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县是黑龙江省文物大县,共有文物130个,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个,一般非动产文物86个。近年来,招源县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为县44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竖立了文物保护标志。
10月13日,招源县文物管理院和招远县博物馆在三站镇竖起了发现猛犸象和毛犀牛化石的路标。招远县博物馆馆长张震说,三站镇是发现古法西斯的重要遗址,这里出土了两头猛犸象、毛犀牛化石骨骼,个体大,完整性率高,对于研究松嫩平原4世纪更新地质、气候、环境变化、动植物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加强古佛草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增强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促进文化大队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猛犸象、毛犀牛化石出土于肇远县三站镇高中北200米沙坑,面积2500平方米。这两块化石是在1973-1974年当地人民的农业工作被挖掘和重新发现时发现的,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派出的杨大山和魏正义三位专家发掘。经过鉴定,出土的猛犸象化石和毛犀牛骨骼化石,与更新世晚期大型食草动物相同,碳14确定其生存日期为21200±600年前。
猛犸象化石于1973年3月出土,骨骼完整性达到80%,其镶嵌成型,肩高3.33米,体长5.45米,门齿长2.05米,是首次出土的仿骨骼化石。为了纪念它的出土发现,专家将其命名为"昭远三站松花江猛犸象"。
毛犀牛化石于1974年4月出土,在猛犸象以南约100米处,骨骼完整性率为75%,形成框架后,肩高2.05米,体长3.82米,是出土省同类化石中最大的一个。一个双宝,都成为省博物馆的市政厅宝藏。
在桑站镇出土的两块大型古生物化石在世界考古界引起轰动,并受到考古学家的广泛关注,松花江猛犸象已被邀请访问世界许多国家。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胡昌康教授陪同三位考古学家从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来到三站镇猛犸象和毛犀牛化石,为野外科学考察出土,使三站镇享有"古代化石之乡"的美誉。
猛犸象、毛犀牛化石发现遗址文物保护标志竖立起来,给小镇三站增添了重要的文化地标,进一步凸显了三站镇深厚而独特的文化气息。在纪念碑遗址上,三站镇人大主席张承忠表示,今后三站将更加注重文物保护,在历史文化发展深入的基础上,树立"老化石镇"品牌,将三站镇打造成招苑东文化镇,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吸引游客,促进城镇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为猛犸象和毛犀牛化石文物保护而竖立的纪念碑,为圣站镇增添了重要的文化地标。
本站记者 白玉兰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