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复盘绿军热火两战:东部再次上演的战术博弈巅峰对决
深度复盘绿军热火两战:东部再次上演的战术博弈巅峰对决
本篇文章笔者将结合两场比赛,主要从热火联防的布置,绿军相较于上赛季破解联防的不同,以及不同阵容时面对联防的优劣,热火第二战对于防守策略的调整,凯尔特人的防守隐患这5个角度来解析: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首战绿军使用最多的优质破联防方法。
来看上图,在首场比赛里,凯尔特人最好的破联防方法是由塔特姆站罚球线,这个回合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在上期笔者解析热火联防的文章中提到过,热火联防的一大特点是当对手外线球员在三分线以外持球或接球后,上线的一名防守者会外支站到三分线以外进行防守。反之,当这名球员不接球之后,会再收回到三分线以内的2-3联防上线位置。
因此,在许多的热火阵地战防守落位中,他们会将自己的三分线内防守摆成一个菱形的,类似于1盯4联的站位。或者是像上图中,将上线原本一侧的联防位置空出来,也就是2-3中的其中一个“2”,而将下线的一个角(图中洛瑞的位置)稍微往上提一些,从而达到防守特性。
展开全文
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塔特姆的站位用意非常明显。但我们都知道传统破联防落位通常会让能投篮的中锋站罚球线位置,去惩罚对手。而绿军更多得去选择使用塔特姆在罚球线位置,目的在于去更好得利用其机动性的特点。
可以看到,一旦塔特姆落位到罚球线之后,由于这里的真空地带,左侧的斯特鲁斯需要稍作回收来进行刷卡,下线的阿德巴约被迫提上去防守塔特姆,而右侧的洛瑞就需要去照看霍福德。因此,此时,凯尔特人通过这一站位形成了3个机会点:
第一个是塔特姆能够利用出手速度去直接做干拔跳投,这就是当霍福德在这个位置面对上提防守所缺失的。
第二个是斯特鲁斯的协防,产生了左侧45°格威的三分机会。
第三个则是洛瑞需要横移去覆盖霍福德的区域,此时霍福德获得了三分出手机会,也获得了大打小的错位机会。
再来看一遍这个回合,虽然面对战术第一层,热火通过阿德巴约的上提,洛瑞的回收,希罗的补位和弱夹击成功得拆解。
但是当塔特姆从罚球线再往外线撤的时候,这个右侧45°就出现了一次非常优质的三分机会。那么洛瑞就需要再一次从底角移动到上线去覆盖防守,阿德巴约则需要从罚球线收回到右侧底角去覆盖霍福德。很显然,对于洛瑞这位老将以及其防守覆盖面积来讲,这个底角三分的机会就这样被创造出来。
那么整个进攻利用的主要是两个点,一个是打破传统将塔特姆站罚球线后带来的机动性,当然这其中也有着霍福德相较于其他能投罚球线的中锋,其三分准得夸张的特点。另一个就是如图中此时绿军形成的5外站位,在手感爆棚的首战,对热火形成了巨大威胁。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注意上面这个回合中塔特姆和霍福德的无球移动:
当塔特姆站罚球线往左侧移动,此时有球侧同样也在左侧;霍福德则往上线移动,这就导致了整个热火的防线随着这些投射能力强的人被迫往左和上线偏移(洛瑞和阿德巴约不可能为了保障联防阵型而放掉这些投篮点)。
可以看到,虽然文森特和我们刚才说的一致,严格贯彻着当防守无球阶段的上线斯马特时,提前回收到2-3的上线。但由于本该在下线右侧进行刷卡的洛瑞被塔特姆站罚球线后左移给带走,下线护框的阿德巴约也被霍福德带走,所以斯马特反倒是在2-3联防中获得了一次不错的突破机会。
最终靠着身形优势造成犯规。
此外,凯尔特人在首场比赛中还出现过不少次塔特姆站罚球线+霍福德站上线的镜头,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来看上图: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斯马特和霍福德同时在上线,而原本霍福德习惯蹲的右侧底角变为了格威。斯马特三分线外拿球,海史密斯再次单箭头支出去防,塔特姆移动到罚球线。要注意此时塔特姆是无球阶段,但其在这一块的威胁需要右侧的斯特鲁斯和阿德巴约同时收缩,由此,霍福德的外线机会被轻松制造。
那么其实铸就这个回合的还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塔特姆首战的竞技状态确实达到了需要热火高度紧绷,单兵防守+随时协防的强度;另一个则在于热火在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处理时例如斯特鲁斯此时的站位选择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其没必要在塔特姆还没接到球的时候就去做如此大的收缩。
因此,不仅是塔特姆站罚球线成为凯尔特人破2-3主基调,霍福德站上线的方法我们在首战中也见到过数次,再来看一个精彩的进攻:
在上图中,这里热火运用的是他们一个很经典的1-2-2变2-3的防守变化。但霍福德站45°虚晃一枪后杀入内线直接搅乱了整个热火的防线。随后绿军再通过布朗的站罚球线,和两次往联防薄弱的45°传球,最终制造了热火联防的混乱以及底角三分的机会。
这是凯尔特人在首战热火时的一个核心的破2-3方法,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此时的阵容:
塔特姆+霍福德+斯马特+格威+布朗/布罗格登,均是可以随时摆5外应对防守且投射能力非常强大的阵容。
而当比赛进入衔接段,尤其是科内特在场之后,由于投射能力相较于此阵容的下降,这时绿军采用另一套策略破解联防。但相较之下,就显得成功率和效率偏低:
我们来看上述给出的这个镜头,这是科内特在场时凯尔特人主要的攻联防方式:
没错,当这个衔接段阵容面对2-3时,绿军的破联防方式非常简单,以科内特上提后打1/5号位的挡拆为主。例如在这个回合里,科内特为布罗格登掩护后,布罗格登强杀内线,而热火的防守重心还是以篮下的护框以及篮板保护为主。因此在第一要点是掐突破攻框和顺下的前提下,给布罗格登抛投的机会。
这个回合也是同样的道理。热火一个常规的2-3联防站位,科内特上提给塔特姆挡拆,挡得是左侧的突破。但可以发现,此时走左路强行突破的空间非常小,传统联防中对这类外线强行杀伤的遏制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因此,相较于上文谈到的霍福德在场时的破联防丰富性;在霍福德下场之后,即使是在绿军手感爆棚的首战中,其面对热火的2-3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进攻停滞和处理简单。在这个阶段,绿军的进攻主要以这类5号位挡拆强突,和外线几次传导后出手三分为主。
而这一点,也遭到了热火在次战绿军时的大做文章:
我们把上面给出的两个回合结合在一起看,此时绿军场上的阵容为怀特+布罗格登+科内特+格威+布朗的配置:
很显然,在这个镜头中,绿军也在试着做出一些改变,不再单一得在外线扔三分或是叫科内特的有球挡拆,尤其是在本场整体外线三分手感不佳的大背景下。而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这两个回合均采用的通过迅速的闪挡掩护来为持球人制造突破空间的策略。
目的很简单,让科内特上提后做有球挡拆,会显得在攻热火这类联防时意图过于明显,对持球人的突破路径更好辨别。而采用快速的闪挡掩护主抓的就是上线中路来不急关门,被迫换防后至少先突破第一层防线的优势。
但是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第一个回合中怀特虽然得到突破机会,但是在尝试衔接左转身抹篮的时候发现戴得蒙的内线补防,被迫正面艰难出手。
第二个回合我们就能够更加清晰得看到当科内特在场时,凯尔特人在破联防会遇到的一些麻烦。绿军在这里采用了一个底角布罗格登上提做快速闪挡掩护后,打联防45°的策略。但是显然,由于科内特并不具备投射能力,导致了热火整个防守轮转相较于上文提到的面对霍福德时大大的缩短了。阿德巴约在这次防守中的整个横移距离仅是从篮下补到底角,再随着突破回到篮下。而不是先前的被迫上提。
其实这类闪挡掩护我们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第一战中,塔特姆就曾在首节中通过闪挡掩护后和斯马特形成交叉,二者互换防守位置,从而成功让热火出现了联防中换位的失误。注意看,此时也是有科内特的阵容,但同样,在绿军次战想要如法炮制的同时,热火也对此做了精细化的处理。
虽然在第二战中,科内特在防守端的表现非常不错,在许多遇到延误或者换防时的防守处理很到位。但同样在进攻端,热火也成功得抓住了其弱点进行针对性防守,这就属于高水平的攻防对垒。
我们再来拿这个完整的攻防例子进行解析,再系统得讲一下热火的特殊联防以及绿军的破解方式:
首先,正如我们上文提到过的,热火其余4个人在三分线内保持着2-3联防的站位,收得相对靠里(这也和绿军本场整体三分手感不佳有关)。同时,在2-3联防的上线将海史密斯的位置给空出来,一旦转移球或者进入三分线以内后就瞬间形成2-3。
绿军在这里从本质上其实就是简单得走了一个布罗格登的持球强突,且是在中路强突。我们可以看到希罗并没有去过度关门,笔者认为这里应该是斯波特意叮嘱过在希罗防守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减少这类需要增加防守范围的操作,来看好自己的人。
而我们注意看左下角的科内特,绿军这里整体的配合还是很细的,在布罗格登突破的同时,其在底角做一个定点的背掩护,给边角创造三分机会。这也就给到了突破吸引收缩后的另一种选择,这是今年绿军明显进步的一个地方。
那么其实在首场比赛中,当科内特在场时,凯尔特人也交出过一些漂亮的破2-3联防的办法,我们来看上图:
可以看到,这一球虽然从战术的第一层上来看似乎也是走一个科内特为上线持球人挡拆的套路,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战术的核心还是打到塔特姆站罚球线这一层上。在科内特上线挡拆时,布罗格登则是选择立刻分边,去抓45°的这个弱环。
而科内特此时的顺下,至少能够保障阿德巴约留在禁区内,不去做过多扫荡。如此带来的效益就是,分别之后迫使热火45°双人收缩,科内特顺下控制阿德巴约协防区域,最后给到的就是塔特姆在罚球线前一个相对舒适的接球并出手的机会。但我们也能意识到,这类进球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塔特姆的个人进攻手感上,而次战的基础手感不佳导致了一些类似的尝试效果不好。
因此,在系统得解析完根据首场比赛不同阵容时凯尔特人攻联防和热火守联防的反馈,我们显然能够得出一个相对具体的结论:
热火的联防变招主要由1-2-2变2-3构成,在首战缺少巴特勒的情况下,经常能够看到希罗顶到上线的时刻,这个时候整体联防质量不高。同时,在面对凯尔特人以内线人员轮转为核心的两套阵容时:
当霍福德领衔,绿军采用塔特姆或布罗格登或布朗站罚球线,霍福德可底角,可上线的情况下,热火面对凯尔特人的这类4外1罚球线的进攻站位,联防反馈不佳,三分显得“防不胜防”。
但当面对缺乏一定投射能力的科内特时,热火的联防优势体现出来,由于下线球员的防守轮转纵向距离缩短,导致了能够更加稳定整体防线。
由此,这就带来了热火在第二战中非常明显的防守策略的改变:
在霍福德上场(多为和首发5人和核心替补两人的搭配)时,热火不再采用联防,而是人盯人+逢掩护就换;当科内特在场之后,再使用2-3联防。
这是第二战热火一个最为重要的防守变化,纵观第二场比赛,并与之和首战对比,相较于首战几乎全场大多数时间全部采用联防。热火在此战中联防时间大大缩短,即使这是在巴特勒回归后,上线防守得到质得增强的大背景下:
热火的用意非常简单,从掐凯尔特人三分的角度来看,自然是通过大量的换防来保障一定程度上遏制住凯尔特人由于三分火力带来的恐怖进攻。尤其是我们知道本赛季凯尔特人的许多进攻战术是以传切为基础。
那么在这其中,我们来看上述两个镜头,热火在人盯人+换防的基础策略之下,基本执行的是两个夹击原则:第一个夹击是罚球线位置的夹击,这是热火在联防中使用的常态。例如图1,当塔特姆持球突破之后,上线一侧的阿德巴约会立刻在罚球线附近的位置提供夹击,逼迫其出球。在这种情况下,上线的防守轮转就全靠夹击执行球员的个人防守积极性和覆盖面积。
第二个夹击是突破到深处的夹击,这属于保护内线的常规手段,我们来上图:
当凯尔特人利用这类上线吸引防守注意力,随即穿插卷切的进攻方式时。面对内线的冲击,热火选择的是坚决收缩,并且我们要注意看,由于对位情况,阿德巴约往往是那个必须要放掉霍福德去做内线保护的球员。
而这也是本场热火防守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方:他们不愿意在面对霍福德的时候守联防,让整个防线变得轮转困难,尤其是上文提到的霍福德站上线情况下。但同样,在人盯人防守中,他们又会被迫去放掉霍福德这个点。
因此,总结而来就是热火可以接受霍福德个人的三分能力进球,但不能接受在区域性防守中,由于霍福德的三分牵制力导致其他球员的轻松机会。而这在本场比赛也有过短暂的鲜明体现:
这是次节的中段时间,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热火这里采用了一个2-3联防站位。霍福德蹲在右侧底角,斯马特则在45°得到了一次非常轻松的三分投射机会。
那么如果我们剖析这个时间段前后的阵容对比,此时绿军刚刚做出霍福德换科内特的调整,而热火大约是在霍福德上场之后,继续坚持了3个回合的联防。但就被在45°位置轻松命中了两记三分,这或许是霍福德本场在场时热火唯一一小个时间段的联防使用,就立刻遭到了回应。
由此,再细化到热火的人盯人防守中,两边就呈现了这样的局面:凯尔特人出手了45次三分,但整体命中率有了不小的下滑。这与热火的防守策略改变有关,也与他们已经连续打出高质量三分表现多场后的遇冷有关。
塔特姆本场的个人竞技状态不佳,热火也有其注重了对其的夹击,特别是当换防到错位后的夹击。而在这种情况下,杰伦-布朗的个人强杀能力,核心力量和更低的突破重心就体现出了优势。
阿德巴约的侧身掩护,打在了绿军的防守软肋上:
在这过去的两场比赛中,热火最让笔者惊喜的其实是他们的进攻并没有“拖后腿”。即使是首战面对绿军的万箭齐发,热火依旧是保持了不错的进攻水准将比赛的悬念维持住。而这其中,热火的进攻手段正好打在了绿军的软肋上:
我们来看笔者上述给出的这两个镜头,连续两场比赛让绿军非常头大的就是阿德巴约主导的侧身掩护无法破解,这让凯尔特人非常头疼:
我们能够发现,其实早在上个赛季的常规赛阶段,当时邓肯-罗宾逊还拥有不少出场时间时,热火进攻中弧顶的手递手比重就非常高,有大量的投手接手递手利用掩护运一步直接出手的情况。而在这两场比赛,一旦阿德巴约手递手后用这类侧身挡拆,凯尔特人在抢这类掩护时显得效果非常差。
这也和阿德巴约挡拆的质量和身体的宽厚程度有关。但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当凯尔特人无法在第一线防守时抢过这类掩护,就会陷入被迫换防和身后回追的防守境地。此时,无论是第一个图中斯马特被迫上提在突破路径上做刷卡,导致露出的底角三分机会;还是第二个图中由于内线缺少护框手导致护框出现问题。
包括在许多有球挡拆的发起中,我们都能够注意到阿德巴约相较于联盟其他的挡拆手,他的侧身面积和幅度更大,这也就导致了凯尔特人抢过掩护的难度增大。
正如上个图所示的一样,布罗格登没能及时抢过,在身后回追。霍福德虽然上提将正面的防守路径堵住,但是巴特勒在罚球线附近的舒适进攻区域迫使斯马特得做一定程度收缩,这也变相导致了当球回到洛瑞手中时,斯马特脚下防守站位没站稳固的原因。
因此,在这两场比赛中,阿德巴约的侧身掩护成为凯尔特人一直无法妥善解决的一道难题,让其很是头疼。纵观两场比赛,热火有大量战术都是由这个侧身掩护导致或者是与其相关,主要捕捉的就是凯尔特人在抢这层掩护时的弱势,以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如果两翼来协防,那么边角三分就会露出;如果不协防,那么绿军目前缺少罗威导致的内线护框人手不够的问题就会被暴露;再加上一些利用此掩护的弧顶三分出手。
这些构成了热火进攻的主旋律,而巴特勒的回归就提供了球队陷入得分荒时的硬解和关键球的处理。
双方最后时刻的处理,浓缩了第二战的全部写照:
可以看到,最后时刻热火不断得在上线夹击持球人,在面对攻框突破时不断得堆积篮下。这样的上线下线两头堵策略,让他们露出了底角三分。凯尔特人最后时刻主要通过3种方式得分,第一种是传导球+突分后的霍福德机会;第二种是强行顶着多人的杀伤;第三种是对热火的夹击有了预判,在上手的那一刻扬手,造成犯规。
热火这边也是一样,阿德巴约的侧身挡拆让凯尔特人非常难受,这保证了整个进攻的下线和底盘,大多数进攻起手式全部由此展开。而巴特勒最后无视防守的两分则成为了一锤定音的关键。
虽然两队目前的排名和球队近况似乎有着天地之别,凯尔特人位列东部第一,高歌猛进;热火则深受人员波动和伤病困扰,仅排名第9。但双方对于彼此的熟悉,各自教练团队的出色,球队整体对于战术执行的正确性都将这短时间内连续2场的小型系列赛演绎得极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