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深度複盤綠軍熱火兩戰:東部再次上演的戰術博弈巅峰對決
深度複盤綠軍熱火兩戰:東部再次上演的戰術博弈巅峰對決
本篇文章筆者将結合兩場比賽,主要從熱火聯防的布置,綠軍相較于上賽季破解聯防的不同,以及不同陣容時面對聯防的優劣,熱火第二戰對于防守政策的調整,凱爾特人的防守隐患這5個角度來解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首戰綠軍使用最多的優質破聯防方法。
來看上圖,在首場比賽裡,凱爾特人最好的破聯防方法是由塔特姆站罰球線,這個回合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在上期筆者解析熱火聯防的文章中提到過,熱火聯防的一大特點是當對手外線球員在三分線以外持球或接球後,上線的一名防守者會外支站到三分線以外進行防守。反之,當這名球員不接球之後,會再收回到三分線以内的2-3聯防上線位置。
是以,在許多的熱火陣地戰防守落位中,他們會将自己的三分線内防守擺成一個菱形的,類似于1盯4聯的站位。或者是像上圖中,将上線原本一側的聯防位置空出來,也就是2-3中的其中一個“2”,而将下線的一個角(圖中洛瑞的位置)稍微往上提一些,進而達到防守特性。
展開全文
是以我們再來看這張圖,塔特姆的站位用意非常明顯。但我們都知道傳統破聯防落位通常會讓能投籃的中鋒站罰球線位置,去懲罰對手。而綠軍更多得去選擇使用塔特姆在罰球線位置,目的在于去更好得利用其機動性的特點。
可以看到,一旦塔特姆落位到罰球線之後,由于這裡的真空地帶,左側的斯特魯斯需要稍作回收來進行刷卡,下線的阿德巴約被迫提上去防守塔特姆,而右側的洛瑞就需要去照看霍福德。是以,此時,凱爾特人通過這一站位形成了3個機會點:
第一個是塔特姆能夠利用出手速度去直接做幹拔跳投,這就是當霍福德在這個位置面對上提防守所缺失的。
第二個是斯特魯斯的協防,産生了左側45°格威的三分機會。
第三個則是洛瑞需要橫移去覆寫霍福德的區域,此時霍福德獲得了三分出手機會,也獲得了大打小的錯位機會。
再來看一遍這個回合,雖然面對戰術第一層,熱火通過阿德巴約的上提,洛瑞的回收,希羅的補位和弱夾擊成功得拆解。
但是當塔特姆從罰球線再往外線撤的時候,這個右側45°就出現了一次非常優質的三分機會。那麼洛瑞就需要再一次從底角移動到上線去覆寫防守,阿德巴約則需要從罰球線收回到右側底角去覆寫霍福德。很顯然,對于洛瑞這位老将以及其防守覆寫面積來講,這個底角三分的機會就這樣被創造出來。
那麼整個進攻利用的主要是兩個點,一個是打破傳統将塔特姆站罰球線後帶來的機動性,當然這其中也有着霍福德相較于其他能投罰球線的中鋒,其三分準得誇張的特點。另一個就是如圖中此時綠軍形成的5外站位,在手感爆棚的首戰,對熱火形成了巨大威脅。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注意上面這個回合中塔特姆和霍福德的無球移動:
當塔特姆站罰球線往左側移動,此時有球側同樣也在左側;霍福德則往上線移動,這就導緻了整個熱火的防線随着這些投射能力強的人被迫往左和上線偏移(洛瑞和阿德巴約不可能為了保障聯防陣型而放掉這些投籃點)。
可以看到,雖然文森特和我們剛才說的一緻,嚴格貫徹着當防守無球階段的上線斯馬特時,提前回收到2-3的上線。但由于本該在下線右側進行刷卡的洛瑞被塔特姆站罰球線後左移給帶走,下線護框的阿德巴約也被霍福德帶走,是以斯馬特反倒是在2-3聯防中獲得了一次不錯的突破機會。
最終靠着身形優勢造成犯規。
此外,凱爾特人在首場比賽中還出現過不少次塔特姆站罰球線+霍福德站上線的鏡頭,也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來看上圖:
這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當斯馬特和霍福德同時在上線,而原本霍福德習慣蹲的右側底角變為了格威。斯馬特三分線外拿球,海史密斯再次單箭頭支出去防,塔特姆移動到罰球線。要注意此時塔特姆是無球階段,但其在這一塊的威脅需要右側的斯特魯斯和阿德巴約同時收縮,由此,霍福德的外線機會被輕松制造。
那麼其實鑄就這個回合的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在于塔特姆首戰的競技狀态确實達到了需要熱火高度緊繃,單兵防守+随時協防的強度;另一個則在于熱火在第一次面對這樣的處理時例如斯特魯斯此時的站位選擇還有很大改進空間。其沒必要在塔特姆還沒接到球的時候就去做如此大的收縮。
是以,不僅是塔特姆站罰球線成為凱爾特人破2-3主基調,霍福德站上線的方法我們在首戰中也見到過數次,再來看一個精彩的進攻:
在上圖中,這裡熱火運用的是他們一個很經典的1-2-2變2-3的防守變化。但霍福德站45°虛晃一槍後殺入内線直接攪亂了整個熱火的防線。随後綠軍再通過布朗的站罰球線,和兩次往聯防薄弱的45°傳球,最終制造了熱火聯防的混亂以及底角三分的機會。
這是凱爾特人在首戰熱火時的一個核心的破2-3方法,我們要特别注意一下此時的陣容:
塔特姆+霍福德+斯馬特+格威+布朗/布羅格登,均是可以随時擺5外應對防守且投射能力非常強大的陣容。
而當比賽進入銜接段,尤其是科内特在場之後,由于投射能力相較于此陣容的下降,這時綠軍采用另一套政策破解聯防。但相較之下,就顯得成功率和效率偏低:
我們來看上述給出的這個鏡頭,這是科内特在場時凱爾特人主要的攻聯防方式:
沒錯,當這個銜接段陣容面對2-3時,綠軍的破聯防方式非常簡單,以科内特上提後打1/5号位的擋拆為主。例如在這個回合裡,科内特為布羅格登掩護後,布羅格登強殺内線,而熱火的防守重心還是以籃下的護框以及籃闆保護為主。是以在第一要點是掐突破攻框和順下的前提下,給布羅格登抛投的機會。
這個回合也是同樣的道理。熱火一個正常的2-3聯防站位,科内特上提給塔特姆擋拆,擋得是左側的突破。但可以發現,此時走左路強行突破的空間非常小,傳統聯防中對這類外線強行殺傷的遏制的優勢就展現了出來。
是以,相較于上文談到的霍福德在場時的破聯防豐富性;在霍福德下場之後,即使是在綠軍手感爆棚的首戰中,其面對熱火的2-3也出現過不同程度的進攻停滞和處理簡單。在這個階段,綠軍的進攻主要以這類5号位擋拆強突,和外線幾次傳導後出手三分為主。
而這一點,也遭到了熱火在次戰綠軍時的大做文章:
我們把上面給出的兩個回合結合在一起看,此時綠軍場上的陣容為懷特+布羅格登+科内特+格威+布朗的配置:
很顯然,在這個鏡頭中,綠軍也在試着做出一些改變,不再單一得在外線扔三分或是叫科内特的有球擋拆,尤其是在本場整體外線三分手感不佳的大背景下。而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這兩個回合均采用的通過迅速的閃擋掩護來為持球人制造突破空間的政策。
目的很簡單,讓科内特上提後做有球擋拆,會顯得在攻熱火這類聯防時意圖過于明顯,對持球人的突破路徑更好辨識。而采用快速的閃擋掩護主抓的就是上線中路來不急關門,被迫換防後至少先突破第一層防線的優勢。
但是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
第一個回合中懷特雖然得到突破機會,但是在嘗試銜接左轉身抹籃的時候發現戴得蒙的内線補防,被迫正面艱難出手。
第二個回合我們就能夠更加清晰得看到當科内特在場時,凱爾特人在破聯防會遇到的一些麻煩。綠軍在這裡采用了一個底角布羅格登上提做快速閃擋掩護後,打聯防45°的政策。但是顯然,由于科内特并不具備投射能力,導緻了熱火整個防守輪轉相較于上文提到的面對霍福德時大大的縮短了。阿德巴約在這次防守中的整個橫移距離僅是從籃下補到底角,再随着突破回到籃下。而不是先前的被迫上提。
其實這類閃擋掩護我們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第一戰中,塔特姆就曾在首節中通過閃擋掩護後和斯馬特形成交叉,二者互換防守位置,進而成功讓熱火出現了聯防中換位的失誤。注意看,此時也是有科内特的陣容,但同樣,在綠軍次戰想要如法炮制的同時,熱火也對此做了精細化的處理。
雖然在第二戰中,科内特在防守端的表現非常不錯,在許多遇到延誤或者換防時的防守處理很到位。但同樣在進攻端,熱火也成功得抓住了其弱點進行針對性防守,這就屬于高水準的攻防對壘。
我們再來拿這個完整的攻防例子進行解析,再系統得講一下熱火的特殊聯防以及綠軍的破解方式:
首先,正如我們上文提到過的,熱火其餘4個人在三分線内保持着2-3聯防的站位,收得相對靠裡(這也和綠軍本場整體三分手感不佳有關)。同時,在2-3聯防的上線将海史密斯的位置給空出來,一旦轉移球或者進入三分線以内後就瞬間形成2-3。
綠軍在這裡從本質上其實就是簡單得走了一個布羅格登的持球強突,且是在中路強突。我們可以看到希羅并沒有去過度關門,筆者認為這裡應該是斯波特意叮囑過在希羅防守能力不強的情況下,還是盡量減少這類需要增加防守範圍的操作,來看好自己的人。
而我們注意看左下角的科内特,綠軍這裡整體的配合還是很細的,在布羅格登突破的同時,其在底角做一個定點的背掩護,給邊角創造三分機會。這也就給到了突破吸引收縮後的另一種選擇,這是今年綠軍明顯進步的一個地方。
那麼其實在首場比賽中,當科内特在場時,凱爾特人也交出過一些漂亮的破2-3聯防的辦法,我們來看上圖:
可以看到,這一球雖然從戰術的第一層上來看似乎也是走一個科内特為上線持球人擋拆的套路,但其實并不是這樣,戰術的核心還是打到塔特姆站罰球線這一層上。在科内特上線擋拆時,布羅格登則是選擇立刻分邊,去抓45°的這個弱環。
而科内特此時的順下,至少能夠保障阿德巴約留在禁區内,不去做過多掃蕩。如此帶來的效益就是,分别之後迫使熱火45°雙人收縮,科内特順下控制阿德巴約協防區域,最後給到的就是塔特姆在罰球線前一個相對舒适的接球并出手的機會。但我們也能意識到,這類進球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于塔特姆的個人進攻手感上,而次戰的基礎手感不佳導緻了一些類似的嘗試效果不好。
是以,在系統得解析完根據首場比賽不同陣容時凱爾特人攻聯防和熱火守聯防的回報,我們顯然能夠得出一個相對具體的結論:
熱火的聯防變招主要由1-2-2變2-3構成,在首戰缺少巴特勒的情況下,經常能夠看到希羅頂到上線的時刻,這個時候整體聯防品質不高。同時,在面對凱爾特人以内線人員輪轉為核心的兩套陣容時:
當霍福德領銜,綠軍采用塔特姆或布羅格登或布朗站罰球線,霍福德可底角,可上線的情況下,熱火面對凱爾特人的這類4外1罰球線的進攻站位,聯防回報不佳,三分顯得“防不勝防”。
但當面對缺乏一定投射能力的科内特時,熱火的聯防優勢展現出來,由于下線球員的防守輪轉縱向距離縮短,導緻了能夠更加穩定整體防線。
由此,這就帶來了熱火在第二戰中非常明顯的防守政策的改變:
在霍福德上場(多為和首發5人和核心替補兩人的搭配)時,熱火不再采用聯防,而是人盯人+逢掩護就換;當科内特在場之後,再使用2-3聯防。
這是第二戰熱火一個最為重要的防守變化,縱觀第二場比賽,并與之和首戰對比,相較于首戰幾乎全場大多數時間全部采用聯防。熱火在此戰中聯防時間大大縮短,即使這是在巴特勒回歸後,上線防守得到質得增強的大背景下:
熱火的用意非常簡單,從掐凱爾特人三分的角度來看,自然是通過大量的換防來保障一定程度上遏制住凱爾特人由于三分火力帶來的恐怖進攻。尤其是我們知道本賽季凱爾特人的許多進攻戰術是以傳切為基礎。
那麼在這其中,我們來看上述兩個鏡頭,熱火在人盯人+換防的基礎政策之下,基本執行的是兩個夾擊原則:第一個夾擊是罰球線位置的夾擊,這是熱火在聯防中使用的常态。例如圖1,當塔特姆持球突破之後,上線一側的阿德巴約會立刻在罰球線附近的位置提供夾擊,逼迫其出球。在這種情況下,上線的防守輪轉就全靠夾擊執行球員的個人防守積極性和覆寫面積。
第二個夾擊是突破到深處的夾擊,這屬于保護内線的正常手段,我們來上圖:
當凱爾特人利用這類上線吸引防守注意力,随即穿插卷切的進攻方式時。面對内線的沖擊,熱火選擇的是堅決收縮,并且我們要注意看,由于對位情況,阿德巴約往往是那個必須要放掉霍福德去做内線保護的球員。
而這也是本場熱火防守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地方:他們不願意在面對霍福德的時候守聯防,讓整個防線變得輪轉困難,尤其是上文提到的霍福德站上線情況下。但同樣,在人盯人防守中,他們又會被迫去放掉霍福德這個點。
是以,總結而來就是熱火可以接受霍福德個人的三分能力進球,但不能接受在區域性防守中,由于霍福德的三分牽制力導緻其他球員的輕松機會。而這在本場比賽也有過短暫的鮮明展現:
這是次節的中段時間,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熱火這裡采用了一個2-3聯防站位。霍福德蹲在右側底角,斯馬特則在45°得到了一次非常輕松的三分投射機會。
那麼如果我們剖析這個時間段前後的陣容對比,此時綠軍剛剛做出霍福德換科内特的調整,而熱火大約是在霍福德上場之後,繼續堅持了3個回合的聯防。但就被在45°位置輕松命中了兩記三分,這或許是霍福德本場在場時熱火唯一一小個時間段的聯防使用,就立刻遭到了回應。
由此,再細化到熱火的人盯人防守中,兩邊就呈現了這樣的局面:凱爾特人出手了45次三分,但整體命中率有了不小的下滑。這與熱火的防守政策改變有關,也與他們已經連續打出高品質三分表現多場後的遇冷有關。
塔特姆本場的個人競技狀态不佳,熱火也有其注重了對其的夾擊,特别是當換防到錯位後的夾擊。而在這種情況下,傑倫-布朗的個人強殺能力,核心力量和更低的突破重心就展現出了優勢。
阿德巴約的側身掩護,打在了綠軍的防守軟肋上:
在這過去的兩場比賽中,熱火最讓筆者驚喜的其實是他們的進攻并沒有“拖後腿”。即使是首戰面對綠軍的萬箭齊發,熱火依舊是保持了不錯的進攻水準将比賽的懸念維持住。而這其中,熱火的進攻手段正好打在了綠軍的軟肋上:
我們來看筆者上述給出的這兩個鏡頭,連續兩場比賽讓綠軍非常頭大的就是阿德巴約主導的側身掩護無法破解,這讓凱爾特人非常頭疼:
我們能夠發現,其實早在上個賽季的正常賽階段,當時鄧肯-羅賓遜還擁有不少出場時間時,熱火進攻中弧頂的手遞手比重就非常高,有大量的投手接手遞手利用掩護運一步直接出手的情況。而在這兩場比賽,一旦阿德巴約手遞手後用這類側身擋拆,凱爾特人在搶這類掩護時顯得效果非常差。
這也和阿德巴約擋拆的品質和身體的寬厚程度有關。但我們可以看到,隻要當凱爾特人無法在第一線防守時搶過這類掩護,就會陷入被迫換防和身後回追的防守境地。此時,無論是第一個圖中斯馬特被迫上提在突破路徑上做刷卡,導緻露出的底角三分機會;還是第二個圖中由于内線缺少護框手導緻護框出現問題。
包括在許多有球擋拆的發起中,我們都能夠注意到阿德巴約相較于聯盟其他的擋拆手,他的側身面積和幅度更大,這也就導緻了凱爾特人搶過掩護的難度增大。
正如上個圖所示的一樣,布羅格登沒能及時搶過,在身後回追。霍福德雖然上提将正面的防守路徑堵住,但是巴特勒在罰球線附近的舒适進攻區域迫使斯馬特得做一定程度收縮,這也變相導緻了當球回到洛瑞手中時,斯馬特腳下防守站位沒站穩固的原因。
是以,在這兩場比賽中,阿德巴約的側身掩護成為凱爾特人一直無法妥善解決的一道難題,讓其很是頭疼。縱觀兩場比賽,熱火有大量戰術都是由這個側身掩護導緻或者是與其相關,主要捕捉的就是凱爾特人在搶這層掩護時的弱勢,以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如果兩翼來協防,那麼邊角三分就會露出;如果不協防,那麼綠軍目前缺少羅威導緻的内線護框人手不夠的問題就會被暴露;再加上一些利用此掩護的弧頂三分出手。
這些構成了熱火進攻的主旋律,而巴特勒的回歸就提供了球隊陷入得分荒時的硬解和關鍵球的處理。
雙方最後時刻的處理,濃縮了第二戰的全部寫照:
可以看到,最後時刻熱火不斷得在上線夾擊持球人,在面對攻框突破時不斷得堆積籃下。這樣的上線下線兩頭堵政策,讓他們露出了底角三分。凱爾特人最後時刻主要通過3種方式得分,第一種是傳導球+突分後的霍福德機會;第二種是強行頂着多人的殺傷;第三種是對熱火的夾擊有了預判,在上手的那一刻揚手,造成犯規。
熱火這邊也是一樣,阿德巴約的側身擋拆讓凱爾特人非常難受,這保證了整個進攻的下線和底盤,大多數進攻起手式全部由此展開。而巴特勒最後無視防守的兩分則成為了一錘定音的關鍵。
雖然兩隊目前的排名和球隊近況似乎有着天地之别,凱爾特人位列東部第一,高歌猛進;熱火則深受人員波動和傷病困擾,僅排名第9。但雙方對于彼此的熟悉,各自教練團隊的出色,球隊整體對于戰術執行的正确性都将這短時間内連續2場的小型系列賽演繹得極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