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冰泉 何长生: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与《道藏》的编修

作者:古籍

王冰泉 何长生: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与《道藏》的编修

由于元朝统治者尊崇道教,而道教又是汉人的宗教,因此在元明交替时进行的战争中,双方兵戈都对龙虎山的道教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想利用道教为其政治服务,早在他尚称吴王与群雄争夺天下时,就开始拉拢龙虎山的张天师。

公元1360年,朱元璋攻下信州后,曾张贴榜文寻访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同时下令对龙虎山的道教宫观加以保护。当时张正常知道朱元璋青年时当过和尚,又见天下大势未明,心存疑虑而隐匿不出。后来局势逐渐明朗,张正常先写一封信寄给朱元璋,试探他的态度,后于公元1366年到南京正式拜见吴王。朱元璋对他十分尊敬,待以上宾之礼。两年后朱元璋登帝位,称太祖皇帝,张正常又赶到南京朝贺。

明太祖正式授封张正常为“正一教主嗣汉天师”,领道教事,给银印,视同正二品,设“赞教”、“掌书”两职官佐助天师理事,又赐白金五十镒(一镒为二十四两),用以修葺天师府。

王冰泉 何长生: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与《道藏》的编修

这年八月间,明太祖临朝时自己突然提出问题:“至尊为天,岂有师也?以此为号,亵渎甚矣!”又革去张正常的“天师”称号,改称为“正一真人”。整个明代,历代天师在朝廷所受封号都是“正一真人”或“正一大真人”,而在民间则仍然被称为天师。

从天师称号的变更和设官职监督天师,可以看出明太祖既要拉拢和利用道教,又想设法控制它以防不测,这比元朝统治者的手段更为高明。此后他又设立一整套的道司机构,采取编制宫观册籍、考试道徒经典、限制度谍发放,以及经常纠察道观、检查戒律等措施,对道教严密控制。这虽然使道教某些方面受到约束,但客观上也使道教徒的素质得以提高,教风得以纯洁。而就张天师这方面来看,改称真人后官爵却得以提高(元代仅是三品)。

“领道教事”是在礼部统辖下,协同道录司处理全国道教事务,具体分管了江南诸多宫观的正一教。天师的身份更像个朝廷命官,手中更有了实权,所穿的服饰是礼部颁定的式样,外出办公可以享用沿途官府供应的驿路车马船只和粮米,视察和检查各地的大小宫观。

上清镇天师常住的府第也兼而成为处理各种道政的“道司衙门”,在道教界具有更显赫的地位。因此龙虎山的道教在元亡后不但没有衰落,而且在明代得到更为实际的发展。

王冰泉 何长生: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与《道藏》的编修

张正常死后,长子张宇初继位成为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博学多才,不但精熟道教经书,而且贯通儒家典籍,工诗善文,也能绘画。明初大文人、官居翰林学士的宋濂称誉他为“列仙之儒”。

张宇初曾在明初的京师(今南京市)掌管全国道教事,后受朝臣的中伤被贬归乡,在龙虎山东南十里处的黄箬峰下,构筑“岘泉精舍”,潜心于修道和著作。张宇初的文章学术成就斐然可观,著有《岘泉集》十二卷,其中的《玄问》《太极释》《先天图论》《河图原辩》诸篇,都是儒道两家共同探究的顶尖课题,义理深奥,非一般文人所能解。

张宇初的论述,却让儒道两家都为之叹服,《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其言既合于理,宁可以异端之故,并斥其文乎?”对他的学问成就给予了肯定。张宇初还编辑有《龙虎山志》十卷、《汉天师世家》一卷,为龙虎山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王冰泉 何长生: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与《道藏》的编修

在张宇初的表率下,明初龙虎山道士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不少人的真才实学被世人赞赏,在社会上小有名气。如吴伯理,任上清宫提点,“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箓隶,亦能作(画)枯木竹石”;道士欧阳楚翁,“善画山水、枯木竹石、水墨梅花、四时之景,尤工画龙”,名字收入《图绘宝鉴》条目,是知名画家;道士张仲毓,“嗜学,工诗,尤善鼓琴”;道士张迪哲,“箓隶书俱精”;道士卢大雅,“工诗,有《石矼樵唱》”;等等。

还有一位名叫李仲冶的道士,钻研陆象山的“心学”,在金溪半山讲学,“相与剧谈本心之说,一座尽倾,咸曰:‘此小鹅湖也’”,成为陆学的出色传人。张宇初的胞弟张宇清,“得兄指授”,“博通儒经子史,工诗文书翰,尤善作山水”,著有《西壁文集》传世。兄弟俩“相与唱和,人羡以为雅”。这些颇具才华的儒雅道士,给明初龙虎山的道风,增添了许多清新高尚的气息。

张宇初一生为道教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有两件,一是想方设法重建了上清宫,二是殚思竭力地主持编修《道藏》。

龙虎山上清宫在元末时因失火而烧毁,明初国家财政困难,一时无力修复。张宇初召集僚佐们商议,认为“苟不图兴复,且将堕教基而损先烈”,决定采集向社会募捐的方法筹款,重建上清宫。

张宇初亲自到南京,通过礼部上奏,获得明太祖的批准。返山后分遣弟子38人往四方募化,“官僚士庶闻风而乐助者嗡然”,明太祖后来也赐宝钞五千贯资助。

工程自公元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冬季动工,至1393年秋季竣工,前后历时四年。重建后的上清宫,有玉皇殿、三清殿、玄帝殿、真风殿、玄坛、虚皇坛、元坛祠、棂星门、钟楼、鼓楼,以及众多的厅堂房室等附属建筑物。“规制悉如其旧,而雄杰壮丽,视昔有加焉。”重建后的上清宫,规模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比以前更加壮丽辉煌。

王冰泉 何长生: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与《道藏》的编修

《道藏》是道教文献的总汇,在历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教界自己汇集和编纂的巨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学术文化价值。

唐代汇编有《开元道藏》,宋代五次增修,至南宋中期编成《琼章宝藏》。龙虎山道士王道坚,参与了第四次修藏。另一位道士留用光,粉黄金为泥写经书,在龙虎山构建专门的藏室,储存了一部宋代《道藏》,可惜后来毁于宫火。

元代时,《道藏》两次遭到帝王下令摧残,全国很多经书及雕板都被焚毁,至明初时已成残缺余篇。龙虎山的经书因得到张留孙在朝中的苦心救护,幸存的较多。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两次敕令张宇初“编修道教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板”。张宇初接到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任务,“喜惧交集”,深感责任重大而又荣幸。

他组织弟子们展开工作,具体情况史无明载,但可以想象出这部卷秩繁浩的巨编,要经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勘误、分类、编辑、校订、誉清等一系列的操作工序,所付出的心血劳动是何等的艰巨!

也许是由于这个主要原因,张宇初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不幸逝世,享年仅五十左右。

张宇初临终时,以未竟的事业嘱言于胞弟张宇清:“国恩未报,尔其承此以图之。”由于他对道教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天师门庭的又一位佼佼者,后代天师把他和张继先以及祖天师张道陵视为“三尊”,共同敬奉在宫观内。

张宇初死后,他的胞弟张宇清继任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承兄志,继续主持《道藏》的编纂工作。

自永乐九年至二十二年,又付出了十余年的艰辛劳动,编辑工作基本完绪。后因明成祖驾崩,不久张宇清也逝世,《道藏》编纂曾一度搁置。直到明英宗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才由另一位高道邵以正校订完成,世称《正统道藏》。

《正统道藏》刻印后,明英宗特赐一部给龙虎山上清宫安奉,“永充供养,听所在道官道士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后来,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奉明神宗之命,纂修校刻了《续道藏》,世称《万历续道藏》。

现今存世的《道藏》,就是明代刊刻的,它包括了《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两藏共收道书1476种,计5485卷,字数之多,难以统计。龙虎山的几代天师和众多的弟子们,为这两部传统文化巨编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本文摘自王冰泉、何长生所著的《龙虎山史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