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耳朵里面有个“蜗牛壳”有什么用呢?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在内耳中,有蜗牛壳状结构,即人工耳蜗。那么,作为人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工耳蜗的结构是什么,它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人工耳蜗作为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前庭一起消失,形成内耳骨丢失,是传导和感受声波的结构。耳蜗的名字来自它与蜗牛壳的相似性,蜗牛壳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蜗牛壳"。人工耳蜗是外周听觉系统的一部分。它的核心部分是皮质装置,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等组成,是一种听觉转导器官,负责将中耳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传递大脑的中枢听觉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

人工耳蜗的结构:

1.人耳蜗由一根骨状蠕虫管组成,缠绕在锥形蠕虫轴上2.5至2.75周。假设骨蜗牛管伸直,则更容易理解骨虫管内前庭阶段、中阶(膜蜗牛管)和鼓阶段之间的关系。膜蠕虫管是充满内淋巴液的盲管,而前庭和鼓步则充满外骨骼淋巴液,这些淋巴液穿过蠕虫顶部的虫洞。

2.声波受体Corti位于底膜上。Corti装置外毛细胞的纤毛尖端嵌入在覆盖膜中,而内毛细胞的纤毛可能与帽膜没有直接接触。

3.基板膜的内端附着在骨螺旋板的鼓唇上,而盖膜的内端附着在骨螺旋板的前庭唇上,因此两种振动的运动轴是不同的。

4.人体基质膜的长度约为31.5mm,但其宽度从人工耳蜗基部逐渐加宽到耳蜗顶部。近胫骨的基质膜宽度约为0.04mm,虫洞处的宽度约为0.5mm。

5.毛细胞的长度从人工耳蜗的底部一周逐渐延伸到耳蜗的顶部,使Corti装置的质量可以随着毛细胞的长度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