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韩非子·喻老》:经典名言10句,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作者:混沌婴孩

《喻老》,出自《韩非子》。「喻」即譬喻,一种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道理的修辞手法。

《韩非子·喻老》:经典名言10句,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在《喻老》一文里,韩非引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来解释《老子》前十二章的哲学思想。韩非还将《老子》的哲学观点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因而具有显著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喻老》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韩非子·喻老》:经典名言10句,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

天下太平,就不会有战争,叫做静。

所以,传递紧急公文的车马用不上。

点评:「遽传」是古代传递公文的方式。其中「遽」使用的是马,而「传」使用的是车。

老子曾言:「却走马以粪。」韩非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争。所以,才会让奔跑的马歇息,用来施肥。

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

虞君想要晋国屈地产的良马和垂棘产的璧玉,

遂不听从宫之奇的劝谏,最后导致身死国灭。

点评:「虞」即虞国,周代诸侯国,位置在今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屈」是晋国地名,盛产良马。「垂棘」是晋国地名,盛产玉石。

「宫之奇」为虞国大夫。晋国曾经以屈地的良马,垂棘的璧玉向虞国借道伐虢。宫之奇不赞同,还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

善于建立的,不能被拔掉;

善于保持的,就不能脱开。

子孙世代祭祀而不会中断。

点评:孙叔敖在河雍打败晋国,楚庄王非常高兴。准备将楚国的一处膏腴之地赏赐给他。然而,孙叔敖却选择了位于汉水附近的贫瘠土地。

按照楚国的法规制度,官吏的封地在第二代就要被收回。然而,孙叔敖的子孙却世代享有这块封地。而之所以会这样,韩非认为,孙叔敖是「善建」「善抱」的人。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控制在手中,叫做重;

不离开君位,叫做静。

点评:韩非认为,君权重就能役使权位轻的臣下,君主静就能役使浮躁的臣下。所以,老子才会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

没有权势,就叫做轻;

离开君位,就叫做躁。

点评:赵武灵王活着的时候,就将君位传给儿子,最后被活活饿死。所以,韩非认为,赵武灵王是浮躁之君。

《韩非子·喻老》:经典名言10句,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

赏罚,是诸侯国的最锐利武器。

掌控在君主手里就能制服臣子,

掌控在臣子手里就会压制君主。

点评:韩非认为,诸侯国最锐利的武器,就是赏罚。所以,老子才会说:「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有形的东西,表面的大一定是从小发展而来;

长久的事物,数量众多一定是从少发展而来。

点评:韩非认为,有形的东西,即使再大,也是从小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想制服一件事物,一定要从细小的时候开始。这也是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因。

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良医给人治病,会在病症出现在表皮的时候就开始治疗。

点评:「腠理」即表皮之意。

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三次见蔡桓公,而桓公的病症从表皮发展到肌肤,从肌肤发展到肠胃,虽然都可以治疗,但却一次比一次难。等扁鹊第四次见桓公时,扭头就跑了,因为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他也无力回天了。

《韩非子·喻老》:经典名言10句,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箕子见纣王使用象牙筷子,

就知道天下要出现灾祸了。

点评:「箕子」是商朝宗室,商王文丁的儿子,纣王的叔父。后因劝进纣王,被囚禁。

箕子「见小曰明」,看到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就知道纣王要行奢靡之风了,而奢靡无度,就会招致商朝败亡。

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

有智慧的人,不会使用空言说教;

而聪明的人也用不着藏书的箱子。

点评:韩非认为,书籍是用来记载言论的,而言论来自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空言说教。而聪明的人也不会背着书箱子以示聪明。

【韩非子】全集精装版 原文注释无删减国学经典韩非子谋略 ¥29.8 购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