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分為外耳、中耳和内耳,在内耳中,有蝸牛殼狀結構,即人工耳蝸。那麼,作為人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工耳蝸的結構是什麼,它扮演着什麼角色呢?
人工耳蝸作為内耳的解剖結構,與前庭一起消失,形成内耳骨丢失,是傳導和感受聲波的結構。耳蝸的名字來自它與蝸牛殼的相似性,蝸牛殼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蝸牛殼"。人工耳蝸是外周聽覺系統的一部分。它的核心部分是皮質裝置,由毛細胞和支援細胞等組成,是一種聽覺轉導器官,負責将中耳的聲音信号轉化為相應的神經電信号,傳遞大腦的中樞聽覺系統進行進一步處理,最終實作聽覺。
人工耳蝸的結構:
1.人耳蝸由一根骨狀蠕蟲管組成,纏繞在錐形蠕蟲軸上2.5至2.75周。假設骨蝸牛管伸直,則更容易了解骨蟲管内前庭階段、中階(膜蝸牛管)和鼓階段之間的關系。膜蠕蟲管是充滿内淋巴液的盲管,而前庭和鼓步則充滿外骨骼淋巴液,這些淋巴液穿過蠕蟲頂部的蟲洞。
2.聲波受體Corti位于底膜上。Corti裝置外毛細胞的纖毛尖端嵌入在覆寫膜中,而内毛細胞的纖毛可能與帽膜沒有直接接觸。
3.基闆膜的内端附着在骨螺旋闆的鼓唇上,而蓋膜的内端附着在骨螺旋闆的前庭唇上,是以兩種振動的運動軸是不同的。
4.人體基質膜的長度約為31.5mm,但其寬度從人工耳蝸基部逐漸加寬到耳蝸頂部。近胫骨的基質膜寬度約為0.04mm,蟲洞處的寬度約為0.5mm。
5.毛細胞的長度從人工耳蝸的底部一周逐漸延伸到耳蝸的頂部,使Corti裝置的品質可以随着毛細胞的長度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