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泯的童心

作者:聊卿吟史

赵杰(笔名聊卿)

不泯的童心

作者采访张学良女儿张闾瑛后,与张闾瑛以张大千《医巫闾山图》为背景合影。

宁家与张家,成了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

不止一次地听母亲讲过,1919年她才两岁时,便偎在母亲的怀抱里,随同先父宁武北返至奉天。先父此行的目的,是代表孙中山说服和争取东北王张作霖,以期促成奉粤合作。于是他这革命党人有了张作霖副官的身份。皇姑屯事件后,父亲继续留在张学良将军身边,在北京“行辕”顺承王府进进出出。母亲还与张将军夫人于凤至认了干姊妹。

许是年事渐高,喜爱追忆往事的缘故,近时她总想把这些整理出来,传诸于世。谁料想,储留在记忆皱纹里的过去,乍一呼唤时,却似雾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凝神冥想时,又如烟云,飘飘渺渺,时断时续。她感叹着:“唉,老了,迟钝得唤不起记忆了。”

门铃叮咚叮咚地响起来,来访的客人她不曾相识,可求访的有关张学良将军的话题,却陡然将她的童心唤醒了。她立时活脱成当年的她,回到蹦蹦跳跳的年纪。

  于凤至生有二子一女。女儿闾瑛长她两岁。小孩子家上学,喜欢有个伴儿,于是她给闾瑛做陪读。那年她十三岁,闾瑛念初中三年,她在初一。宁家与张家,成了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

  她们就读的教会学校,地点在崇文门内,离顺承王府有相当一段路,每天由一位副官接送。闾英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是张家小姐,待汽车开到东单菜市口,距校还有一二里路,便让停了车。她穿着也朴素,夏天是蓝布大褂,冬日里是黑线绨棉袍。张学良抚着女儿的头顶说:“到底是我的姑娘,真像我当年求学的劲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这是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平素张学良要求子女很严,尤为反对他们以贵族子女自居……

  门铃又响了起来,她搁下回忆去开门,来人是安排她明日飞返香港事宜的。她只好对先到的客人表示歉意,不情愿地中断了追思。可她忘不了客人道别时那企求的目光。她一生乐善好施,能为之事倘不尽力,就像亏欠了对方似的。眼下,这种亏欠格外增添了铅样的沉重。

  后来的客人也告辞了,室内寂静得听得见心里思潮涌动的脉搏。记忆这东西,一旦活鲜起来,真还按捺不住呢。她揿动录音机的录音开关,将难耐的情肠输录进去。

不泯的童心

宁武在1964年任副省长时。

母亲带我去参加张学良主办的晚会

  “有一次过年时,母亲带我去参加张学良主办的晚会。张将军特意关照给孩子们设个桌,上面满摆着点心和水果。可那时的孩子见不得世面,很是局促。张将军走过来,连唱带逗地缓和气氛,可我们只知道往家长身后藏。张将军见状,也躲到屋里去了,待走出时,身着的西装换成了长袍,头上加了顶小尖帽,冲我们扮鬼脸,真够逗的。我们围着他又笑又跳,他又领我们去抓彩,抓中了便可领玩具。他像个孩子头儿似的,指挥我们抓了一次又一次。”

  “那个晚上原定程砚秋唱《苏三起解》,可锣鼓家什响动中上场的却不是程砚秋。端详了一会,熟人眼尖,有人高声喊:‘快看,尖皮鞋,礼服裤,张副司令客串呢!’台下笑语轰然,张将军自己也忍不住地破了扮相,笑着跑下场去。”

  讲到这,她又像当年目睹时那样,哈哈地笑起来。不过当年她是天真的小姑娘,笑声里漾着嘻嘻的童稚音。

  那时才十几岁,一晃都儿孙满堂了。倘与张将军提及当年的往事,他还会敞怀大笑吗?唉,记忆是生命的双胞胎,有欢乐,也有忧伤。方才还是甜甜的,一忽儿,心里又酸酸的了……

童心最纯。

不泯的童心

张学良、于凤至夫妇与长女张闾瑛在英国期间留影。

附录:作者简介

赵 杰(笔名聊卿)1948年10月生。曾任抚顺市文化局副局长兼《故事报》总编。任辽宁省政府参事、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主持征集、编辑、出版了数十部有关张学良和“九一八”方面的政协文史资料。与张学良国内外家属时有往来,两次采访过张学良,并率团赴夏威夷为张学良百岁祝寿。著有长篇历史纪实《张学良去台之后》、《张学良多彩人生》、《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纪录》、《张学良——毁誉由人》、《张学良》、《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十八集电视纪实文献片《张学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