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作者:建筑工程师联盟BCEA

第一章 总 论

1.1 概述

1、项目名称:

2、建设单位:

3、项目建设地点:

4、项目建设性质:

5、建设规模及内容: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7、项目建设期限

1.2 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主要人类主要的聚居点,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城市需要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物质资料不断丰富,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愈来愈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灾害的种类以及造成的破坏性后果都有了更为复杂的特点。如何在灾难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如何紧急疏散人群,如何进行安置这些问题受到了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现代城市中建筑密度大,可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而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等因空间大,也因此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首选,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场地及灾后救援的场所,具有“直接启用”的特点。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的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21世纪的今天,除自然灾害外,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战争等人为灾害也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大陆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而大陆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正是基于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和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城市基础环境,顺应大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应运而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它符合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能够增强城市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彰显政府高效处置灾害事件的能力,是一项利民、便民、服务于民的一件事情。

1.3 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南》;

2、《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4、《地震应急避难厂房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21734-2008)

5、《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6、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材料。

1.4 编制原则

1、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2、在上级部分有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使工程建设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社会效益;

3、项目所选材料及设备力求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经济环保,以节省工程投资和减小日常维护费用;

4、因地制宜,节减建设成本,降低运行费用,针对项目区的特点和地形条件,优化建设工艺和规模。

1.5 编制范围

1.6 主要结论

XXXXXXXXXX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是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政策要求的体现,也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符合国家相关方针和政策及城市总体规划。

该工程技术合理,建设方案切实可行,建设条件具备,建议尽快实施。项目建设规模适当,建设条件和依托条件较好,建设方案合理,社会效益较好,总体方案切实可行。

第二章 项目需求与建设规模分析

2.1 项目需求分析

2.1.1 应急避难场所现状

大陆的应急避难场所起步比较晚,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才有了对防灾避难的初步认识,但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直到最近几年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直到2003年,才建成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位于北京的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安全方面的需要,首先在北京城中心建立了29所应急避难场所。

天津市推出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地方标准,市政府还将全市28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列入市民手册,上海市在大连路绿地公园建造了首个地震应急避难所,区县和街道的避难所建设纳入了规划。重庆市针对主城区高楼林立、空间狭小的特点将在车站、机场、码头等公众场所建立隔离安全带和应急避难所,按照社区划分不同的疏散群体,将大型体育场、学校操场、城市绿地、城市公园作为临时避难所。西安市在长延堡、明德门社区两处建立了5处紧急避难所,设立了应急避难标志牌和应急避难通道,并编制了应急疏散应急预案和疏散路线平面图。青岛市李沧文化公园和八大峡广场在有效利用现有城市公园和广场资源的基础上增强公园和广场的实用功能,完成了两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太原市在迎泽公园建成全市首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示范点,可容纳3万人应急避难。杭州市首个应急避难所在拱墅区杭州汽车城正式落户,避难所规划建设9.47万平方米,可容纳1.1万人。济南市建设了泉城广场。泉州市建设了刺桐公园、芳草园、东湖公园等多个应急避难场所。

2.1.2 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政策需求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要求“在省会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避震公园等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避险救生设施”。中国地震局已经按照《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要求编制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统一全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系列国家标准制定等。从应急避难指挥机构、民众疏散路线、进入避难场所的位置、通知发放、疏散引导、安置的工作程序和有关保障等方面开展应急避难(疏散)行动预案的编制工作,确保安全、有序地组织市民避难能够在灾后第一时间进入预定位置。

2016年根国务院《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对再次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要求:明确基本功能和增强功能,推动各地区开展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并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规范。结合区域和城乡规划,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重点城市群,根据人口分布、城市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建设若干能够覆盖一定范围,具备应急避险、应急指挥和救援功能的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结合人口和灾害隐患点分布,在每个省份分别选择若干典型自然灾害多发县(市、区),新建或改扩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管理与评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避险救援、宣传教育和引导服务。

2.1.3 项目建设需求

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它符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府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能够加强大城市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彰显政府处理灾害事件能力,是一项利民、便民、服务于民,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程。加强和促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是地震部门为政府增强应急意识,为加强人民群众的自救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举措。

同时本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不仅包括利用现有公园和广场资源,还包括避难场所的新建,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资源多大化利用”的原则,考虑到周边居民的日常使用要求和景观效果,新建的学府广场二期广场在满足应急避难功能的前提下增设适当考虑景观设置,拓展周边居民日常活动空间,提高城市景观风貌。项目的统一实施,一举多得,也可以减少工程投资,达到景观和应急功能有效统一的目的。

该项目的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2 建设规模分析

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等的相关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广场等建设相结合。

2.2.1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等级和要求

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各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要求详见下表。

各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要求

级别 项目 场地占地面积(㎡) 人均避难面积(㎡)
Ⅰ级避难场所 50000以上 5-7
Ⅱ级避难场所 10000-50000 3-5
Ⅲ级避难场所 2000-10000 1.5-2

2.2.2 建设内容确定

2.2.3 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及人口分析

2.2.4 应急避难场所规模分析

2.2.5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分析

2.3 建设规模的确定

第三章 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3.1 项目选址

3.1.1 选址原则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应负荷一下要求:

1、应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和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恶劣区域。

2、场地地形较平坦,周边道路畅通、交通便利。

3、远离城市重要经济目标

4、应急避难场所离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距离应不小于500米。

5、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

3.1.2 选址位置

3.1.3 选址结果

3.2 建设条件

第四章 工程方案

4.1 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4.1.1 设计指导思想

1)设计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按照国家、自治区及地方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标准和政策要求,完善区域避难场所建设。

2)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满足各功能应急设施和场地的使用要求,处理好各应急分区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应急疏散功能,提升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3)在场地环境设计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设计,除了对场地环境进行整体设计外,还注重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废水、废气、噪音的处理。在减小外界因素对建筑的影响的同时也注重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力求做到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共生。

4)建构筑物分割新颖、和谐,凸显浓郁的现代都市建筑特征.

5)注重消防安全设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防火设计规范。

4.1.2 建筑设计原则

1)本项目必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设方案设计应充分利用土地,并科学合理规划,这是本项目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2)本项目应符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注重功能设计和应急场所建筑形象的塑造,并与现状公园、工程、周边建筑环境和城市整体景观协调统一,。

3)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及材料供应条件等因素,尽量采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4)充分利用现有场地,避免对现有公园和广场硬化绿化的破坏,做到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能最大程度保护现有公共资源。

4.2 设计范围

4.3 应急避难场所总平面布局方案

4.3.1设计依据

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2、《地震应急避难厂房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21734-2008)

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4.3.2平面布局要求

4.3.3平面布局方案

4.4 应急避难场地新建工程方案

4.4.1设计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令第100号;

2、《城乡景观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09;

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规范》CJJ-45-2006;

7、《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8、《城市绿化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9、《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3、国家和地方有关规程、规范、政策及条例等;

14、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及数据;

4.4.2指导思想

4.4.3规划定位与构思

4.4.4地形设计

4.4.5硬化铺装设计

4.4.6绿化建设方案

4.4.7 灌溉工程方案

4.4.8 景观照明工程

4.4.9 景观附属设施与园林小品

4.4.10 用地平衡

4.4.11 养护管理

4.5 应急避难场所建筑工程方案

4.5.1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15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3、其它有关建筑、结构等方面规范

4.5.2建筑设计方案

4.5.3 结构方案

4.6应急指示标志

第五章 配套公用工程方案

5.1 给水工程

5.1.1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5)《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50974-2014);

6)业主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及要求。

5.1.2用水量计算

5.1.3水源

5.1.4给水系统

5.1.5管材及管径选型

5.1.6敷设方式及埋深

5.1.7主要工程量

5.2 排水工程

5.2.1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5.2.2排水量计算

5.2.3排水系统设计

5.2.4污水排水系统

5.2.5雨水排水系统

5.2.6主要工程量

5.3 采暖及通风系统

5.3.1 编制依据

(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2)《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5)《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技术措施》;

(6)《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7)其他有关规划规范及规程

5.3.2 计算参数

5.3.3 热源及热媒

5.3.4 热负荷计算

5.3.5 采暖系统形式

5.3.6 室外供热管网

5.3.7 通风及防排烟系统

5.4 电力工程

5.4.1 编制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T16-2008

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6)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及技术规定

7) 本项目相关专业提供的资料。

5.4.2 设计范围及设计内容

5.4.3 负荷等级及负荷计算

5.4.4 供电电源

5.4.5 配电系统及漏电保护

5.4.6 照明设计

5.4.7 防雷、接地及电气安全

5.4.8 室外线路

5.4.9 电力工程主要工程量

5.5 智能化系统(弱电)

5.5.1 编制依据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3)《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07;

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2013

6)其它专业提供的工程设计资料;

6)建设单位提供的外部条件及要求。

5.5.2 系统设置

5.5.3 弱电总布局方式

5.5.4 综合布线系统

5.5.5 有线电视系统

5.5.6 广播系统

5.5.7 监控系统

5.5.8 消防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5.9 室外线路

5.5.10 主要工程量

第六章 消防工程

6.1 编制原则

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消防规范进行,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6.2 编制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6.3消防措施

第七章 节 能

7.1 编制原则

7.2 编制依据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2)《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5)《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 15316-2009

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7)《建筑用省电装置应用技术规程》CECS 163:2004

7.3 建筑节能

7.4 节水措施与水环境系统的建设目标

7.5 暖通节能

7.6 电气节能

7.7 机电设备节能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8.1设计依据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8.2环境现状

8.3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8.4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防护

9.1 劳动安全

9.1.1 概述

9.1.2 影响安全生产的环境因素

9.1.3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对策

9.1.4 安全设施设置

9.1.5 运行使用中主要安全措施

9.2 卫生防护措施

9.2.1 安全卫生设施

9.2.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第十章 项目招标

10.1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2)《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3号)

3)《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投标办法》(国家八部委2003年第2号令)

4)《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办法》(国家七部2003年第30号令)

5)《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投标办法》(国家七部委2005年第27号令)

6)《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以及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 (国家发改委2001年第9号令)

7)国家计委关于制定发布依法必须招标项目招标公告的媒介的通知(计政2000年868号)

10.2 招标方案

本项目在国家规定的招标项目范围之内,应按国家要求,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内容进行全部公开进行招标。

1、招标范围

本工程招标主要包括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及设备材料采购。

2、招标组织形式

招标工作由业主单位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招标代理机构办理招标事宜。

3、招标方式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3号)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属于强制招标范围内的项目,所以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招标。并通过国家及地方传媒发布招标公告。

第十一章 项目管理与进度安排

11.1 项目建设管理

11.2 养护管理

11.3 项目实施进度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1 工程概况

12.2 估算编制依据

12.3 估算编制办法

12.4 建设项目总投资

12.5 工程投资比例分析

12.6 资金筹措

12.7 资金使用计划

第十三章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对项目的适应性及可接受程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13.1 社会影响分析

13.2 项目与社会的互适性分析

13.3 社会风险分析

13.4 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

14.1 结论

14.2 建议

头条关注并私信“资料” 获取AutoCAD 3DMAX MAYA等学习资料

更多相关政策消息,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资金申请报告模板,请关注公众号:建筑工程师联盟BCEA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