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hdfs文件上传机制与namenode元数据管理机制总结:

1.hdfs文件上传机制

文件上传过程:

    1.客户端想NameNode申请上传文件,

  2.NameNode返回此次上传的分配DataNode情况给客户端

  3.客户端开始依向dataName上传对应的block数据块。

  4.上传完成之后通知namenode,namenode利用pipe管道机制进行文件的备份,也就是一个集群中文件有好几个副本。

  5.如果备份失败会将失败信息返回给namenode然后重新分配备节点,并利用pipe管道备份文件

 2.NameNode管理元数据的机制

 过程:

  1.客户端上传文件时,首先向NameNode申请上传文件

  2.NameNode首先往edit logs记录元数据操作日志(也就是记录block分配情况等数据)

  3.NameNode将文件上传分配blk情况返回给客户端

  4.客户端向dateNode上传文件

  5.上传成功之后,客户端通知namenode文件上传完成

  6.namenode将本次分配的日志信息读取到内存中(内存中记录最新的文件上传的元数据),

  7.为了防止内存数据丢失,需要将元数据进行持久化操作。每当editlogs快要写满时将这一段时间的log写入到fsimage中

3.NameNode将元数据持久化到磁盘的过程

过程:(为了防止进行editlog和fsimage合并浪费内存,因此将合并文件的操作在secondnode中进行)

  1.当editlogs快要满的时候namenode通知secondnode进程checkpoint操作(合并操作)

  2.secondnode收到通知后通知namenode停止向editlogs写日志,

  3.此时为了不影响客户端继续上传文件,namenode新创一个文件叫做edits.new记录代替editlogs记录日志操作

  4.secondnode将fsimage和editlogs下载进行合并,由于hadoop集成了jetty插件,因此通过http协议下载文件

  5.下载完成之后secondnode利用自己的CPU,将editlogs按照fsimage的格式进行计算之后合并到fsimage完成合并,并将文件重命名为fsimage.chkpoint

  6.合并完成之后上传给namenode。namenode删除原来的fsimage和edits,并将edits.new重命名为editlogs,将fsimage.chkpoint重新命名为fsimage。就可以进行正常的hdfs机制

1.  什么时候checkpiont 

  fs.checkpoint.period 指定两次checkpoint的最大时间间隔,默认3600秒。

  fs.checkpoint.size    规定edits文件的最大值,一旦超过这个值则强制checkpoint,不管是否到达最大时间间隔。默认大小是64M

总结:

  (1)上面的机制就保证断点之后fsimage有大部分的元数据信息,editlogs有最新的元数据信息,内存中也有最新的元数据信息,这样断电之后也不会丢失数据。同时客户端查询数据的时候也会从内存中读取而不会影响速度。

  

  (2)NameNode的作用:

  1. 维护元数据信息
  2. 维护hdfs的目录树
  3. 响应客户端请求

   (3)namenode工作特点

    Namenode始终在内存中保存metedata,用于处理“读请求”

    到有“写请求”到来时,namenode会首先写editlog到磁盘,即向edits文件中写日志,成功返回后,才会修改内存,并且向客户端返回

    Hadoop会维护一个fsimage文件,也就是namenode中metedata的镜像,但是fsimage不会随时与namenode内存中的metedata保持一致,而是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合并edits文件来更新内容。Secondary namenode就是用来合并fsimage和edits文件来更新NameNode的metedata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