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作者:文汇网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当地时间9月8日,英国白金汉宫宣布,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安详地离世”,享年96岁。

就在两天前,她还神采奕奕地接见了新任首相特拉斯。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优雅的微笑,成为女王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面。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作为英王乔治五世次子家的长女,女王这个身份并没有出现在伊丽莎白最初的人生剧本中。

1926年4月21日,伊丽莎白出生在伦敦西区布鲁顿街17号的外祖父家。有伯父爱德华八世在前,她的父亲阿尔伯特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不用承担过多的王室义务,一家子过得很是富贵安乐。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伊丽莎白三岁便开始在诺福克桑德林的庄园里骑马,父亲教会她所有关于赛马的知识,并且送给她第一只威尔士科基犬。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此后,对马和狗的喜爱贯穿了女王的一生。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英伦乡间的快乐如风,却在伊丽莎白10岁那年拐了一个弯。

1936年,爱德华八世为爱情放弃了王位。由于他当时尚未生育子嗣,阿尔伯特这个富贵闲人一夜间变成了乔治六世,而没有兄弟的伊丽莎白也成了王位继承人。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生活不再是无忧无虑,她开始学习未来继承王位所需要的一切知识。

然而命运似乎要给伊丽莎白更多的考验。几年之后,二战爆发,将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推到了公众面前。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纳粹轰炸最猛烈的时期,有人劝王室离开英国,至少将两位公主送去加拿大。

但王后说:“我不离开英国,我的女儿就不会离开英国;国王不离开英国,我就不离开英国。国王是永远不会离开英国的。”

这是王室为人民竖立的一面旗帜,也是父母为伊丽莎白竖立的榜样。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40年,为了安抚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儿童,14岁的伊丽莎白带着妹妹来到广播电台,第一次对民众公开演讲。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45年,她终于说服父亲,加入了一个战时的女性团体“助国服务队”。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二战终于结束,乔治六世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1947年,伊丽莎白二世在21岁生日当天向全体英联邦人民广播,宣誓终身投入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

她开始接替父亲承担起王室的义务,经常出国访问。

1952年2月6日,身在肯尼亚的伊丽莎白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她难掩悲痛,重新踏上英国本土。

一个“伊丽莎白时代”随之开启,而当时,她只有26岁。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此后70年,她一直恪守着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的本分,不在公开场合发表政治见解,与国内外政治人物保持良好关系……她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努力维系着大英帝国昔日的荣光。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她总是带着迷人的微笑,传递外交上的善意。

仅1953到1992年间,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过的国家就超过40个,为此,她鲜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

1986年,她登上长城,成为首位访问中国的英国君主。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她始终与自己的人民休戚与共。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面对经济衰退,女王取消了与菲利普亲王的钻石婚(60周年)庆祝派对,并告诉民众:“勇敢的人在困境中不会低头,相反会更坚定地为美好未来而奋斗。”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席卷英国。女王在复活节到来之际向英国民众发表电视讲话,她说:“尽管死亡是黑暗的”,但“光明和生命更伟大”。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伊丽莎白二世在位的70年间,英国共经历的15位首相。就在几天前,女王还亲自接见了新任首相特拉斯。

尽管依旧神采奕奕,但老人的身形较以往更显佝偻,而右手手背上也呈现出偌大一片淤青——这或许是长时间静脉注射留下的印记。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毫无疑问,女王当时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尽如人意。她一定是强撑着病体,履行着君主的义务,维系着王室的体面,安抚着自己的人民。

她总是在危难的时刻与国家站在一起,尽己所能地守护着它,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伊丽莎白时代”落幕:她尽己所能守护着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作者:陆纾文

编辑:沈钦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