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此人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宏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作者:无名仕杰

在1911年10月8日,鲁迅于上海的家里逝世。鲁迅(1893—1976),原名周树人,字朴存、子文,别署周作人、许寿裳、章士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鲁迅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宏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亦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影响最大的作家和文学家。1911年10月8日鲁迅在上海的家里逝世后不久即被葬在家乡绍兴上虞的周树人墓旁三味书屋内。

一、对中国现代史的贡献

《呐喊》与《仿徨》是鲁迅创作生涯中的两部不朽之作。前者以深刻的批判精神,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本质,歌颂了民众和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日益强大而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后者以深沉而炽热的爱国热情,歌颂了革命先驱们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伟大气概。鲁迅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革命旗帜、高唱反帝反封建歌曲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领域最杰出、最卓越的大师之一。《呐喊》以犀利尖锐的笔锋揭露了“腐朽至极”之后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迫害。鲁迅将自己对中国现代史所做之贡献用文字记录下来展示给后人看。

1、对社会的关注

鲁迅一生致力于社会的研究与讨论,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发现和分析了种种社会问题和现象。他的文学作品中,就常常将社会问题和历史现象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为人们呈现了一幅真实的历史画面——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等现实情形;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与希望,也让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落后,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用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鲁迅一生致力于社会问题与历史现象方面之研究,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问题所造成之现实之无奈,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之动荡之原因所在;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问题之严峻现实之之危害和解决之之途径。他所作之文学作品充分展示了他所学所知及所感所悟和所怀所思。同时也使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位理论造诣极深、文笔犀利、语言精妙、对国人影响深远之人。

2、文学上的追求

鲁迅不仅有文学的追求,也有艺术上的追求。他始终坚信“艺术无贵贱”,坚持艺术创作的规律,注重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形象的塑造和人物个性的刻画。鲁迅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我反对迷信和邪说”。他认为社会生活是人的生活,人就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只有通过文字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他积极倡导人们要“敢于直视自己的灵魂”,提倡艺术上要“写真实人物的内心世界”,主张人们“要敢于直视自己”!鲁迅在文学上追求的是“以真为美”!这是一种真正认识世界、开创世界的独特精神力量和艺术追求!

3、教育上的贡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鲁迅一直主张兴办教育,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进而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其《三字经》被公认为最为优秀的启蒙读物。他指出“不读书,不知礼;不立志,不知学;不求闻达;不达目的,不能谓知之”。鲁迅对教育作出了系统、深入的论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他用一生的精力去关注教育。“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可以说反映他的知识、学识以及性格方面;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则可以说反映这个民族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和民族所特有的气质”。

二、对外国文化的批评

对于西洋文学,鲁迅是一个狂热的读者。但是他对中国文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我觉得中国人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能只看中国人看得什么。”鲁迅主张“没有真正能写我的祖国。他们只会看外国小说和文学作品”。他写中国“小说”,特别是写外国小说,用外国人写中国人的办法去表现中国人,“这样地一篇作品出来以后不久即绝少有人读去”。鲁迅还说:“不能说外国人写出一种中国人的模样;更不能说一个中国人写出另一个中国人来。这当然是不对的。”

1、“说外国人是中国人”

鲁迅对外国文化非常反感,他曾经批评“外国文学”,批评“外国的文艺”“要做外国的思想和艺术的传导者”。在鲁迅看来:“我们必须要做一种民族的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它。不是我们要做外国思想和艺术的传导者,我们就应当做世界眼光的传导者。”鲁迅对外国语言文字的批评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人们说出“西方”“世界”这些词。他说:“西方人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中国人不是人’。”中国人当然不是人!中国人也是人!中国人应当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而不应该做西洋文化传导者!

2、“没有民族魂”

鲁迅还指出:“我以为所谓‘没有民族魂’的文化也只是西方人用民族精神所构造的一个中国人化了的、空洞化了的民族精魂。没有他,中国人是绝对无法生存得下去的”。这是鲁迅所说的,但他又指出:“现在中国社会,是以民族精魂为其特征而又不以民族精神为其特征的文明社会。”所谓“无民族魂”指的是那些缺乏民族精神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鲁迅认为中国人所缺乏的不是精神上的东西,而是“没有灵魂”。而中国人又常常把精神文化生活当作全部东西,却缺乏灵魂。鲁迅曾说过:“中国人所缺乏的精神生活,不是一种‘无魂’之文化,而是一种‘精魂’。”所以鲁迅也反对将精神文化作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加以提倡。

3、“洋文观”与“洋习观”

鲁迅反对“西学”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影响,并认为“西学”是“一种新的东西”,而“洋习观”是传统的旧的东西。鲁迅认为西方的文学“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则是从西方所发明的、最具有价值的事物上得来的”。鲁迅还说:“一国文学应当有怎样的面目?”“外国文学不应该有怎样的面目?”鲁迅不赞成这种外国文学的“洋习观”。鲁迅说:“现在西人文学中最令人不胜遗憾的,不是西洋文学(虽然也不全是这样)带来了西方艺术,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现在中国之文化对于西洋文明已经看不懂了,他们已经接受了西学文明……但是这一切又是什么?又又要如何才算是真正明白了呢?”

4、“外国是个宝,也可能是个毒”

鲁迅是一个坚决反对外国文学的思想家,他曾说:“我们应当注意外国文学里有些观念我们可以不看,但是有些观念我们应当努力地去看。我们要看这两种观念:外国小说里的中国人……我们也要看这两种观念,因为这两种观念是最可悲、最可笑的一种观念。”鲁迅对日本作家荒木清太郎说:“日人对于中国人的心理最清楚而最最能理解,日本人也知道中国人可以并吞中国,也可以互相残杀……他们虽然不能十分完全看明白中国人对日本人、对中国人也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但是他们已经明白了中国人对他们有了怎样的感情,就完全明白了中国人对于他们所受了怎样地侮辱和伤害”。鲁迅认为这个荒木清太郎是写小说时见过“洋文”最多最大最美最深刻最最真实最纯粹之人之作。但是他也指出:“这是一个最可悲而最可笑之人之作”(“我”指鲁迅)。

三、对现代文学的开创

鲁迅继承了老舍、茅盾、老舍等作家“三言两语”的抒情风格,以及“我”在文学创作中“爱我所爱,恨我所恨”的现实主义精神。从文学风格上看他与鲁迅更多的是一致的。鲁迅创作中所追求的是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并从传统文艺中吸取营养;鲁迅所追求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许多鲁迅式的文学流派,如新文学派、表现主义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公认的规律:无论西方作家还是本土作家都能对他产生巨大影响。鲁迅创作最大特色就是他对中国文学有一种强烈而执着和深厚的理解。在鲁迅这里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戏剧作品中优秀艺术传统,而且对西方戏剧形式,尤其是现代派戏剧产生巨大影响,这都是他创作中不可忽略和不可忽视之处。

1、《呐喊》对传统的继承

鲁迅的《呐喊》主要是批判当时社会,主张新文化和旧文学的矛盾。《呐喊》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话语和思想。他表现的不仅是对传统的批判,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批判;鲁迅把当时社会上的矛盾概括为民众思想和社会心理的矛盾、封建传统与新思潮、旧式家庭与新式学校、军阀与官僚等矛盾的冲突,从正面写出当时社会的矛盾,批判了封建社会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同时也表现了社会的矛盾和民众对封建主义的不满。鲁迅把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分为“闺怨戏”“四大家戏”和“四大名剧”与“四大发明”四个时期。从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中汲取营养,也正是这段历史给鲁迅提供了创作题材和结构范本。鲁迅运用自己丰富而有艺术感染力但却又不失传统形式和元素的戏剧形式,表达出了自己独特的戏剧艺术思想和情感。

2、《仿徨》对现代派戏剧的发展

鲁迅是现代文学中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他的戏剧作品《仿徨》《阿 Q正传》等影响深远。主要从艺术风格方面对现代派戏剧进行了大胆探索和革新的,表现了作者的高瞻远瞩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全剧主要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经历,在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展现出爱情与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全剧的思想主题十分突出,主要从人生、理想和现实几个方面来揭示爱情中蕴藏着的巨大矛盾。全剧采用了多场连排,每一场都由一个戏剧冲突作为高潮和结束;演员则利用语言、动作、环境、氛围等戏剧冲突表现一个人的感情经历或内心世界时表现人物情感变化、心理活动和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全剧以主人公阿Q曲折而又深刻表达出来的情感为主线贯穿全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在中国近现代话剧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各种话剧都在不断发展。其中以上海话剧团的创演,最有代表性,它使话剧逐渐走向成熟,并在中国近现代话剧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上海话剧团便开始上演《雷雨》《天演论》等名剧。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雷雨》(1921)、《暴风雨背后之春》、《林徽因》和《浮生六记》等;另一个比较著名的是1927年由上海剧艺社自创,并演出于“三川文艺会”的上海话剧团与浙江话剧团合作推出的大型实验话剧《雷雨》,这是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近代话剧。在当时,由于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当时国内话剧以“公演”为主要形式,这种话剧在中国却长期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和演出舞台;直到鲁迅来到中国后,其戏剧创作才逐渐走向成熟和活跃。

四、与鲁迅相关的诗句

《送杜十娘》——鲁迅送别杜十娘(李太白):红烛泪,暗香痕,那有一点绿,都是血,却有一点绿。——鲁迅《致友人》《野草》——我是在写《野草》,我觉得我的人生有一种苦痛与凄清。《朝花夕拾》——鲁迅的《朝花夕拾》也是散文集。(鲁迅)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鲁迅逝世后十年后(1968)《朝花夕拾》出版后才第一次有人读到。

1、在这寂静的深夜,我想起了鲁迅先生——那一年,我十四岁。

我以为人类的希望已经破灭,就如同一只空的风筝,眼看就要着风筝线和风筝上的线一同断了。我不相信还有一条可以重新开始的线,而那一条线上的一滴血又会把我击倒了……那一年是一九二一年。我也不相信有希望,但是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希望!于是我决定离开人世!但我却觉得有些事是再也不能挽回的,也不能忘记。

2、我最尊敬我的老师,也最敬重我的同学——鲁迅先生。

《鲁班》——鲁迅先生的学生中,有一位很不受欢迎的人物——鲁班。可是那鲁班并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他比鲁迅高出一头的样子他有一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叫做“鲁班”。《高山流水周伯通》——同学们都很佩服他这位“高才高德”的教师!——鲁迅《高山流水周伯通在上海》,同学们对他佩服至极,便都想得到他的指点。后来周伯通因病去世了,鲁迅痛惜地写下了这首诗。(鲁迅)高山流水周伯通在上海。

3、我知道,我的爱还有一天就要结束。

我没有勇气,没有力气要挽回了。这首诗所说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阶段——恋爱、结婚、成家。这是鲁迅对自己和对爱豆爱情的最准确的评价。鲁迅说:“人生没有完美的爱情。”他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鲁迅晚年曾多次感慨:“我的一生是要努力追求完美的一生,但也曾遇到过许多比我更完美的人,可是他们都比我更痛苦,我对他们的爱也没有真正地实现过。”

4、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人的灵魂是没有希望的。

我们现在的人们,真是没有希望的一代。——鲁迅《狂人日记》——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时代确实是黑暗的。可是我们不能忘却对黑暗的愤怒。那是因为人不能忍受社会所给的那种屈辱感。——今天仍然不能忘却当年的那些人们,他们给了我们什么,他们曾给了我们什么;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给了我们什么,那么我们也就不能不给他们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