果树,村民们又想到了新办法,发展石榴盆景产业。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村民宋浩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把自己的家搬到了石榴盆景基地,日夜与盆景朝夕相处,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着每一株石榴盆景。一年当中,三九天和三伏天,是石榴盆景养护、整型的最佳时节,对于石榴造型师来说,也是最艰苦难耐的日子,这意味着酷暑严寒,他们都要在户外打理盆景,要沉下心,耐下性做这件事,实属不易。可榴园人就是靠着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将村里的石榴盆景产业发展了起来。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坐落在村庄里的“中国石榴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石榴为主题的博物馆,每年向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万名游客,展示着石榴的文化与历史。人们在饱览村庄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榴园村数百年石榴文化的魅力。如今,这座皖北大山里的村庄,被一代又一代的榴园人绘制得精彩纷呈。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编辑 | 康寒

编导手记 | 榴园村:石榴红 乡村美——赵东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