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作者:天外来客81

扬子鳄-短吻鳄属下的一种动物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动物简介】: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古代被称作鼍(tuó),民间俗称“土龙”或“猪婆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鳄类,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外动物。历史上,扬子鳄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的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等流域。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逐渐收缩至长江下游流域。目前,扬子鳄的生存状况十分濒危,野外种群数量总数小于300只,其中成年个体不足100只。野外种群几乎全分布于安徽省南部5个县区构成的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中,被分割为大约20个相互隔离的小种群。扬子鳄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的繁殖已十分成熟,目前安徽宣州和浙江长兴的两个繁殖基地共保有约2.5万人工繁育的扬子鳄。野外适宜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是扬子鳄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其种群自然恢复和人工繁育个体重引入的最大障碍。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命名与分类】: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类。其在古代的称谓“鼍”在甲骨文中已明确出现 ,说明中国人对扬子鳄的认识和记录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此后,“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持续存在。

1879年,法国在华海关工作人员、上海博物馆馆长Albert-Auguste Fauvel基于从芜湖、镇江和鄱阳湖收集到的4个标本,将扬子鳄鉴定为短吻鳄科短吻鳄属的一个新种,并命名为Alligator sinensis。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行为特征】:

体型:成体扬子鳄身长1.5—2.1m,体重30-45kg。头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间有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尾长而侧扁,粗壮有力,在水里能推动身体前进,又是攻击和自卫的武器。 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大,鳞片上具有更多颗粒状和带状纹路,眼睛呈土色。

生理:扬子鳄的组织结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与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如发达的嗅觉、视觉和听觉与陆上捕食、营巢等行为相适应,特殊的肺小腔结构及味蕾构造又具有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血糖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扬子鳄的冬眠期、活动期或繁殖期的周期性交替相适应。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行为习性】:

扬子鳄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I: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度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有时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躲避敌害或追捕食物。

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此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因此扬子鳄可长时间不吃东西。 扬子鳄的性情较温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在繁殖期脾气暴躁时才会有攻击倾向,但这种攻击通常并不能对人形成实质性的伤害。

繁殖:6月上旬,扬子鳄在水中交配,体内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鳄开始用杂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适的地方建筑圆形的巢穴供产卵,每巢约产卵10—30枚之间。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幼鳄9月出壳。具冬眠习性。卵为灰白色,比鸡蛋略大。卵上面覆盖着厚草,此时已是夏季最炎热的季节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腐烂发酵,并散发出热量,鳄卵正是利用这种热量和阳光的热能来进行孵化。在孵化期内母鳄经常来到巢旁守卫,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母鳄在巢边听到仔鳄的叫声后,会马上扒开盖在仔鳄身体上面的覆草等,帮助仔鳄爬出巢穴,并把它们引到水池内。仔鳄体表有桔红色的横纹,色泽非常鲜艳,与成鳄体色有明显的不同。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分布范围】:

扬子鳄栖息在平原区的湖泊和沼泽、丘陵地带的水塘等地势较为低缓的湿地环境中。扬子鳄的化石记录范围广布于整个中国东部和中部,甚至在新疆和海南也有记录。中国古籍文献中记录的“鼍”分布范围依然十分广阔,主要为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中下游以及钱塘江流域。20世纪以来,分布区显著缩小,限于长江下游 。

到50年代,扬子鳄的分布范围进一步被压缩到长江以南江西彭泽、安徽黄山、至江苏和浙江的太湖一带,在地势低缓的湖泊、溪流等湿地环境中可发现扬子鳄。70年代之后,由于农业扩张和不断捕杀,扬子鳄的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减为安徽南部和邻近浙江很有限的区域。1979年,浙江省长兴县尹佳边农民将11条野生扬子鳄捕获,进行圈养繁殖,此后该县仅残留1-2只野生扬子鳄。1982年,浙江省安吉县农业部门在西苕溪发现3条野生扬子鳄,此后此地再未发现扬子鳄。到80年代末,只剩下安徽省东南部的5个县市(南陵、泾县、广德、郎溪和宣城)还有稳定的扬子鳄种群生存。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野外种群动态】:

1981年,中美科学家在安徽省扬子鳄主要分布区联合实地调查估计,野生扬子鳄鳄数量为300~500条;

1994年,扬子鳄保护区调查实发现77条野生个体,外推估计野生种群总数量为664-740条,但种群年龄结构呈现为幼年个体数量偏少。由于外推方法的偏差,该调查结果可能存在很大的高估;

1998-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明和丁由中,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美国学者John Thorbjarnarson等合作,对扬子鳄开展了长期、大量和多种方法的研究,发现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120条左右,被分割为至少23个数量不等、相互隔离的小种群。野外种群的繁殖潜力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且缺少雄性个体。

2015年,扬子鳄保护区调查实发现63条野生个体。

2018年安徽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野生种群调查范围

2018年,扬子鳄保护区内调查实见野生扬子鳄113条,其中幼鳄63条,估计总数量为216—252条。

2019年起保护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繁育扬子鳄野放行动,扬子鳄的野外种群数量明显增长。截止2020年底,在日常巡护中累计发现放归野外的扬子鳄产卵20窝,共计366枚,自然孵出幼鳄215条。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CR)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级

1972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

1973年,联合国将其列为濒危种和禁运种

1989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面临的威胁】:

野生扬子鳄原生存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由于人口稠密且近百年来发展较快,其栖息地不断被开发为耕地鱼塘等农业用地,以致于扬子鳄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种群数量锐减。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扬子鳄经历了快速的分布区退缩和种群数量下降,主要致危原因为大量的栖息地丧失和人为捕食。随着八十年代安徽扬子鳄保护区的建立,九十年代以后人为捕杀威胁逐渐减少,但由于适宜的自然栖息地面积十分有限且高度破碎化,扬子鳄种群数量难以自然恢复,人工种群也缺少适合的野放场所,环境污染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成为潜在的威胁。

【保护区的建立】:

1982年,安徽省成立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扬子鳄及其栖息地 [16]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皖南低山丘陵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地跨宣城市的广德县、郎溪县、宣州区、泾县以及芜湖市的南陵县,总面积18565hm2,由8个片区构成,分别为朱村片、高井庙片、杨林片、红星片、夏渡片、双坑片、中桥片、长乐片。其中核心区面积为518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94%;缓冲区面积为2506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50%;实验区面积为10871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8.56%。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人工圈养繁育:

1979年,安徽宣州市夏渡镇成立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从野外捕捉212条成鳄进行人工圈养繁殖。1981年,实现圈养条件下的产卵孵化。1988年人工繁殖子一代性成熟参与繁殖。此后,该中心每年出生约1500条幼鳄,至1999年扬子鳄总数达到约9000条。 [14] 目前,该中心扬子鳄总数超过15000条,并通过租借种鳄的方式异地养殖,进一步扩大扬子鳄的繁殖率。2007年向南京汤山扬子鳄繁殖基地投放670条种鳄。2012年向芜湖大江扬子鳄繁殖基地投放200条种鳄。

1979年,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尹佳村农民自发成立“长兴尹佳边扬子鳄保护区”,将11条野生扬子鳄捕获放入0.1公顷的鱼塘中,进行圈养繁殖。1988年,经长兴县申请,浙江省林业厅批准建立“长兴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2002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浙江省扬子鳄种源自然繁育研究中心”。2007年5月,保护区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30hm2 [18] 。该繁育中心分别于1984年、1997年和2006年实现了扬子鳄子一代、子二代和子三代的自然繁育,目前扬子鳄种群数量约为8000余条 。

上世纪50年代,少数扬子鳄被交换到国外,在美国和欧洲的动物园中成功繁殖至今。

人工繁殖个体野化放归:

从2003年开始,宣州红星水库、郎溪县高井庙林场和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等地陆续进行了人工繁育扬子鳄的野化放归行动。

2003 年,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栖息地保存较好的红星保护点首次野放了 3 条体格健壮、血缘较远的成年扬子鳄。 为期 7 个月的无线电跟踪监测发现被野放的扬子鳄均未离开栖息地,次年还产下 1 窝鳄卵。由于存在“人鳄争地争水” 的矛盾, 当地老百姓产生抵触情绪。 再引入策略调整为由现有的栖息地转向新恢复的栖息地,选定郎溪县高井庙国有林场为新的再引入地。

自 2002 年起,高井庙林场放归地开展了扬子鳄栖息地的恢复建设。 利用该林场山坳低洼的自然环境,筑坝建塘,培植水、陆适宜植被,投放鱼、螺、蚌等水生动物培育食物链,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截至 2017 年,恢复建设扬子鳄栖息地水塘 46 个,恢复湿地 300hm2 。

2006 年,安徽扬子鳄保护区在高井庙林场重建的栖息地上放归了 6 条扬子鳄(2 雄 4 雌)。 此后,每年的上半年都放归一定数量的扬子鳄,数量从 6 条至 18 条不等。至 2018 年, 连续 13 次在郎溪县高井庙林场恢复的栖息地上野放扬子鳄共计 105 条。

2019年之后,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在多个保护点大规模野放人工繁育的扬子鳄。2019年放归120条,2020年放归280条,2021年野放530条,2022年计划放归370条。2021年放归的扬子鳄均植入电子芯片以便识别个体身份信息,还有110条安装了卫星追踪器以监测其野外活动状况。

2007 年,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第一期野放6 条扬子鳄, 其中 3 条来自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繁育中心,3 条从美国的动物园引进回国的扬子鳄 [9] 。 在随后的跟踪监测中,发现引入的扬子鳄在一个月后活动明显加大,扩散到 3 km 外的另一水域中。 一个月后其中 2 条钻入河道的箱网导致窒息死亡。 次年发现野放扬子鳄产卵一窝,进行了繁殖。2015 年,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第二期放归6 条来自安徽宣州扬子鳄繁育中心的扬子鳄, 与 2007 年首次引入的扬子鳄种群属于不同谱系,以增加当地扬子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1992年,中国在CITES成员国大会上提交通过了《扬子鳄人工商业性圈养登记建议》提案 。

安徽宣州扬子鳄繁育中心作为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已有30余年,年接待参观者达15万余人次。浙江长兴扬子鳄繁育中心被打造为“中国扬子鳄村”,由扬子鳄自然繁殖母子湖、鳄鱼系列池、鳄鱼标本陈列室、扬子鳄度假村等组成,每年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他们还制作扬子鳄的标本出售,对全国各地的动物园和公园出租扬子鳄。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古文考籍】: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有关鼍的记载。

春秋时代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大雅·灵台》中,也有“鼍鼓蓬蓬”的诗句。意思是说,鼍叫起来像敲鼓一样发出“砰、砰”的声响。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有关扬子鳄的记载。

《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黾,多产鼍。

《毛诗·文王灵台》 鼍鼓逢逢。

《礼记·月令》 季秋之月,伐蛟取鼍。

《说文》 鼍,水虫,似蜥蜴,长丈所,从龟单声。

《汲冢周书·王会》 会稽以鼍。(注:其皮可以冠鼓)

【物种价值】:

扬子鳄善掘洞为巢,常筑巢于水库堤坝处,常会造成水库泄漏,带来一定的危害,但对于一些板结的土壤则会起到疏松的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其废弃洞穴常为其它动物所利用。扬子鳄为肉食性种类,处于食物链顶级,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扬子鳄以鱼、虾、软体动物及昆虫为食。

【研究价值】:

扬子鳄是中生代时期残留下来的古老的爬行动物。据研究,鳄类的骨骼与恐龙类的骨骼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体表都被有排列整齐的鳞甲,说明鳄类与恐龙类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研究扬子鳄对研究恐龙类的起源与演化及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每日一动物:扬子鳄 [yáng zǐ 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