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作者:仓巴鹿人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如果你不熟悉电影《法兰西特派》,那么或许对前几期中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略有印象。这两者的风格如此相像,显然是导演韦斯·安德森的作品。

由于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对于本片我并没有非常深刻的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导演依旧给我带来了一场感官上的奇幻体验。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单元式叙事风格,环环相扣

整部影片讲述了20世纪,在法国一个叫“无聊至极”的小镇上,杂志编辑小阿瑟·霍维茨将旅行系列专栏转型为《法兰西特派》,他集结了当时最优秀的驻外记者,组成自己的团队,每周报道国际政治时事、通俗艺术,以及各种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如何介绍一个20世纪巴黎的美国报社,这是个很有难度的问题。无论是从历史、人文还是民俗,都需要花费不小的工夫,然而巧妙地是,导演从三个小故事切入,展示了这个报社所涉及之广、角度之奇。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单元式的叙事方式其实在文学和影视中并不少见。

很多小说和电影就曾用过这种方法来讲述,看似毫无联系的几个小方块,组合在一起,就是整个故事的完整拼图。然而虽然故事不同,但他始终围绕着一个不变的主题,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组合方式。

三个故事分别是:《具象的杰作》、《修订宣言》、《警察局长的私人餐厅》,被判终生监禁的艺术家为看守缪斯作画,艺术经销商买下他的画,并且大肆炒作,从而引发巨大轰动。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革命学生们以自由为目标而奋斗,并在“五月的事件:一本巴黎笔记本”的启发下,撰写了两篇文章。

奈斯卡菲中尉是警界的烹饪高手,一次偶然机会,他成功破获了一起绑架案。

每一个故事都围绕着一个或数个权力机关展开:监狱/画廊,学院/广场,以及警局。每一个长镜头则由无数小的细节构建出精妙的社会结构,这是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也是时代与人类的关系。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色彩、画幅、静态画面,保持一贯风格

导演的风格其实已经十分明显了,形成格调,是一种超高的艺术修养。

在影片的展示过程中,导演以一位旅行记者的视觉来展示报社所处的社会环境:无聊镇。无论什么时候,这位记者都不曾离开脚下的自行车,十分符合影片荒诞的基调。

整部电影都在黑白和彩色之间时不时地切换。黑色的部分是整饬的,彩色的部分是明媚而冶艳的。一个非常惊艳的色彩运用的例子:画家和模特的互动出现在黑白镜头中。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当两人离开房间,随着钥匙扭动关闭房门的清脆声音,画面瞬间从黑白转换成彩色。声音和色彩打了个出乎意料而严丝合缝的配合,同时让你思忖,黑白和彩色分别象征着什么。

而近乎正方形的画幅比,让你不得不将自己的视线聚焦在屏幕中间,时刻关注故事的走向,用来刻画故事的氛围感。

在静态画面中,更是给人一种一顿一顿的节奏感,有点类似定格动画的感觉。每个静止的画面,都充满了导演要表达的语言,我觉得这正是节奏的有趣之处。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或许讲到这里,你会猛然想起安德森制作的定格动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虽然动画在前,但你依旧能感受到导演把控节奏的影子。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选景和影像材质,真的需要大胆一些

在选景方面,导演也选择了一个“感觉像是巴黎但又不像当今的巴黎的城镇——更多的是一种巴黎的记忆”的地方。

背景和构图总是让我觉得心情舒爽,果然“对称狂魔”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人们常常会觉得对称构图缺乏新意,可导演却将它运用到一个极致,所谓极致对称,不过是信手拈来罢了。

影像材质也十分有趣,在后面敌对双方激烈对抗的时候,动画形式充分表达了这种紧张和刺激感。略显夸张又充满幽默感,两者之间的随意切换让我没有任何不适,不得不承认,这真是精彩。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早已被挤兑到边缘,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媒体形式的更迭,还有在表达方式上的去个性化、去思考性以及去严肃性。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自媒体能够更大的体现个性化,然而在我看来,当海量的信息向人涌来时,你很难保证自己不被这些信息所淹没、吞噬。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法兰西特派》| 一份写给传统媒体的情书

当自媒体人群为了获取流量时,某种方式就会被大量模仿,你很难看到不一样的内容。然而当真正有人发出比较个人的声音的时候,又会因为太过小众而被忽视。

所以说导演的目的,在我看来与其这是一次传统媒体的结束,不如说更是一场隐形的思考:个性化的表达还有多少生存的空间,而你,又有多久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了呢?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法兰西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