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95年张爱玲在美凄凉离世,死后一周后才被发现,卫生间丢满纸巾

作者:博书

1995年9月8日,恰逢中秋节,阖家欢聚的时刻。美国洛杉矶西木区的一座公寓里,著名民国女作家张爱玲,被发现死在了她租来的房间内。法医的推断,她应该是在六七天之前死于心脑血管病。

张爱玲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以致一周之后才被房东发现。房东女儿打电话给张爱玲的生前好友林式同。得知噩耗,错愕的林式同赶到现场,在张爱玲的遗体确认书上签了字。

在张爱玲的所有朋友中,只有林式同见过她逝后身容。

张爱玲躺在房里唯一的行军床上,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着。她的遗容安详,只是出奇地瘦。

桌子上有一沓稿纸和一支笔,还有她为自己立下的遗嘱:“所有私人物品留给香港的宋淇夫妇;不举行任何葬礼,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到任何空旷荒野。”

房间里的摆设,昭示着张爱玲晚年生活的“狼狈可怜”。她没有家具,就连电视机也放在地上。厨房全是垃圾和没有清洗的碗筷刀叉,卫生间很乱,没有毛巾,到处都是随手扔掉的纸巾。

风华绝代的一代民国才女,就此消逝。像她笔下的那些女子一样,飘散如烟。

1995年张爱玲在美凄凉离世,死后一周后才被发现,卫生间丢满纸巾

1955年11月,张爱玲离开香港远赴美国。到了美国后,她又以“难民”身份获得永久居住权。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就发表作品,二十多岁就成为红极一时的天才作家,张爱玲对此次赴美踌躇满志。

初到美国,张爱玲非常自信,认为自己会是比旅美最成功的林语堂“还要出风头”。凭借在国内成功的经验,她幻想着到美国,能和林语堂一样通过写作闯出一番天地,过上美好的生活。

但是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给了她“一计耳光”,张爱玲最引以为豪的写作在美国完全行不通。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下,美国人完全不吃她那一套。

走投无路的张爱玲,不得不求助好友炎樱。在炎樱的帮助下,张爱玲住进了纽约的一个慈善机构办的女子宿舍。这个女子宿舍,形同难民收容所。贵族出身的张爱玲家混迹其间,心中苦涩滋味自不言说!

张爱玲以旧上海为背景所写的作品,没法吸引外国读者,投出去的书稿均惨遭退稿。除了写作外,她再没有其他维生的技能,生存都成了大难题。

1956年2月,张爱玲被迫搬离女子宿舍,她向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了一份申请书:“目前的经济压力逼使我向文艺营中免费栖身。”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很难相信一向孤傲的她竟然会如此谦卑。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落魄的异乡生活压得她几乎绝望,喘不过气来。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张爱玲的孤傲还抵不过一片面包。

1995年张爱玲在美凄凉离世,死后一周后才被发现,卫生间丢满纸巾

同年3月,张爱玲得到文艺营的应允,她迫不及待地前往文艺营所在地纽英伦州。张爱玲本打算好好搞创作,完成长篇小说《粉泪》的写作。可是在这里,她遇见了后来的丈夫赖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1944年,24岁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就和他结婚。这段婚姻竟然只维持了两年时间,反而让张爱玲的一生饱受争议。本以为超脱红尘的张爱玲,无论如何不会再相信爱情。

可是,36岁的她竟然是个“恋爱脑”,在见到年长她30岁的赖雅时,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据说,张爱玲之所以着急结婚,是想找个男人作为依靠。可惜的是,她的第二段婚姻同样遇人不淑、所托非人。

赖雅是个德裔,出生在费城,从小就才华过人。在20岁之前,他在文学创作上就被视为天赋异禀。而他本人的确才华横溢,于是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活。在遇见张爱玲之前,他也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

在赖雅的世界观里,他只谈爱情,不谈婚姻。他喜欢一个人逍遥自在的生活,赚多少稿费,就花多少钱。稿费花完了,他才会写新作品。然而鬼使神差地,在他65岁这年,却被这个来自东方的女人迷住了。

在相识五个多月后的8月14日,张爱玲和赖雅结婚了。此时的张爱玲已经怀孕,但赖雅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抚养婴儿。张爱玲渴求有个家,不用再孤苦伶仃地四处漂泊,为此她不惜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

为了结婚,张爱玲失去了唯一做母亲的机会。可是她不会料到:今后的生活将会因为赖雅的拖累,陷入一地鸡毛。

1995年张爱玲在美凄凉离世,死后一周后才被发现,卫生间丢满纸巾

赖雅选择和张爱玲结婚,撇开爱情不谈,他只想找一个人照顾自己。他的身体早就出了问题,不仅摔断过腿,而且三年前还得了中风。赖雅看似幽默风趣、自在潇洒,实际上备受经济拮据和身体恶化的折磨。

婚后两个月,张爱玲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一天早晨,张爱玲惊醒,竟发现丈夫躺在地上无法动弹。她大惊失色,手忙脚乱,用尽力气把他扶到床上,然后跑出家门请医生。当听到“中风”两个字时,她愣住了。

12月19日,赖雅再次中风,差点一命呜呼。张爱玲惊慌失措将他送进医院,救了他一命。看着赖雅苍白的脸色,她忽然发现这个男人是如此脆弱,他已经衰老,无依无靠,需要自己的照顾。

张爱玲在婚前所期待的“现世安稳”,到现在都成了事与愿违。从1956年8月二人结婚到1967年赖雅去世,这11年间赖雅反复生病,完全丧失了经济能力,这个“家”成了张爱玲沉重的负担。

现实所迫之下,张爱玲拼命地写作,她需要稿费来养活自己和赖雅,还需要负担赖雅的医药费。她把旧作《秧歌》改编成剧本,获得了一千多美元的报酬。而她苦心孤诣写出来的《粉泪》和《北地胭脂》都没能出版。

接二连三的退稿,加上丈夫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对张爱玲都是难以忍受的打击、折磨。她终于病倒了,卧床不起,陷入深深的失落。

1995年张爱玲在美凄凉离世,死后一周后才被发现,卫生间丢满纸巾

作品在美国没有市场,为了生计,张爱玲在好友宋淇的邀请下,给香港的电影公司写剧本,赚取微薄的收入。《情场如战场》《六月新娘》《小儿女》《桃花运》等媚俗的剧本,都是她在这一时期写的。

在电影公司的邀约下,张爱玲决定写一部关于张学良的剧本《少帅传奇》。1960年10月,她还去台湾搜集资料,可惜收获不大,最终只完成文字稿。为了获得更多赚钱的机会,她不得不再次回到香港。

张爱玲在香港呆了5个月,除了伤心失望和心力交瘁,她一无所得。她租了一间小公寓来写《红楼梦》的电影剧本,因为只有完稿才能拿到报酬,结果稿子一直在修改中,她也没能拿到钱。

在港期间,她的生活十分拮据,就连买一双拖鞋都要等到节日打折。丈夫赖雅得知她在香港不尽如人意,频频写信催她回去,张爱玲满心失望飞回美国。这次来港,对她而言无异于一次滑铁卢,一次伤心之旅。

回到美国后,张爱玲的生活同样不顺。丈夫赖雅已经风烛残年,有一次他在图书馆摔了一跤,从此就卧床不起。在赖雅瘫痪的两年时间,张爱玲在迈阿密大学担任驻校作家,她一边忙于工作,一边还要照顾赖雅。

1967年4月,张爱玲与赖雅离开迈阿密大学。半年后,76岁的赖雅终于耗光了生命的元气,走向死亡。没有葬礼,也没有告别仪式,他就这么从张爱玲的生命中消失了,而她只是觉得解脱。

不难理解,张爱玲后来的作品中没有一句提及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或许在她心里,她情愿他们从未出现过。

1995年张爱玲在美凄凉离世,死后一周后才被发现,卫生间丢满纸巾

赖雅去世后,对47岁的张爱玲而言,情感生活的最后一炉香已燃尽,仓皇寂寞的余生,最靠得住的也许就是钱了。“钱钱钱……”谁能想到一代民国才女张爱玲,也会变得如此庸俗。

没有了赖雅的拖累,张爱玲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她先是应邀前往纽约一女子学院任驻校作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后来又得到陈世骧的赏识,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研究《红楼梦》。

这两件事,她都很喜欢。然而因为疏于人事关系,张爱玲与同事们格格不入。她自己说:“我又不太会做人,接触虽少已经是非很多,不但不给介绍什么教授,即使有人问及也代回掉,说我忙。”

她这种孤僻而低情商的性格,引来很多同事的反感。因为与同事之间的矛盾,最终张爱玲在两年期满后就被解聘。原本性格孤傲。不善与人打交道的张爱玲,自此开始了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生活。

1972年,张爱玲搬到了洛杉矶,一直到1995年去世,她独自一个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了23年的时间。

到洛杉矶的头三年里,张爱玲都没有固定收入,依然把希望寄托在写作之上。1974年6月,她在给朋友夏志清的信中说:“投稿都是为了实际的打算。”幸而有旧作发表,才有稿酬,用来负担房租和生活费用。

香港大学找到张爱玲,委托她写一篇关于丁玲小说的研究。夏志清为她抱不平:“以爱玲这样的大天才去花时间研究丁玲,实在是说不通的。”张爱玲回信告诉他,写这样的文章不过是“为了钱”。

年少成名的张爱玲有着自负的资本,可是晚年的她却屈服了人生,也屈服了这个世界。迫于生活的压力,她的清高孤傲早已荡然无存。

1995年张爱玲在美凄凉离世,死后一周后才被发现,卫生间丢满纸巾

除了现实生活的落魄与拮据,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短短3年半的时间,张爱玲在洛杉矶搬家多达180余次。不是在搬家,就是在去搬家的路上。而她频繁搬家的原因也不可思议,竟然是为了“躲避跳蚤”。

好友宋淇描述张爱玲的晚年生活:

“她自去年起搬家,即染上了跳蚤。为了省钱,买了一只二手货冰箱,跳蚤即从箱底繁殖,弄得她走投无路,连头发也剃了,每日要洗头,后来只得穿塑胶衣服,再脱扔掉,狼狈不堪,茶饭无心……”

搅得她不得安宁的,据说是一种北美跳蚤。张爱玲随身携带简易的行李,只要在新住处发现跳蚤就马上离开。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每月要花两百美元买杀虫剂”,“橱柜一格一罐”。

风华绝代的民国才女张爱玲,晚年的生活的重心不是写作和研究,更不是游历,而是艰苦卓绝地与跳蚤战斗,那份心酸无人能知。

早在17岁时,张爱玲就说:“生命是一袭美丽的华袍,爬满了虱子。”青春年华的少女说出这样的话,透露出她对人生的悲观失望。没想到一语成谶,她的一生都在试图摆脱“美丽华袍”上的“虱子”。

好友林式同说,张爱玲的确患过一种因跳蚤噬咬导致的皮肤病,但后来就转变成了她的心理幻象;另一好友水晶甚至认为,张爱玲得了精神病,怀疑她这一“恐蚤病”来自内心深处。

除了躲避虫子,张爱玲晚年还一直在躲避“人”。她消极避世,郁郁寡欢,孤身一人过着闭门谢客的冷清 日子。仿佛她已经是上世纪的老物件,被随意丢在时代的角落,任由它落满尘埃。

1995年张爱玲在美凄凉离世,死后一周后才被发现,卫生间丢满纸巾

独自隐居的二十余年,张爱玲晚年一直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1995年9月的中秋节,张爱玲被发现死在家中。张爱玲去世,终年75岁。传奇一般的女子竟然如此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9月19日清晨,林式同将张爱玲的遗体在惠捷尔墓园火化;张爱玲没有子女,火化时也没有亲人到场。遵照遗愿,她的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死后,她的作品因为她的逝世,竟然变得热闹起来。“张爱玲热”从80年代兴起之后,很快席卷华语圈。她死了,但是活在读者的心中。

她在《金锁记》中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热闹与寂寞,浮华与苍凉,大喜与大悲,在张爱玲75年的人生岁月中,如同一个轮回。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推荐+点赞+评论三连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