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谈《关于无尽》:一种适合当代的存在主义一、前言二、存在主义与《关于无尽》三、昨日存在主义,今日伊格顿四、当代是否需要存在主义?

作者:二孩儿影评

< h1级"pgc-h-right-arrow">,前言</h1>

在剧院里,我们是行动的旁观者,我们没有参与其中。因此,理论家——哲学家或纯粹的科学家——以一种超然的方式观察存在,就好像我们在看剧院里的场景和图像一样。(巴雷特1958:91)

正如存在主义学者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在《非理性人》(Irrational Man)一书中对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之间的差异提出的那样:观察的希腊语衍生出"理论"这个词(理论是希腊和西方文明的基础),也是"戏剧"这个词的根源(戏剧)(Barrett 2013:91)。罗伊。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on)的《关于无尽》(About Endless)正在满足布拉德的观察和讨论:整部电影由33个固定镜头组成——如果我们包括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的《Over town》的缓慢镜头运动——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看似独立的叙事。我们还发现,每个镜头都相当于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就像一个戏剧形式的叙事。

当我们被限制在特定距离观看电影中的角色,删除描绘精神状态的特写镜头时,我们远离他们并被剥夺了识别能力;这种戏剧化的方法就是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所说的异化效应:观众被迫远离情节,远离人物的情感和情感,成为旁观者。真的是这样吗?当安德森以戏剧叙事的方式向观众呈现所有角色时,我们真的不能有同样的感觉吗?

浅谈《关于无尽》:一种适合当代的存在主义一、前言二、存在主义与《关于无尽》三、昨日存在主义,今日伊格顿四、当代是否需要存在主义?

<h1级"pgc-h-right-arrow">II,存在主义和"关于无尽"</h1>

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回到布拉德的讨论。布拉德扩展了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关于世界的概念,认为世界是希伯来语和希腊文明两极之间旅行的一种方式(Barrett 2013:82),并认为这两种力量与近代史上存在主义思想的出现有关,因此认为存在主义的发展不是凭空而来的。阿诺德指出,这两种文明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对人类自身存在的看法:

在圣经人物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安和愚蠢。这种不安指向了人类存在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范畴,而不仅仅是知识与行为、理性与道德之间的区别。[...]这种内疚感贯穿于人类的全部存在:他在神面前软弱、有限的生物罪实际上是人的存在。(巴雷特 2013: 84)

从上面的延伸中,海德认为希伯来人(圣经中的人)意识到人类作为时间的生物是有限的(巴雷特2013:89);柏拉图认为,这种信仰的实践可以使它成为"所有时间和所有存在的旁观者"(Barrett 2013:90)。

总而言之,当人通过理性获得永恒,以永恒的形式存在时,他就变成了一个旁观者——而这样的旁观者,就像看戏的观众一样,不会介入或参与其中。剧中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影响观众;作为回应,所有的生命仪式——新生命、疾病、死亡——都会影响这个超然的旁观者。

浅谈《关于无尽》:一种适合当代的存在主义一、前言二、存在主义与《关于无尽》三、昨日存在主义,今日伊格顿四、当代是否需要存在主义?

在梳理了布拉德的观点之后,我们回到了"关于无尽"的叙事结构。事实上,《无尽》的戏剧结构迫使观众从固定的距离看待所有影院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产生一种疏离感。但是,即使电影的形式要求我们袖手旁观,内容也揭示了其他意图 - 牧师向信徒传道,梦想着沿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被鞭打;神父向医生提出有关信仰的问题;苍白的脸因为生存的晦涩意义而哭泣;那些两次向镜头求婚的人,通过成就来定义自己——通过这些环境,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揭示了存在主义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人类的存在、生命的意义、空虚的感觉、万物的不确定性、信仰以及上帝对人类的背叛。即使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被摧毁,军队崩溃并作为战俘进入远方,这些似乎与国家的兴衰和历史事件有关的阴谋也显示了个人或集体面临自己的命运和毁灭;

总之,《关于无尽》的形式是做工、超越、旁观者的结构,但用内容填充却令人不安、不完整、不完整,并且与它所处的理性结构相悖的这种对立特征,形式和内容相互冲突。那么,我们用来回答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安德森的叙事方法,是否让我们对角色的处境有同样的感觉呢?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奥秘。既然《关于无尽》的结构是理性的、有序的、相称的,那么把令人不安的物质放在里面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构成冲突的结构和内容有何影响?

浅谈《关于无尽》:一种适合当代的存在主义一、前言二、存在主义与《关于无尽》三、昨日存在主义,今日伊格顿四、当代是否需要存在主义?

<h1类"pgc-h-right-arrow">III,昨天存在主义,今天的埃格顿</h1>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无尽》中对存在、宗教和死亡的质疑并不是存在主义第一次被纳入电影的讨论;由于存在主义在战后欧洲流行之前,已经在弗里德里希·尼采和索伦·克尔凯郭尔等人的头脑中可见,并且在存在主义哲学时代附近,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作品,如《第七封印》和范妮和亚历山大已经处理了死亡和信仰。

针对当前的氛围,伯格曼的作品显然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可能遇到来自传统艺术的对当代艺术的批评:

它(当代艺术)太凄凉和凄凉,太消极和"虚无主义",太粗俗和可鄙;(巴雷特 2013: 52)

当代艺术的启蒙在于其对人类现状的真实描绘:人类对自己的命运感到焦虑,对存在感到焦虑,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当代艺术所揭示的显然与存在主义的话题密切相关。同样,作为当代艺术背景下的电影导演,伯格曼通过电影构建了他那个时代的人性面孔。

相比之下,《关于无尽》离存在主义和伯格曼的时代还有近半个世纪的路程。因此,它所探索的不再与存在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相同。而且,正如布拉德所说,存在主义确实在欧洲掀起了一股浪潮,但它的受欢迎程度只是昙花一现。在1960年代之后,很少有人谈论存在主义(Barrett 2013:9),就像我们今天很少做的那样。

浅谈《关于无尽》:一种适合当代的存在主义一、前言二、存在主义与《关于无尽》三、昨日存在主义,今日伊格顿四、当代是否需要存在主义?

然而,我们应该指出,这些问题从来都不是过时或不合时宜的。如果存在主义浪潮之后的"存在主义"已经死了,而现在特里·伊格尔顿说"后现代主义已经死了",那么后现代理论的边缘和它所批判的对象,就不符合我们今天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在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和学者们在短时间内(1965-1980)将文化理论发展到极致之后(Eagleton 2005:38),曾经被认为是禁忌,权威,并要求我们抵制的东西不再是问题;文化理论在高潮后基本上停滞不前(Eagleton 2005:31)。在思考我们和他人,多数和少数,古典,现代和后现代理论中的中心和边缘时,伊格顿说:

在现在正在瓦解的世界中,不可能回到过去的集体概念。目前的人类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集体主义和后个人主义的结合;我们必须想象新的归属形式,在我们的世界中,这种归属感必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伊格尔顿 2005: 35)

根据埃格顿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世界大战,冷战,原子危机以及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兴起以来一直被资本主义蹂躏的世界。

与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相反- 远离哲学家从纯粹的概念和理论中建立人类经验的过去(Barrett 2013:21)以及将哲学讨论带回人类状态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思想本质上是相同的:通过这些历史发展,我们不能回到过去的无辜和乐观的世界, 例如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梦想着一个未来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成为他或她想成为的人,这些自我之间没有可比性(Eagleton 2005:27)。今天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重建人类破碎的形象,以及如何以新的能力面对世界。

浅谈《关于无尽》:一种适合当代的存在主义一、前言二、存在主义与《关于无尽》三、昨日存在主义,今日伊格顿四、当代是否需要存在主义?

<四>h1级"pgc-h-right-arrow",当代需要存在主义吗?</h1>

在前面,我们讨论了《关于无尽》的结构和内容,甚至存在主义思想对现在的可能意义,我们也可以在电影中发现安德森自己对新理论的诉求。然后,一个男人问一个女人,她显然在一家商店里和她有过亲密的关系- 当一个男人绝望地对一个女人说:"你知道我爱你吗?"女人回答说,"我知道",这个场景也证实了马丁·布伯的信念,即生命的意义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巴雷特2013:19)和埃格顿提出的讨论之间 - 然后,在房间里,一个男孩告诉女孩关于"能量"。"它(能量)是无限的。你是能量,我是能量,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将是新的。我们的能量可以再次相遇。我们未来可能会成为土豆或西红柿。女孩听了,只说:"但我宁愿做西红柿。

男孩说的话充分表明了存在主义偶然揭示一切的想法,短暂而不稳定,但"偶然"和"短暂"只是暂时的。形式上,我们和物质不会停止变化,在永恒的方向上,我们的本质保持不变,无论我们是土豆还是西红柿,我们都是"能量",能量不会消失。在这个层面上,安德森延续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但同时又用永恒、不变和回归的概念颠覆了存在主义。

不容忽视的是,这段话中共存的双重概念,迫使我们回顾构成《无尽》的结构和填充内容:安德森在电影中展示对立元素的展示,并不是要要求观众选择其中之一。相反,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一种新的存在主义形式,其动机不是推翻柏拉图的古典传统,而是我们将如何面对一个超越宗教保护壳的冰冷和荒谬的世界;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限、浮夸和不可抗力的命运,比如散落在奥西里斯周围的生命碎片(Barrett 2013:73),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死?

浅谈《关于无尽》:一种适合当代的存在主义一、前言二、存在主义与《关于无尽》三、昨日存在主义,今日伊格顿四、当代是否需要存在主义?

正如Thomas Fuchs借用Karl Jaspers在"意识模式心理学"中的"Grenzsitu"概念:

雅斯贝尔斯将"地面从我们脚下拉出"的经历描述为"边境国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以可靠的信念和确定性建造的"外壳"被打破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存在本身,即具有不可避免的冲突的生命;预先制定的计划不再能帮助我们。我们必须回到自己身上去反思。(Fuchs 2020)

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50年代,伊格顿还是福克斯再次引用近一个世纪前的概念,即使我们远未达到尼采的"上帝已死"的宣言,或者如果我们今天看到的人类形象不再与1950年代的存在主义相同,我们仍然可以总结这些思想最基本的共同点: 当我们第一次意识到我们的信仰不再存在时——从历史上看,人们依次皈依了宗教、科学、理性、资本主义。認識信仰背後的毀滅,如何重建生命,認識到你破碎的存在。飞越被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的德国城市科隆的恋人现在正在飞越被病毒和空旷街道封锁的空旷城市;那些在夢中經歷耶穌的痛苦(靈性領袖的犧牲)的神父,並去精神病診所(科學方法拒絕精神問題)尋求幫助,表明過去的確定性即將離開我們。

浅谈《关于无尽》:一种适合当代的存在主义一、前言二、存在主义与《关于无尽》三、昨日存在主义,今日伊格顿四、当代是否需要存在主义?

通过这种方式,安德森用他自己的方式——用相互矛盾但共生的想法——来揭示"关于无尽"的中心思想,这是上面提到的现代思想之间的共性。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完整或零碎的"关于无尽"不仅仅是对当今人类生存状态的展示——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问题——而且还指出存在辩证法,重新思考"人"和所有确定性对于现在是必要的。虽然破坏确定性和信仰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它代表了追求自由和走向自我责任的可能性(Fuchs 2020)。

与伯格曼的电影及其制作年份不同,关于无尽的启示并不局限于它们与存在主义的联系。《无尽》的结构和内容之间的影响——它对人类不稳定状态的探索,与作品的戏剧结构的对比——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相对应,从而形成了一种当代存在主义。

最后,"距离限制"一词概述了当代问题如何影响人类状况:"社会距离"在流行病期间在国家防疫政策中出现的"社会距离"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距离限制";在"距离限制"中,"距离限制"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距离限制";在"距离限制"中,"距离限制"在"距离"中已经出现。结果是心理上的距离。我们不再想进入别人的生活,我们不想参与别人的生活,我们不关心发生在任何人或种族群体身上的事情。就像公共汽车上的男人为自己的生命而哭泣一样,乘客不耐烦地回答说:"你不能回到你家去悲伤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需要存在主義,擺脫所有分解的外在力量,但我們缺乏重建的意志,逐漸不再認識到自己的形象和他人的存在。

除了尼采的女性气质和好战的思想争议之外,尼采的思想与他的当代存在主义"关于无尽"一样重要:

尼采宣称,我们必须成为"生命的诗人"。超人每时每刻都以极其丰富的力量和高亢的精神即兴创作,创造自己的存在,使世界的形式流动,混乱成一种暂时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