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色邀约|聂作平:与《中学生文学》有关的少年往事

作者:语文报社
金色邀约|聂作平:与《中学生文学》有关的少年往事

作者介绍

翟祖平,男,1969年出生于四川抚顺。中国协会会员。他现在住在成都,从事专业写作工作。已出版各类作品40余部。

金色邀约|聂作平:与《中学生文学》有关的少年往事

几天前,我收到《中国报》主编任延轩先生的一封信,说中国领先的媒体之一《语言报》已经创办了42年。这一方面说明,《语言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这一代读着《语言报》长大的孩子,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自从我成为中文报纸的读者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回首昨日,过去,一切都与青春有关,与文学有关燃烧的岁月。

我第一次见到《语言报》时,是在四川南部一个叫安溪河边的小镇上上三年级。当时的中国报纸是一份十六页、八页或十六页的小报。在所有页面中,我最喜欢的是出版花园。每期,总有两期,出版了几本中学生研究。那时,我正在学习写作 - 说起来很有趣,我从老式的诗歌和历史小说开始。我在家庭作业书中写了一本关于太平王国的数万字的历史小说——当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凭空编造的。看到冼思琪,我也希望他们的作品在《出版园》上,但投了两三稿,都是石沉海——不是石沉海很奇怪。那些练习,如果你想让人们脸红。

不久,我去了岷江岸边的另一个小镇,离安西十几里,去上高中。就在那时,我开始接触现代诗歌。学校的微型阅览室有《诗与星》。在镇上卖文具和衣服的书店里,我买了第一本诗集,现在我不记得是《龚柳》还是胡伟的作品。总而言之,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写现代诗歌,开始阅读北岛书舒。

高中春节,家过新年,我遇到了县里上高中的程少斌、陈俊波,以及三个痴迷于诗歌的文人少年决定成立诗社,创办社会杂志。

两个月后的一个周末,程、陈两个人突然从县里跳到赵晚班的公交车上,到我身边,成泽的手,拧着一个大包。走到偏僻的地方,他打开拉链向我展示:里面其实是一台油印机!

那天晚上,在我的住所(我父亲工作的地方,我们在地区办公室为我和我的兄弟找到了一所房子),我们开始编纂一份新闻杂志。社会杂志的名字和我取的诗歌社团的名字,从车头写着一首诗:"三原色"。

这是一个愉快而繁忙的夜晚,我们熬了一整夜。黎明时分,杂志还没有完成。于是,又调换了位置(区公职人员来来去去,怕大人看问题),机器和纸张搬到了程少斌姨妈家。那是一条很深的小巷,很少有人来。那天下午,这本40页的杂志终于被装订成一本书,只印了30本。

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一位高年级同学突然拦住了我,他说:龚祖平《中学生文学》刊登了你的诗。对此,我半信半疑,怕他戏弄我玩。他急着说:你等等,我带你看看——当时,学校预订的"语言报"人最多,接下来是"中学生文学"赞助的"语言报"。当他看一眼时,原来是1987年7月和8月的"诗歌特大"。我的两首诗《长城》和《黄土幻觉》真的近在眼前。看到铅印的名字和诗句,我的头有点头晕,像醉了一样。

这是我的处女作。两个月后,我收到了30美元的稿费,再次引起了轰动。那时刚毕业的学校老师,月薪是三四十元。我父亲经常为城市报纸和省级农村报纸写通讯,大部分钱是五六美元。为此,祖母骄傲地指着我的邻居说,他比他的老人好。他给他的老人家买了几美元,他得到了三十美元。

后来才知道,《高中生文学》之所以发表我的诗,是因为程少斌把我们的《三色原彩》寄给了《高中生文学》主编赵建功老师。

为此,我的稿件被寄给了赵先生。深记,无论稿件还是退却,赵先生都会回复这封信。他的信用笔写在一种宣传纸上,叫做明八行,非常优雅和美丽。

从恐慌那年到大四,我在《高中文学》上发表了两首诗(其中一首由诗歌评论家黄邦俊评论,收录了《少年男女诗歌选集》)和两篇评论(一篇是《西方诗歌的散文》,另一篇是《文学冥想》)。这些作品附有我的邮寄地址,为此我收到了数百封来自读者的来信。其中,山东青岛的燕一直有联系,直到现在还是很不错的朋友。文学的繁荣和"高中生文学"的巨大影响可见一斑。

1989年,高考完毕后,我不得不去县里学习补习班,继续为《高中文学》做贡献。有一天,我收到赵建功先生的来信,同样是那行优雅的书,但是,内容让我很伤心。他说,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文学》停刊了。我读了这封信,看着它,我惊慌失措。上课时,老师说什么,一句话也没听。

六个月后,进入大学,我的中学生涯结束了。我也从一个文学少年变成了一个文学青年。前方的道路还是很坎坷漫长,但"高中生文学"给我最初的支持,但永远记住。记得,因为《中学文学》上发表的作品,城报也加了我眼里,连续写了几篇作文,本来几乎不会是中学生的作品。当时任乡镇副镇长的王晓谦(现为市政协副主席,著名小小说作家)看了我的一些作品,主动写信,写了我的第一条评论。

作为《语言报》的出版物,《中学文学》只存在短短几年,但不仅影响了一代人,而且据我所知,大量的作家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例如,邱华东、马晓晓、何卫国、卢巧梅、左春和、安武林、石永刚、荆旭峰......等一会。我想,虽然纸质媒体的退潮,但如果《语言报》重新办"中学生文学",一定有其发展空间和价值。

2020.11.5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