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作者:生态中国网

说到外来物种,小龙虾就是其中一个,只不过在国外泛滥没人吃,但在大陆却被做成了一道道美食,价格还不低。但也有一些外来物种在大陆存在了多年,以至于大家都以为是本国的,比如牛蛙、福寿螺、水葫芦等等,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但这些都是外来物种,危害大。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这不在上海,最近也发现了外来物种,其长得像老鼠,但体型比老鼠大,能长到34斤重,繁殖能力极强,2年能生70个,专吃茁壮的农作物,已经威胁到了农作物的生长,还喜欢吃莲藕,让那些种植莲藕的人头疼不已。

这个大型老鼠就是海狸鼠,原产于南美洲,后来才被引入到大陆的。海狸鼠体型大,能长到600毫米左右,最大的能长到34斤,别看它长得像老鼠又有点像兔子,但海狸鼠是真的能生,生下来三个月后,这些小鼠就能生孩子了,一年的话能生两胎,一胎14个,要是情况好点的话,两年能生5胎,也就是70个,就这样的情况,还破坏庄稼,可不让当地人头疼啊。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老牌”外来物种

海狸鼠原产于南美洲,栖息在沼泽、湖泊和流动缓慢的溪流边,特别是在植被茂密、多汁的沿岸区。在野外,它们在软质泥岸打洞营巢或住在水草筑成的巢窝内,食谱广泛,植食性为主,喜欢啃食植物根茎。

对上海来说,海狸鼠属于外来物种,经过“挑选”,它们相中了在上海郊野规模化种植的莲藕、茭白,也喜欢芦苇、香蒲等滨岸景观植物,因为这些植物更容易获取且品质较好,从而导致海狸鼠的食谱变得相对单一。

对于近年来在上海郊野频繁现身的海狸鼠的来历,目前尚无有针对性的研究,但多位业内人士均高度怀疑是前些年养殖场“衰落”后的产物。

资料显示,海狸鼠属于资历很深的“老牌”外来物种。

欧美等多个国家均有超过100年的海狸鼠饲养史。早在1882年,法国便从阿根廷引进少量海狸鼠试养并获得成功。

大陆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引进少量海狸鼠,供北京、上海等地的动物园饲养观赏。

1956年,中国畜产进出口公司成立野牲饲养处后,海狸鼠被大量引入大陆,在山东、贵州等地建立起第一批海狸鼠饲养场。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海狸鼠“浑身都是宝”:毛保暖性佳,可制成上等的皮帽、大衣领口,肉质鲜嫩,脂肪可做肥皂,内脏可提炼药品。

海狸鼠在上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引入上海。1962年,上海市畜产出口公司所属长兴岛野牲饲养场作为皮毛兽圈养的海狸鼠已超过1000只,种鼠还供应给江苏、江西、四川等省市,带动当地海狸鼠产业发展。

但好景不长,由于饲养不成规模、体系,疾病流行,品种退化,倒买倒卖,消费者环保意识提升等原因,海狸鼠养殖业很快降温。

不排除上海现存的海狸鼠是此前养殖场倒闭后放生或逃逸的海狸鼠后代。

目前,由于缺乏研究,海狸鼠在上海的详细分布、数量及其对本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未知数。

记者从上海动物园了解到,海狸鼠偶尔会对水产品表示出一定的兴趣,但没有显著证据显示它们会将鱼类作为主食。而来自环保志愿者和种植户的反馈显示,野生海狸鼠在上海偏爱水生农作物。

仅从这些信息来判断,野生海狸鼠在上海对农业的影响大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或许是大陆至今发布的4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没有海狸鼠的原因。

虽然2020年印发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明确,海狸鼠禁止以食用为目的进行养殖,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但阻断食用渠道不足以消除海狸鼠潜在的其他风险。

资料显示,海狸鼠可携带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鼠疫杆菌等病菌,其野外种群还经常暴露在有福寿螺的环境中,加上它们对于水生农作物的偏好,这些因素是否会导致病原体有传播至“菜篮子”和人群的可能性,急需尽快进行研究。

物种入侵的危险正逐渐向我们逼近

几乎所有入侵生物的危害,都有一个“滞后期”,当我们发现它们泛滥成灾时,已经拿它们束手无策。

生活在南美洲的吸盘鱼,学名甲鲶,有人看上了它抽象的外表,引进国内当观赏鱼。

不知道哪位营销鬼才,找到了它的最大卖点——清洁功能,还赐予它新的本地化名字,清道夫鱼。

一时之间,变成热销品。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但是当虚假宣传被识破,很多人把清道夫鱼放生到附近的池塘湖泊,河中其他鱼种也迎来了死亡威胁。

只要河中出现几条清道夫鱼,它们就会变成最强王者。

这里没有它的天敌,它却喜欢吞食其他鱼种的鱼卵,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鱼卵,也会吞食鱼苗,导致本地鱼类无法繁殖后代,最终走向灭亡。

当然有人会说,死掉几种本地鱼类不是什么大事,菜市场可供选择的鱼类已经够多了,随便吃。

但别忘了,食物链上的每一环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效应也同样发生在食物链上。

我们这么多年致力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不是人类的沽名钓誉,而是人类的自保。

上世纪水葫芦刚来中国时,我们只看到了它的益处,能当观赏花也能当畜禽的饲料。而最近几年,它成了人人喊打的生态杀手。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以它在8个月内,一棵能分蘖成6万棵的超强繁殖速度,一旦失控,其他的水生植物几乎全灭,鱼虾也会因为缺氧而死。

仅浙江温州一个市,每年用于人工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近千万元。

物种入侵造成的灾害,从来不局限于动植物界,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当然不可能独自安好。

生物入侵对农业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农村对它们造成的灾难当然深有感触。

其实城市也深受其害,只是我们没注意,所以不知道。

每到夏秋季节,医院收治的花粉过敏病人会急剧上升。

根据当地医院的统计结果表明,豚草已经变成青岛地区花粉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在青岛地区夏秋致敏花粉里,豚草花粉能排到第三位。

豚草生长在路边,其花粉极易造成呼吸道过敏。人一旦过敏,就会不停咳嗽,流鼻涕,严重时还会引起过敏性鼻炎。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豚草原来生长于北美洲,上世纪发现于杭州,现在扩散到大约15个省份。

最难受的是,这个城市一旦被豚草占领,对此花粉过敏的人就无处可逃。

不敢开窗,平时出门随时带口罩,那时候还没有新冠疫情。

而这种过敏症状无法根治,只能依靠药物稍加控制。

不少病人,因此举家搬迁。

而被全世界都提防的入侵物种,进入城市后,人在它面前,只有遭罪的份。

红火蚁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近些年才来到中国。被它叮咬后,会有性命危险。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在国外,已经有真实的死亡事例。

1998年,在美国有2起红火蚁直接叮咬而死亡的事故。

在中国台湾,一名桃园妇人遭到红火蚁叮咬后,出现呕吐,一年之内就死亡。

在中国广东,邓女士在市区花园游玩时,不小心被红火蚂咬伤,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两个小时才脱离危险。

小小的红火蚁看起来不起眼,却致命。

66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大陆

随着国家、地区间交往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正在全世界范围蔓延。近年来,大陆外来物种入侵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成为新的优势种群,危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酿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伴随着跨境电商和国际快递等新业态,入侵渠道更趋多样化,造成的生态安全风险明显增加。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之所以危害大,是因为它们繁殖迅速,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且由于缺少天敌制约,往往肆意生长为当地新的优势物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介绍,2004年首次出现在广东湛江的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其食性杂、繁殖力强,习性凶猛、竞争力强,在新入侵地易形成较高密度的种群,威胁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

现在大陆已有300多个县区监测发现红火蚁,尤以广东、福建、云南、广西为多。从自然生态角度来看,红火蚁攻击其他昆虫、鸟类、鸟蛋等,对生态破坏很大。

小龙虾被很多国人视为美味,但在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龙虾的泛滥已成为一种灾难。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说:“想不到,小龙虾竟成了自然保护区的治理难题。”

小龙虾“有肉就不吃素菜,无菜就吃烂泥”,破坏性很强。在保护区,小龙虾打洞、吃鱼虾、水草、烂泥,多只小龙虾聚在一起能够吃掉近一尺长的鱼类,水中各类虾都逃不过小龙虾的侵蚀,各种水草也成为小龙虾的食物。小龙虾泛滥明显打破了草海的生态平衡。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蔓延超过6万亩,挤占了当地物种生态空间,滩涂底栖动物密度降低60%,鸟类觅食、栖息生境大幅度减少,严重威胁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科研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安东说,互花米草根系发达,可长至50厘米~100厘米,植株长势旺盛、非常厚密,逐渐侵占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不利于鸟类生存和迁徙。

董金皋说,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公顷;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侵害的面积每年超过140万公顷;豚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难以控制的局面。

外来入侵物种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董金皋说,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原产南美洲的紫茎泽兰侵入云南南部后,以很快的速度向云南北部蔓延,所到之处不仅树木和农作物无法生长,其毒素还导致牛马得气喘病,对侵入区的畜牧业生产带来灾难。令人担忧的是,到今天人们仍然对紫茎泽兰无可奈何。

有人用小龙虾的例子佐证物种入侵,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但真的这样吗?

有些外来物种,我们以为能吃,甚至吃了很多年后才发现,它们有害健康。

想当年,南美的福寿螺进入中国后,被当作致富的经济物种进行大力推广。爆炒福寿螺这道菜,一度横扫大中小城市的夜市排档,满足食客们的味蕾。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但福寿螺的肉质有一个特点,加热过长会变硬,降低口感。所以商家会刻意缩短加热时间,隐患也显现出来。

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爆发,因食用福寿螺而患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达到87例,其中重症病例16人。

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则3000条,多则6000条!

在受害者的头颅影像里,出现病灶白点,而这些白点,其实全是管圆线虫。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福寿螺在烹饪过程中,身上未被消灭的管圆线虫,通过食客的嘴,吃进肚子里,然后从消化系统出逃钻进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脑脊液中游泳。

最严重的后果是,食客会出现脑水肿,嗜酸性粒细胞脑膜炎等疾病,严重可致残、致死。

管圆线虫甚至会钻进人的眼睛里,造成暂时性失明。

事故发生后,福寿螺在饭桌上全线撤退,但近些年有些商家竟然拿福寿螺冒充田螺,照卖不误。

中标的顾客把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经历发布到网络,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生态头条 | 多地惊现“大老鼠”,疯狂的外来物种到底有多可怕?

怀着宝宝的她,在蜜月旅行中随意走进一家饭店,点了一盘酱爆田螺。

菜单中标注的是田螺,真正食材却是福寿螺。

半个月的时间内,从简单的头痛发热发展到呼吸不畅,不能走路。

看遍当地的各大医院却一直不能确诊具体病因,最后狠下心做了腰椎穿刺抽脑脊液,才发现寄生虫已经入侵脑部。

之后便是漫长的治疗,腹中的孩子被迫放弃。

她还千里迢迢专门跑到当年北京福寿螺事件中所对口的北京友谊医院,继续后续治疗。

她只吃了四五个啊,却搭上了半年的时间躺在医院受苦受疼,扎了将近300瓶水,吃了十几盒打虫药,因为大量使用激素和药物,脸和身材都变形了。

除了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管理和监督。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点什么,避免这些灾难降落在我们身上,发生在我们身边。

防范于未然,要比亡羊补牢好。

  • 回国入关时,检查自己的衣物和鞋底,是否有外国的种子或虫卵附着在上面。
  • 不要轻易饲养外来物种当宠物,已经饲养的,不要随意把它们放生进大自然。
  • 出门在外吃饭时,留个心眼,分不清田螺和福寿螺,咱就上网查查。

在物种入侵这件事上,别当帮凶,也别忘了保护自己。

最重要的还是心态上的重视,物种入侵不是小事,它和我们息息相关。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图文侵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