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温《拯救大兵瑞恩》才明白,原来它根本不是一个温情的英雄故事

作者:夜小雨

战争片中不得不提到的经典之作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而影片的开场,极其逼真血腥,至今仍让看过的人感到震惊。

十多年前,我看了这部经典的战争电影,但在很小的时候,我真的不明白它的深度。

当时,我以为,除了从奥马哈海滩登陆开始的场景,让我们暴露在战争的残酷之中,其余的无疑是一个英雄故事,体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

八人小队去死只救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士兵瑞恩,找到了瑞恩,并帮助一起守卫着这座桥,是世界的温暖。

米勒上尉英勇战斗,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刻。

但多年后,当我重温这部电影时,我意识到题材并没有那么简单。

事实上,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战电影。

开始的宏伟场景只是表象。

导演只是用这幅最直观的画面,直接把观众拉入那残酷的战争年代,让我们先体验一下战争的残酷。

而片后部分才是精髓,导演通过士兵们的性格和一集又一集的告诉我们:

战争最残酷的不仅是肉体的死亡,还有精神上的毁灭。

比如这八个角色中,最让观众讨厌的就是钢铁角色——都市。

老公陪我去看电影的路上,看到厄本缩在楼梯上不敢开枪,不敢反抗,不敢上楼救同志不禁骂了一个"懦夫"。

我们都认为他是个懦夫,因为我们在战场上。

而导演是要僵硬地把我们拉入"战争",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其中的普世价值。

因为当我们离开战争时,厄本只不过是一个善意的年轻人。

面对战俘们的恳求,厄本无法忍受自相残杀,因为在他心中的敌人也是有血有肉之躯的大活人啊。

他不敢杀人,也不想杀人。

他的"怯懦"是由普世价值观造成的。

这些值在战场上根本不适用。

战争是你的死亡游戏,也是我生命的游戏。

所以最后导演安排了一个讽刺的场景。

当厄本目睹了战俘的归来,他恳求米勒上尉救人,让他回到德国人那里战斗,并枪杀了安迪·米勒,他完全改变了。

原本敌人从他这边不敢开枪打死厄本,而是主动去营救战俘,在前面扣动扳机,无情地杀死了战俘。

重温《拯救大兵瑞恩》才明白,原来它根本不是一个温情的英雄故事

也许从这一刻起,他将不再是一个懦夫。

因为原来的普世价值已经被战争的洗礼彻底抹去了,唯一剩下的就是对敌人的仇恨。

与厄本不同的是勇敢无畏的队长米勒。

当八人小队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导致军医韦德死亡时,米勒上尉释放了他的战前状态。

他的独白再次表明,即使是看起来精神状态良好的米勒上尉,也早已被战争消灭。

在他的独白中,他说:

重温《拯救大兵瑞恩》才明白,原来它根本不是一个温情的英雄故事

如果他不公布答案,观众很难猜到他在战前是老师,对吧?

用染成红色的海水清洗头盔,眼睛里没有恐惧。

指挥下属发明的粘性炸弹直接损坏了敌方坦克。

当队伍遇到敌方潜伏的狙击手时,看着他们的下属死得一点点还是很平静的。

因为在他看来,原来的价值观早已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适合战争的信念。

重温《拯救大兵瑞恩》才明白,原来它根本不是一个温情的英雄故事

这94人只是在他的指挥下死去的下属,没有计算被杀的敌人和受苦受难的人。

在战场上,错误与对,对与错已不再重要。

甚至人的生命也不再重要,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服从。

无论是救人还是杀人,只要是上级赋予的任务,就只能服从。

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与八个人一起冒险拯救一个人的话题。

但对于战争中的他们来说,价值不再被考虑在内。

完成任务并早点回家成为他们唯一的希望。

对于这个希望,即使80个人,800个人来拯救一个人,他们也必须遵守。

但谁不想回家呢?

也许跑回德国攻击美国的战俘们不是忘恩负义,而是希望早点完成消灭敌人的任务,然后回家。

换句话说,战场上的每个人都同样残忍。

当被迫参加德国战争时,两个捷克人举手投降,大喊:"请不要杀我,我不是德国人,我是捷克人,我没有杀过任何人,我是捷克人!"美国士兵在笑话之间杀死了两名捷克人。

重温《拯救大兵瑞恩》才明白,原来它根本不是一个温情的英雄故事
重温《拯救大兵瑞恩》才明白,原来它根本不是一个温情的英雄故事
重温《拯救大兵瑞恩》才明白,原来它根本不是一个温情的英雄故事
重温《拯救大兵瑞恩》才明白,原来它根本不是一个温情的英雄故事

所以这场可恶的战争,不仅本身是残酷的,而且劫持了期待回家的人们的思想,把他们也变成了残酷的战士。

也许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战争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

但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战争中没有英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