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183篇:做好分布式的集中带量采购平台,有8个基础条件

作者:再见酋长

本节摘自原创书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四部分:文明4.0--重返家园

要做好这个分布式的集中带量采购服务平台,有8点基础条件:

第一,族人互信、互助体系的建立是平台运作的基础。

第183篇:做好分布式的集中带量采购平台,有8个基础条件

对部落的五类族人,先通过落实对称原则、透明的原则后提供了高度互信的信息基础;通过消费权等级、数据权、监督权等级的设计构建出互信可查的公司与族人的信用体系;通过去中心化的设计消除人为删改信用数据的可能;通过构建互助慈善基金、互助保险,建立族人之间稳定的互帮互助体系;通过互保、互证机制建立信用的网状关联;通过“请回酋长”让高层更关注村里全体族人的整体利益。

其实以上所有这些规则设计,不就是古朴村落里本来就有的古老的潜规则或潜意识嘛,只是村里没有明文规定罢了。当人们在关联人数大大超过150人并相互远离之后,这些潜规则被淡化,隔阂与自利才会不受控的膨胀起来,部落那张狭小的关系网无法再约束与承载,从而世界就演化为现在的样子。现在,由于村民由以前的150人扩展到了1500万人,就必须把古老潜规则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共识化,以便在全球虚拟的“部落”空间里能照常运行。

读到这里读者可能理解了,本书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原则或规则,其实全都是为了将1500万分散全球的族人有序的凝聚到这150人的村落里来,再次构建一张坚实的、黏度极高的互信互助的族人关系网。在这张大关系网上,不管是连着150人还是15亿人,不管你是每天见面微笑打招呼,还是看屏幕图像点确认的招呼形式,人与人关系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先有可靠互信,后有安心交易,互信的交易才能互助!

第二,数据属于提供者,通道属于通行者。

只有做好这一条,才能拆除大部分信息层级壁垒,让供需各方的相互知情权大大提高,减少双方瞎子摸象的无奈。部落拒绝把商家及顾客贬为“信息侏儒”,杜绝将商业信息垄断后的“降维打击、信息陷阱”现象的存在,让数据属于提供者。大数据要为多数人平等的提供数据服务,大大压缩投机取巧的空间,整个社会才能取得最优解。

平台因此就可以免费提供“信息助理服务”,顾客就能全方位感知市场的变化、部落的各类统计数据及变化趋势、有权对同类产品进行横向比对,能对自己多年的历史消费记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结果就是,让顾客很方便的对称获取所关注产品的对比信息、以及自己的历史消费的统计数据,从而从容的制定自己的“后半年的采购需求计划”。

第三,平台的去中心化控制。

部落平台没有控制中心、没有中间商,而只有服务中心,平台有服务权、监督权,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去中心化是互信的基石,透明才是全世界最简单最省钱的互信保障措施,平台确保族人看到的信息与数据都是一手材料,而非被中心机构人为删改过的。去中心化的部落平台很单纯,不会做与公平服务、协调、监督无关的任何事情,不会拿“服务管理费”以外的任何收益,甚至可能连收广告费都没有(不问不答、不要不推原则)。服务平台只有三方共管账户,即使暂存了供需双方的资金,但秉承“资金本质上属于谁,那么资金的理财收益就归谁”的基本原则。

第四,消费先有计划,生产就有规划,带量定价有阶梯。

只要稍加统计你就能发现,个人或家庭每年消费商品及数量大多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分散、分布式的“小采购中心”和小数据中心,从长周期来看冥冥之中都具有计划性,只是我们以为是自己平常随性购买的,没有太在意。服务平台将为顾客提供记录消费、自动分类、统计、分析的功能,甚至提供能自动进行同类商品对比的“智能个人记账本”。顾客由此就能全面掌握自己过去的消费统计数据、消费习惯,以及所购产品的主要厂商、品牌、产地、型号、数量,及采购时间间隔规律等,甚至在自动对比后评估您是否“买对”了。据此,顾客就能为自己量身定做后期的消费计划明细,放心的下达后一个季度甚至下一年的预计订单。

部落的服务平台上,顾客既有过去几年历史消费明细表及统计表(含对各购买时段的统计),也有明年计划购买商品的明细表及统计表。顾客能对照前者、斟酌后者,做到“过往有分析、未来有计划”。由于个人订单可以很详尽,可以明确采购对象,因此对应的厂家在汇总后就能据此做出后期的生产供货计划。

在部落的带量采购服务平台上,只接受顾客周期性的带量计划预定,集中订货、分批发货和付款,不做临时零售。

平台对所有厂家上架的产品均有要求:要提前按月或按年公布公司的最大供货量(公开产量极限,减少贴牌销售),并公开进行“带量阶梯报价”。比如,A公司生产一款600毫升男士去屑去油洗发水,A公司提前在平台上公布后6个月内总产量为两千万瓶,在部落的采购平台上可供货300万瓶。在后6个月内的顾客总订货量汇总后从1千瓶到最高300万瓶,A公司可分为比如20个数量等级,售价分别从50元/瓶到最低30元/瓶也分为20个报价阶梯,也就是说同款产品的被预定数量越多,下订顾客最终拿到手的价格就越低,当预定货到最大供货量时既停止下单。

平台允许厂家按一个月到一年,设定为一个销售周期,提前公布该周期内产品的供货量和分阶梯报价表。由于原料成本可能中途意外变化,因此也允许企业在供货期内的实际售价,有不高于如正负15%的波动,但面对调价对应的顾客也有权免损取消后期订单。平台允许顾客按一个销售周期到最长五年的时长下未来订单。下订单越早的顾客在下个销售周期的购买优先权越高,但顾客付订金只允许最长覆盖一年的供应量。

第五,分布式集中、带量采购。

这有点像团购,既把在同一时间段、预定同一款产品的几千个或几千万个顾客的零散订单,自动集中变为一个订货甲方,按时向乙方统一下单。这一切工作,都按服务平台、乙方厂家约定好的规范自动进行、供需方直接对接,没有中间方,只有监督方。

平台将顾客分散的采购清单进行分类集中汇总,按厂家及产品、型号进行统计、分别带量传递给各供应商。本质上是服务平台自动整合了顾客的需求,让互不认识的顾客们无组织无意识的进行组合拼团采购,不过顾客这次不是仅仅采购一次,而是预定一个消费周期的数量(一般指能预计的常用产品),减少普通人定期要去购物的时间。服务平台并不是顾客的授权谈判代表,也不是中间商,甚至不能扮演广告人或推荐人角色。平台不能占据信息制高点而号令天下臣服四海,平台只能做好服务和监督的本分工作,维护所有商家、顾客的平等与信息对称。每个顾客都能清楚的看到:该厂家订货时段的最大供货量、已经订货的顾客人数及预定量、剩余量、当前的阶梯价格,以及同类产品的订货数据比较等,以便顾客做出预定的决策。

平台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和中间账户,资金与货物都不经任何形式的转手及抽成(平台只收供应商一定比例的服务管理费)。根据汇总后的带量订单、定金,供应商厂家随之生成周期内的生产计划,于是对应的原材料供应、物流及仓储、银行贷款全都有了明确的计划性。厂家开启分批生产、定期分散发货、分批收取余下货款。

一旦顾客群体的大部分消费可自发的产生一定的计划性,又能对生产企业深度了解产生信任度,那么一切配套的计划性都可以随之展开,此时效率提高,低效成本大幅降低。这一切又有赖于透明的规则,及部落大数据的开放。

第六,订金支付与定期配送。

顾客下订单后,可按计划采购总金额的10%-30%交纳订金。订单周期越长订金比例越小,库存积压越难消化的订金比例越高。顾客交订金的采购计划与厂家收订金后确认供货计划,所涉及的双方责任是对等的,订金高低与厂家违约后的处罚力度、优惠政策都可挂钩。

厂家配送发货可以按顾客需要来定,顾客可以选择在消费周期内“按定期、定量来发货”,也能选择“等需要时再申请发货”。平台并不鼓励太多临时发货要求,这有可能打乱厂家生产计划,增大不必要的囤积成本。

厂商可提前约定顾客最终提货数量的允许波动范围,如顾客最终总的提货量在订单预定量的70%-130%之间时,可既不扣定金、也不涨价。厂家每次可先发货,顾客验收后再付当期的货款,定金一般可用于抵扣消费周期内最后一批的货款。

部落如何力求省去一切与“顾客使用”无关的成本?平台需做到预订产品、支付订金及货款、出厂及物流到户等都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在部落平台上连广告推广的成本可能都不再需要,在顾客与厂家之间没有中间机构可控制广告发布,因为广告也是很大的无用成本。部落需尽量降低不对称竞争的可能、排除不平等的推广干扰顾客的选择,不把顾客当做只会盲从的孩子,对于部落公司的新品,平台将提供机会均等的推荐机会。

对于族人比较集中的“成熟社区”,可以就近设定一个自行取货点(如设在小区超市内)。厂家将按订单的发货计划,每周定期以大件进行分别包装,物流点对点的送货到社区,在“取货点”卸货后整理摆放,最后族人自提取货。这样一来对送到“成熟社区”的货品,几乎可以不用再逐个进行单独的二次包装,在货品自带的销售包装上贴上电子面单即可发货,节省了对单个货品二次包装的诸多成本。

物流公司以大件点对点送货,物流效率提高。部落将鼓励“大件点对点送货、减少二次包装、顾客自提取货”,这样最大限度节约了无关成本。(对于少部分要求送货上门的族人,另加收物流及包装费即可)这样分析看来,今后的社区小超市将有可能从现在的“进货、囤货、卖货、再进货”的模式,升级为“样品展示区、下预订单、代收货、自提取货”的模式,因为在地球村里所有的卖家都可以由生产厂家直接扮演,根本就不再需要中间卖家。

第七,限定合理的供给量、控制竞争的烈度。

限定合理的供给量,是指平台对厂家在一个周期内的供货量有合理限定。首先要求厂家对部落族人提前公布自己的生产能力、公开一个周期内的最大供货量,之后才能接受预定。随着顾客预定数量增多,可订余量则减少,订完既止,不允许超量超订,不能中途提高预定价格。厂家将按照订单量公开一个订货周期的生产计划,公开此项销售过程中的进销存的进度表。为确保质量和信用,部落不允许厂家中途随意OEM贴牌销售、盲目扩大产能,除非在预订时就注明清楚了。

竞争的过于白热化并不利于提升整体利益,在部落的采购平台上,要控制“同台竞争”的激烈程度。首先会加强对厂家(商家)遴选的严格程度,确保进驻平台的厂家都是经得起深度透明的全体监督考验,遴选出优质的厂家(商家)列表后,对于能提供同一种、相同特点商品的进驻厂家数量进行整体限量。对于基本相同的商品,根本就不需要几百甚至几千个鱼目混杂、受监督极弱的商家在平台上“同台竞技”,这容易导致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也会造成商家或厂家们竞争的成本高、利润低,铤而走险。

假如同类商家数量太多,平台几乎无法严格的监督所有商家的信用和保障产品的质量,也会加大顾客们的选择难度、选择恐惧及毫无意义的犹豫成本。顾客花了大量时间游走在成千上万的商家、各类排序选择、广告之中,最终才选定了商品,却很有可能并不是平台里性价比最高、最理想的。

因此,部落的带量采购服务平台,对于同类、同种商品将根据商品属性的不同限定商家进驻量。根据行业不同,一般只允许10-30家最优质供应商进驻平台就足够了(可提供同类产品也许达到100-200个,其实丰富度已经足够了),留精去杂、由虚向实。由于供应商数量精简,利益相关人就有时间和有能力进行评价与监督,提高了平台优质商家稳定度、也加深了各方关系密切度。

但为了防止平台供应商出现一潭死水的现象,每个季度对于同类同种商品必须引入1-2个新的商家(厂家)进驻,扮演“小鲶鱼”(对部落型厂商已经过部落规则的洗礼,可优先进驻)。每个季度按平台打分规则及族人评比后,需末位淘汰1-2家,先放置于平台的考察区,假如在下个季度仍旧排在最末位那就会被放逐到“限制区”。每个季度引入与淘汰循环往复,每个同类产品保持有10-30家最优质供应商的入驻数量总体稳定,要有竞争力但不至于乱竞争、白热化。要让入驻商家关注的重点不要放在如何竞争、暗斗上,而是放在如何提升质量与服务上!

第八,竞争上的平等及透明。

以部落的游戏规则为准绳,没有商家厂家能超越“质量、服务、性价比及顾客满意率”等核心指标之外进行竞争,不能脱离“产品使用价值”一味迷恋投机取巧、精神麻醉(尽管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津津乐道)。假如有人抱怨部落规则“很不灵活”,这恰恰是对部落的极大表扬。尽管所有人都喜欢更灵活,但永远只有少数人能在“过于灵活的机制中”超常获益,多数人将折戟沉沙。

部落规则“很不灵活”,体现在商家竞争上是追求平等竞争与高度透明的。部落里没有不对称的信息隔离,无人能脱离大数据真实统计结果,做虚幻和自说自话的“诱导宣传”,不能有中心机构带有倾向性的引导和推荐。平台上不能有暗藏褒己贬他、零和博弈、诱导性强的广告推广,甚至没有交费的广告,仅有平等的公告。

综上所述,部落以“去中心化集中带量采购服务平台”为载体,秉承“数据属于提供者”的透明规则,赋予顾客“个体记账本自我统计分析”的权限,从而打开了“个体消费计划性”预定空间,最终形成集中带量的“部落的新计划经济服务体系”。

我们先要认识到,冥冥之中随性消费的底层逻辑其实是“生命有规划,消费有计划”,供需双方看似随意的交易动作并非是混乱无序的“自由”。所谓混乱无序只是数据获取量极低的普通人看到的表象而已,当大数据统计被扩宽、延长和维度拔高后,生命的规划、消费的规律就十分明显和清晰,通过践行信息对称规则,这种清晰的规律要让族人与厂家平等的共享、平等的获益,不能私藏。

目前部落内要实现这个新计划经济服务,技术难度正在迅速减小,别忘了,科技,让一切皆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