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次航行,没想到出海4天后,这艘巨轮就与冰山相撞,引发了一场令各国人民为之心痛的海难。
本着人文精神,船上的人统一决定让女士和孩子先走。所以获救的705人中,大多数都是妇孺。
侥幸逃生的细野正文成了唯一幸存的日本人,不过很快他就遭到了各大媒体的指责,说他是为了逃生不择手段的罪人。
直到他去世后,孙子才将他的日记公之于众,最终替他洗清了罪名。
为什么细野正文在世的时候不为自己辩解呢?他逃生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从死里逃生的幸运儿到人人唾弃的自私鬼
1912年4月15日凌晨,泰坦尼克号上还处处歌舞升平,乘客们还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悄然降临。
突然间,一声巨响传来,船员惊恐地发现了航海者们最害怕的事情,船体撞上冰山了。
大量的海水涌入,乘客们惊慌逃窜,尽管船员也十分担心接下来的命运,但还是冷静地将乘客们转移到甲板上,等待维修人员的结论。
然而“疮面”太大,绝非船上物资所能补救。
在看了撞击处的具体情况时,船长绝望地说,泰坦尼克号要沉没了。随后便立刻组织大家逃生。
一时间,警报声,呼救声,海浪声混在杂一起,在寂静的深夜里回荡。
由于救生艇数量有限,海水温度较低且救援队赶来的速度太慢。最终在两个小时以后,豪华巨轮最终被海水吞没,连带着一千五百多名乘客为之“殉葬”。这件事被称作是历史上最惨烈的海难之一。
沉船事件在20世纪初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当时人们一方面为这场海难默哀,一方面庆幸有人死里逃生。但都还没来得及去细想为何逃离生天的大多是白人、有钱人和妇女儿童。
所以在最初一段时间里,没有人纠结细野正文说自己坐救援船逃生的话是否为真。媒体广泛传播了他的故事,还纷纷在文章中表示作为海难中唯一逃生的日本人,他真的十分幸运。家人也为之开心。
细野正文的前半生都过得籍籍无名,他以为自己的人生或许会因为那个最糟糕的夜晚彻底改变。没想到事情很快发生了反转。
就在他还忙于回答各大媒体对沉船当日的各种提问时,西方的一名作家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真相》的文章。
在这篇文中,细野正文也“有幸”被提及,不过他却被作者描绘成了一个为了争夺逃生机会不择手段的小人。说他将自己假扮成女人才能优先坐上救生艇。
还列举出了两位和他坐在同一艘救援艇上的“证人”增强这段描述的可信性。
此外,为了与他形成对比,作者还特意在文中提到了世界首富的行为,夸赞他在生命的危急关头还大度地让出自己的救援机会,让妇女和儿童先走。
因此,细野正文成了世界人民唾骂的对象。先前还围着他转的各家媒体也纷纷对其口伐笔诛。日本人以他为耻,说他有损日本谦让的国风,似乎见到他的人都要咒骂他两句,希望他死在海难当天。
在日本人民的愤怒下,最让细野正文感到窒息的是父亲的怨恨。他不止一次对儿子说,生下你这么个东西,我真是懊悔。
细野正文欲做辩解,可他的解释在讨伐的浪潮中被淹没了。直到他去世后真相才被公之于众。
那么实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他被分到等死的“阶级”
在当年,泰坦尼克号几乎是航海史上的史诗,它高贵,豪华。不仅声称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游轮,还配备了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引得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想上船一探究竟。
但毕竟空间有限,于是想要登船的人不仅要有支付昂贵船费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这还不够,手握船票的西方国家此时还坚信着白人高贵论。于是他们按照财富、地位种族等因素将乘客们分为不同阶层。
只有出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有机会参与这场盛大的出游。
当时的细野正文还在日本的交通部门上班,因为工作缘故,恰巧来到了欧洲大陆,赶上了泰坦尼克号启航的盛事,并有幸通过了登船资格的筛查,成为了幸运登上豪华巨轮的日本人。
4月份,泰坦尼克号从欧洲港口出发。社会名流们在宴会厅觥筹交错,起舞作乐,还有人在甲板上眺望海景。细野正文则坐在二等舱内整理文件。
15日凌晨,大多数乘客都在熟睡中,结果突然被一声巨响惊醒。他们纷纷从屋内探出头,问发生了生么事。结果却被船员告知可能是撞上了暗礁,请大家不必惊慌。
虽然有些担心,但大多数乘客还是选择相信船员,转头回到屋内休息。然而几分钟后他们却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屋内的地板开始倾斜,窗外海平面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有人惊呼,“船在往下沉!”
一时间大家睡意全无,走廊上挤满了人,警报声也随之响起,夜幕被救援弹照得通亮。人们惶恐地四处逃散,有人哭嚎,还有人在默念祈求主保佑。场面混乱地像是末日来临。
细野正文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位于底部的三等舱最先进水,他所处的二等舱也岌岌可危。于是随便抓了几张文件就随人潮往高处跑去。不过在惶恐的人群和海水的翻涌中,文件掉到了哪里也无从可知。
所以当几艘救援艇赶来时,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争先恐后地往一个方向挤去。
然而对于船上两千三百多名游客来说,几艘救援小艇的压力还是很大。于是船长在危机之中做了决定,让妇女儿童和一等舱的“贵客”先走,二等舱、三等舱的游客往后排。
这个方案看似最有条不紊,也是最有可能帮助这两千多人逃出生天的办法。短时间内游客们安静了一些。抱着孩子的女性有限坐到了救援艇上,也就是在这种危难关头,一等舱的首富大方地让出了逃生名额,等待下一艘救援船赶来。
可船沉的速度远超众人的想象,而救援艇赶来的速度却十分缓慢。人群再次哄乱,细野正文也意识到,这种按照阶级逃生的安排实际上已经为三等舱和二等舱的大多数人都做了等死的决定。
有人在惶恐中跳海,希望能游到岸边。但这时还在早春,加上凌晨的温度更低,他们很快就体力耗尽,不得不往船只的方向游来。
迟到的真相
在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太渺小了,细野正文认定,今天他的人生就走到了尽头。他闭上眼,尽力让自己接受死亡的迫近。
但越是这样周围人群的恐慌就越是具有感染力,此刻他的脑海里总是不断地想起妻儿,想要见他们一面的想法格外强烈,因此他求生的欲望也随之加强。
于是他看着救生艇,不断地希望自己也能坐在上面。
上天仿佛是听到了他的想法一样。他突然听到有人大喊,再来两个人,这里还有位置。
这声呼唤像是救命稻草一样让人们本能的想要抓住。但他还有些犹豫,自己有没有资格登船呢?如果贸然上去,会不会抢占了别人的求生名额呢?
于是虽然挤到了最前方,却没有立刻登船。这时他看见前面有一个男人直接上去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妇女和孩童们都转移完了,于是细野正文也不再纠结,紧跟其后跳上了救援艇。随后就幸运地离开了海难现场。
面对指责,细野正文一想到身后还有一千多个绝望等死的难友,心中就十分沉重。媒体和大众指责自己是个自私的小人或许也不算错,但说他伪装成女人“偷渡”完全是一种污蔑。
指认他的人他并不记得,当天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他坐的几号船,船上都是些什么人他完全记不清楚。所以这两位跳出来指认他的人或许是弄错了。
他努力地回想当晚的情形,最终在日记中写下:那天我穿着睡袍,可能是夜色太深,我身材又比西方人矮小,才会被当成了女人。
此外,他还深情地写道,“我把民族的荣誉放在我的性命之前,我接受死亡,可又期待着希望降临。”
不过这份自证直到他离世都没有公布出去,细野正文抱着对海难死者深深的愧疚死去了。
这个秘密本应该随他一起埋在地下,却在1997年电影版的泰坦尼克号即将上映的前一刻被他的孙子公之于众了。
原来在细野正文死后,细野家族的子子孙孙还会受到波及。直到孙子细野晴臣看到爷爷这份自述时,他才意识到这当中更可能存在误解。
于是他希望能找到当时的救援人员去求证。这本日记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部分人不愿相信自己先入为主的判断,还固执地对细野正文进行批判。然而不就之后,美国泰坦尼克号就找到了当时的救援日志。
文献上清晰地记载着,细野正文当时坐的是10号救援船,而至正他的两名“证人”坐的是13号船,他们根本没有相遇,因此所谓细野正文“狡诈偷渡”的说辞实际上是一种诬蔑。
尽管他的案子沉冤昭雪,但细野正文却依旧背负了一生的骂名。
所谓“阶级”
上文我们说到,泰坦尼克公司将船客分为三六九等。尽管他们主张人生而自由,人人平等,可在面临海难时,“下层”人却没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细野晴臣
这种不良风气在电影版的泰坦尼克号中依旧有端倪。在原版电影中有一个镜头给到了获救的中国人,然而这个画面在不久之后就被删减掉了。
实际上在泰坦尼克船难当中获救的中国人不止一人,可他们和细野正文一样遭到了西方不公的指责。
泰坦尼克号上有八名中国游客,但当时美国排华情绪十分浓烈,于是这八位同胞就被分配到了最底层的三等舱。甲板上的风景与他们无关,舞会的灯红酒绿也显得格外遥远。
按照当时的逃生体系,他们完全没有生路可走。于是绝望地几人便找来了一艘废弃的小船,费力将它推进水中之后开始自救。幸运的是在海上苦苦坚持多个小时之后他们碰上了救援队。
最终八名中国人成功活下来6位,成了海难中存活率最高的民族。这显然不是美国想看到的。
所以,当其他被救下来的的游客都被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时,他们则被扣押在了救援船上遭人审问。措辞无非是三等舱的“贱民”是怎么登上救援船的?有没有用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
讽刺的是媒体还在大肆宣扬西方人的“骑士精神”,他们则因活了下来,被污蔑是藏在船底才得以逃生的偷渡者。
美国最终“大度”地放过他们,其中几位在遣返后不久就下落不明,只有一位有一位名叫方荣山的幸存者成为了一名商人,也就是从他口中,我们才得知这段往事。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几个人的遭遇其实和近代的中国十分相像,因为“地位”不够,就成了被抛弃被打压的对象。
尽管很多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但他们肯站出来讲述这段令人心痛故事的勇气让人敬佩。也正是因此,后人才能真正地了解历史,避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