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僧格林沁之死:满清最后的“中央军”覆没,汉人独掌帝国兵权

作者:莽子说

1853年3月,太平军攻陷大清帝国在南方最大的城市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在此建都,国号太平天国,与大清帝国分庭抗礼、划江而治。太平军攻占南京、占据江南后,太平天国上层就下一步战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太平天国一把手、精神领袖天王洪秀全认为要趁清军新败、士气低落的机会,以主力北伐,直捣北京;而实际掌握太平天国行政权的东王杨秀清则认为要西征,拓展太平天国的战略纵深。双方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形成了一个折中方案,那就是北伐和西征并举。但杨秀清在实际操作中耍了个心眼,他以翼王石达开率10万主力西征,以林凤祥、李开芳只带2万偏师北伐。

僧格林沁之死:满清最后的“中央军”覆没,汉人独掌帝国兵权

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悍将林凤祥、李开芳正式开始北伐战争。彼时,清军承平日久,武备废弛,曾经威震东亚的八旗兵早已成了提笼架鸟之辈,他们甚至连马都不会骑。按照大清的兵制,八旗是世代从军的,平时驻防,一旦打仗就要上前线。这些老爷兵在新锐的太平天国北伐军面前表现那叫一个丢人现眼。林凤祥、李开芳硬是凭着2万人,一路打到了北京的门户天津城下,消息传到京城,咸丰皇帝一度萌发了退出山海关的打算。

勉强镇定下来的咸丰皇帝,决定最后努力一把,他征召了漠南蒙古僧格林沁入京勤王。僧格林沁所部2万蒙古勇士,他们依旧保留着祖先的勇武,咸丰将其编入蒙古八旗,并以僧格林沁节制西山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等驻扎在京师的军队。僧格林沁对其加以整训、调教,使得战斗力颇有恢复。之后,率领这支部队到天津阻击林凤祥、李开芳的太平天国北伐军。

僧格林沁之死:满清最后的“中央军”覆没,汉人独掌帝国兵权

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后勤保障困难,再加上北伐军士兵多来自于南方,受不了北方的冻寒,导致所部将士非战斗减员严重。且僧格林沁所部蒙古骑士作战勇猛,非是之前遇到的八旗兵能够比拟的。最终,在僧格林沁的攻击下,北伐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生擒林凤祥、李开芳,天下震动,一时间僧格林沁的名气名动天下。

僧格林沁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一战,咸丰重新看到了希望,也让世人重新审视八旗兵的战力。之后,咸丰让僧格林沁长期驻防京师附近,作战略预备队和拱卫京师之用,当真是把他当做了“嫡系中央军”的待遇。

僧格林沁之死:满清最后的“中央军”覆没,汉人独掌帝国兵权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僧格林沁受命在天津抵御联军入侵,八里桥之战中,在联军“降维式”打击下,僧格林沁所部伤亡惨重,最终被迫撤出战斗,联军遂破天津、占北京。这是僧格林沁第一次遇到的惨败,但当时的英法联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任谁去也是这个下场,虽说八里桥一战伤亡惨重,但所部精华尚在,经过补充休整,僧格林沁又重新恢复了战斗力,之后又屡败太平军。

1864年,湘军悍将曾国荃攻入天京(南京),坚持了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但大量的太平军残部流入北方与北方的捻军联合,捻军的实力大振。捻军不像太平军,他们以骑兵为主、流动作战,机动性极强,清军几次征讨都无功而返。于是清廷又祭出了自己的“中央军”僧格林沁兵团,由于僧格林沁所部全是骑兵,所以最适合打运动战,且后来也换装了一些先进的火器,战斗力更加凶猛,僧格林沁多次大败捻军,成为了捻军头号死敌。

僧格林沁之死:满清最后的“中央军”覆没,汉人独掌帝国兵权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僧格林沁追击捻军主力至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突遇捻军埋伏,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重伤坠马,被捻军士兵张皮绠斩杀在麦田,终年五十五岁。僧格林沁战死后,所部官兵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捻军趁机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兵团遂全军覆没。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同治帝闻讯,为之辍朝三日,允其配享太庙,也算是备受哀荣。

僧格林沁战死,所部全军覆没,清廷再也没有一支直属的“中央军”,大清帝国的兵权从此被汉人掌握,直到1911年的武昌城头一声炮响,彻底终结了大清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