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8-19世纪,伊朗的游牧部落社会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

作者:秉烛鉴史
作为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伊朗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游牧民族迁徙交汇的必经之地。突厥人、蒙古人、土库曼人曾先后统治伊朗。

这些游牧部落在统治伊朗的同时,既保留了部落自治传统,又逐渐被伊朗的文官文化和集权传统所同化。入侵者和被入侵者的双向交往奠定了伊朗“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

18-19世纪,伊朗的游牧部落社会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

受地理优势、层级间的政治附属关系、部落首领制和部落经济等条件影响,部落坚持奉行独立自治的原则,反对中央的干涉,这使部落能够长期活跃于伊朗历史舞台中。

伊朗部落的人口和地理分布

18世纪,阿富汗人在伊朗的劫掠导致伊朗城镇人口损失惨重,而部落因地处偏远的农村和山区,远离了城镇中心,人口损失相对较少。这一时期,伊朗的部落人口数量达到高峰。在伊朗出现权力真空之际,部落开始在伊朗的主要城市活动。这时期伊朗部落的人口和地理分布情况,能折射出18-19世纪伊朗的政治形势,

伊朗部落的人口情况

随着萨法维王朝的衰亡,伊朗的人口也因不稳定的政治局势而发生变化。1722年,阿富汗人入侵伊朗,洗劫了包括伊斯法罕和加兹温等在内的重大城市,还摧毁了呼罗珊和锡斯坦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口损失。纳迪尔·沙阿击退阿富汗人,建立了阿夫沙尔统治。他在统治期间南征北战以扩大统治权威。频繁的军事斗争导致人口的持续减少。

18-19世纪,伊朗的游牧部落社会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

1733年,在纳迪尔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有超过20000名波斯士兵丧生。特别是,在纳迪尔统治末期,他还执行反波斯人政策,清除军队里的波斯人,聚集区的波斯人,波斯人的叛乱。这些行动加速了人口的减少。阿夫沙尔统治瓦解后,伊朗的政治局势依然不稳。赞德人统治着以设拉子为中心的南部部分地区,而伊朗北部各部落劫掠、争战盛行,频繁的内战破坏了政治、经济环境,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数量因此减少。部落由于远离城镇中心而避免了战争的直接伤害,人口损失相对较少,以至于出现了短暂的“部落复兴”时期。

18-19世纪,伊朗的游牧部落社会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

按欧洲旅行者19世纪初的估计,当时伊朗的总人口约为600万。已知的部落人口大约136万,约占伊朗总人口的25%。其中,土库曼部落人数远远超过伊朗的本土部落,土库曼部落有更多的独立分支,内部不同部落间竞争激烈。这也可以解释在18—19世纪争夺波斯霸权的斗争中,土库曼部落的突出影响。

巴赫蒂亚里和卢里部落作为伊朗的本土部落也存在竞争,只不过这种竞争通常属于地方性的,而且更多的是对集权统治的反抗。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和俾路支人因为地理位置和族群特性强化了他们在波斯社会中的独特地位。这些部落往往以雇佣兵的身份参与王位争夺,而部落本身为自保并无争夺王位野心,但当中央政权干预他们的自治权力,他们必会抵抗斗争。

伊朗部落的地理分布

由于地处亚欧大陆的交汇处,伊朗历史上一直是人口迁徙、贸易运输的枢纽。外来族群在与伊朗当地族群交往过程中,或保留着自身的族群特征,或在相互交融中被伊朗文化同化,这奠定了其后伊朗“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19世纪,伊朗的部落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土库曼部落,一类是一直在伊朗生活的本土部落,一类是属于跨界的部落。这三类部落有相对固定的空间活动范围。

18-19世纪,伊朗的游牧部落社会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

土库曼部落分支多、规模大,部落的分布范围广阔分散。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部落分支有阿夫沙尔、恺加、沙塞万、卡什凯伊、哈姆谢赫、亚穆特、古克兰。除了卡什凯伊、哈姆谢赫部落分布在西南部的法尔斯省,其他诸如阿夫沙尔、恺加、亚穆特、古克兰等土库曼部落分布在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疆、马赞德兰、阿斯塔巴德和呼罗珊等省。受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双重影响,这些部落多数以游牧为生。

人类学家奥利弗·加罗德认为卡什凯伊是接近游牧文明最高水平的游牧部落。卡什凯伊人声称他们是跟随成吉思汗的后裔旭烈兀征服而来。他们信仰什叶派,其语言与阿塞拜疆语类似。其内部盛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这种婚姻形式减少了后代对首领权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落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女性在家庭中获得了相对平等的地位。卡什凯伊人擅长织造和骑射,漂亮的织物体现了部落女性高超的织造技术;而男性的马术和骑术则达到了游牧文明的一流水平。

18-19世纪,伊朗的游牧部落社会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

伊朗的本土部落巴赫蒂亚里和卢里部落主要生活在伊朗的中部地区,包括法尔斯省、胡泽斯坦省、克尔曼省的部分地区。巴赫蒂亚里部落是最有适应力的山区部落之一。他们依靠游牧为生,信仰什叶派。

巴赫蒂亚里有两个主要的分支:哈夫特朗和查哈尔朗。在恺加王朝统治早期,巴赫蒂亚里部落具有强烈的部落认同,抵制和排斥任何威胁部落独立的中央集权。卢里部落属于伊朗的本土部落,他们主要讲波斯语,信仰什叶派。卢里部落有三个独立的分支:马马塞尼、库赫吉卢耶、小卢里。在19世纪初期,卢里部落大多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

18-19世纪,伊朗的游牧部落社会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

阿拉伯、俾路支、库尔德、阿富汗构成了伊朗的跨界部落。这些部落大多生活在伊朗的边境,中央的控制较弱。阿拉伯部落集中在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省和波斯湾沿岸,其中最大的阿拉伯人聚集区在波斯湾沿岸的布什尔市。他们信仰逊尼派,讲阿拉伯语。大部分阿拉伯人属于游牧部落,过着定期的迁徙生活。

有小部分阿拉伯人在波斯湾群岛从事海盗活动。俾路支部落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活动,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俾路支人存在密切的交往。俾路支人信仰逊尼派,讲俾路支语,这种语言与波斯语十分相似。根据俾路支人的传说,他们是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追随者。阿里的儿子侯赛因殉难后,俾路支人为了躲避开始了向东的流亡生涯,直到跟随莫卧儿帝国建立后才真正定居下来。

库尔德部落是除土库曼和波斯部落之外,伊朗规模最大的部落组织。库尔德部落属于跨界族群,其成员主要生活在库尔德斯坦地区以及阿塞拜疆地区。许多库尔德部落季节性的从伊朗向奥斯曼帝国控制区迁移。库尔德人讲库尔德语,信仰逊尼派,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库尔德部落有定居和游牧之分。定居的库尔德部落或农耕或经商;更多的库尔德人以游牧为生。

18-19世纪,伊朗的游牧部落社会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

阿富汗部落则活跃在伊朗和阿富汗边界的锡斯坦和呼罗珊省。可以说,这些边境部落是影响伊朗与周边邻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历代的伊朗政府都力图将这些部落纳入其控制范围。综上,伊朗的部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信仰和生活方式。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各个族群拥有了独特的服饰、语言、历史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象征性标志成为成员们对自己族群的身份认同,成为伊朗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