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演艺京城丨对话青年导演丁一滕: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作者:文惠北京
演艺京城丨对话青年导演丁一滕: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第十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搭建以20余项主体活动为引领,400余项精品市场活动为协同的全新活动体系,聚焦文创、演艺、书香、影视、娱游和艺术六大领域,营造吸引不同年龄圈层、不同偏好人群共同参与的浓郁文化消费氛围。

“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作为第十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演艺京城版块重点活动之一,9月1日,上演丁一滕导演作品《◯》,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展现经典名著,邀你一同“游园惊梦”。

演艺京城丨对话青年导演丁一滕: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杜宝面对死而复生的女儿,高中了状元的女婿,再看向欣喜若狂的妻子,只觉眼前一切魑魅魍魉,烈火烹油,却又如梦似幻,似真非真。杜宝也不知究竟是三年来大梦一场,还是此刻入了一梦?

从人性的复杂性中窥得灵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因情而亡,因情而生,千百年来,杜丽娘与柳梦梅超越世俗,跨越生死的爱情为世人歌颂。当我们再次翻开《牡丹亭》,或许会发现,丽娘坚韧执着,柳梦梅忠贞不渝,他们的人格虽然被封建社会的“存天理,灭人欲”塑造着,束缚着,骨子里却蕴含对传统礼法的叛逆,对残酷现实的反抗。而书中丽娘的父亲杜宝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统治阶级正派人物代表。

演艺京城丨对话青年导演丁一滕: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为官,杜宝清廉公正,颇著声名,获得皇帝赏识与百姓爱戴;为父,他一心将女儿教养成为贤妻良母的典范,秉持“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法,视封建礼教为天经地义,面对死而复生的女儿和找上门来的女婿,竟然对簿公堂以验明真身。可以说,杜宝是封建礼法的卫道士,但又不能单纯地将他看做反派。也正是杜宝身上兼具的复杂性,让导演丁一滕有了创作的丰富联想。“关于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他在整个剧目最后的视角和态度的转变,其实是最引发我想象的。因为杜宝在最后的大团圆中其实并不完全的承认或者是认可他女儿的死而复生,认可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关系。这点特别能够引发我对他思想的复杂性,他整个的心灵维度的想象。所以我就围绕杜宝展开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创作。”

演艺京城丨对话青年导演丁一滕: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话剧《◯》以《牡丹亭》中最后一出《圆驾》为主题,在丁一滕看来,“◯”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的是“轮回”“循环”,是“圆满”“陷阱”“圈套”,这样的一个符号也表达了这部戏的主题。

“新程式”的不断探索

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丁一滕在探索中提出了“新程式”的创作方法。“一个挺简单的思路,就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其实是新程式的一个世界观吧。”

演艺京城丨对话青年导演丁一滕: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在他看来,每一个作品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一个经典原著都有自己的韵味,因而新程式的探索运用在不同剧中也呈现着不同的效果。这在《◯》这部作品中也处处都能体现到。创作过程中,丁一滕会借鉴在西方欧丁剧团的一些创作方法,也会借鉴其他,比如一些电影的创作方法,最终“呈现出我认为的最开放、最自由的《牡丹亭》的当代戏剧版本。”将差异变为特点,将冲突化为和谐,新程式在丁一滕的作品中处处呈现,又处处不同。

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从《窦娥》到《新西厢》,在围绕中国传统经典文本进行戏剧改编上,丁一滕可谓是驾轻就熟。而在此次“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中对《牡丹亭》的现代化转译则让他感觉是“回归了初心”——一种自由的、开放的心态。不被任何故事或者形式束缚,而是探索出了自己的乐趣,关于经典、关于戏曲、关于当代戏剧......

演艺京城丨对话青年导演丁一滕: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我当代戏剧的养分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戏曲。”没有灵感时就去看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程砚秋先生的《锁灵囊》等等,这些中国传统戏曲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所在。而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译面临的时代环境变化的困境,作为青年导演的丁一滕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无论什么变化,人是不变的。人性的敏感、欲望,还有向上的那种能量,这是亘古不变的。是从古到今,从西到中都贯穿着的同样的主题。”传统与现代也好,东方与西方也罢,在他看来是没有“门户之见”都可以相互融合的。

演艺京城丨对话青年导演丁一滕: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经典名著的现代化转译并非是套着原著名头的东拼西凑,也不是打着现代旗号的改头换面。在经典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融入时代的元素甚至是西方的手法,将经典转译为不失原貌,不移风采的,能被当代观众理解并喜爱的作品,是每一位青年导演在创作中所要追求的。我们已经看到了“新程式”,或许,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料上,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编辑:代诗宇

责任编辑:温馨

演艺京城丨对话青年导演丁一滕:在经典转译中回归初心

(来源:中国演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