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七日,广袤无垠的亚马逊雨林里,一条庞大的森蚺正张开了血盆大口,试图将一个全副武装的男人从头部开始吞食。
而男人却没有反抗,反而心甘情愿地被蛇缠绕吞食。
原来,男人名叫罗索里,他以身犯险,亲自被蛇吞食来进行实验。
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实验需要让蛇把人给吞下呢?这一切还要从这些巨大无比的蛇说起。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唐代的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这样描写蛇。
它们是一种可怕的动物,有着强烈的毒性,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蛇往往是敬而远之。
但在大陆的远古文明中,对蛇有着充分的崇拜,传说我们的祖先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半人半蛇的模样。
《山海经》中有“共工氏蛇身朱发”的记载,所以蛇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随着城市的发展,蛇类的栖息地不断缩小,数量也在锐减,很多蛇类都成了保护动物。
曾经在大陆山林中河沟旁随处可见的蛇,如今已经十分少见了。
在去年的7月27日,云南玉溪的一户农户报案,称自己家中圈养的鸭子被突如其来的巨蛇给吃了不少。
消防队到现场勘查后,发现了一只3.6米长,39斤重的缅甸蟒。
蟒蛇没有毒,主要是通过绞杀的方式来捕获猎物,它们庞大又有力的躯干总是让人心生畏惧。
而这条3.6米长的蟒蛇在我们眼里是如此巨大,可它要是同亚马逊热带森林里的森蚺相比,那便是小巫见大巫了。
巨大的森蚺
在国外,有一系列名为《狂蟒之灾》的恐怖片。
不同于别的恐怖片里令人闻风丧胆的鬼怪、妖魔,这部电影成功唤起了人们心中对于“蛇”的恐惧。
而《狂蟒之灾》里那令人心惊胆颤的巨蛇的原型,就是来自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森蚺。
广袤无垠的亚马逊热带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之肺”,它不仅有着所有雨林中最大的面积,也有着最多的物种。
黑凯门鳄、食人鱼、箭毒蛙……各种毒虫猛兽使得亚马逊热带雨林成为了“人类禁区”,一般人不敢轻易踏足此地。
其中,各种各样的蛇类也总是让人害怕不已,绿森蚺也是其中一位。
不过,虽然是电影里吞人的巨蛇的原型,但目前为止并没有绿森蚺吞人的记录,而明确有着吞人记录的,是来自东南亚的网纹蟒。
作为现存最大的蛇类之一的网纹蟒,最长可以长到12米以上,是最长的蛇类,而绿森蚺则是最重的蛇类。
此前在印尼曾经有过一个村子的村民发现一条巨大而臃肿的蟒蛇,体形臃肿到仿佛吞下了一个人。
于是大家合力将其击毙,最终在它的肚子里发现了一具人类的遗体。
就这样,“蛇吞人”的传闻就这么传开了,于是作为和网纹蟒齐名的巨大蟒蛇绿森蚺也被人们传言会吃人。
当地有些人失踪了大家就会赖到绿森蚺的头上,让它背这个黑锅,但目前还没有绿森蚺吞人的报道。
实际上,虽然没有绿森蚺会主动吞人的记录,但确实是有“不要命”的狠人求着被绿森蚺吞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全副武装
听说过“羊入虎口”,可有人听说过“人入蛇口”的吗?来自美国的罗索里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一名科学家,在罗索里年轻的时候去过一次热带雨林。
从此他就爱上了这片神奇瑰丽的森林,并致力于保护热带雨林,他自称为一名“环境保护者”。
因此,为了吸引人们对于南美洲热带雨林的关注,让大家共同致力于保护雨林的环境保护当地特有的野生动植物;
罗索里不走平常路,下了一记狠招,那便是在电视上直播自己被来自雨林的绿森蚺给吞进去。
不过这可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要被蛇吞下去,人命关天的大事,可不能闹着玩。
所以,在满足观众们猎奇的心理的前提下,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成为了罗索里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
于是,他斥巨资打造了一套专门的防护服,将自己全副武装起来。
这套防护服可不简单,首先是它的材质是高性能的化学防护服,可以防止蛇的胃酸腐蚀。
同时外部还套了一层防止撞击和咬伤的链甲防护服,可谓是双管齐下。
与此同时,罗索里还专门配备了一个控制体温的背心以及一个碳纤维的头盔,还有避免因被吞入导致缺氧的氧气面罩。
就这样,罗索里将自己全副武装了起来,为这次实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带着自己的团队,罗索里走进了神秘莫测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并且他的团队配备了摄像头、呼吸机和通讯设备等各种道具。
虽然罗索里已经用各种高科技道具将自己全副武装了起来,看起来好似《星球大战》里的士兵。
但旁边的工作人员依然害怕出意外,只要罗索里感到事态不妙,就能立刻用设备联系工作人员前去解救他。
人入蛇口
就这样,在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后,罗索里开始了漫长的寻蛇之路。
一边在电视上直播着,一边在森林中寻觅着,罗索里在森林中四处找寻,想要看到绿森蚺的身影。
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寻找后,罗索里在一棵大树下看到了正在阴凉处休息的绿森蚺。
看到自己找了这么久的“实验对象”此刻就在眼前,先前完全的准备就是为了这一刻而存在的。
所以罗索里立即走了过去,准备开始实验。
这条绿森蚺有6米长,但它在看到人类向他走来的时候却显得懒得搭理,甚至想要逃走。
为了让实验顺利进行,罗索里开始了对绿森蚺的各种挑衅,甚至在他的防护服上涂上了猪的血液,以此来激发绿森蚺的捕猎欲望。
就这样,绿森蚺被罗索里成功激怒了,蜿蜒着身子就向他袭去。
绿森蚺用自己的身躯狠狠地缠住罗索里的腰肢,紧接着张开了血盆大口,朝着罗索里的头吞去。
要知道,绿森蚺虽然没有像眼镜王蛇那样的毒蛇所具有的致命的毒液,却也在自然的演化中进化出了属于自己的捕猎方式——绞杀。
它没有毒牙,却有四排锋利的牙齿,并且躯干十分有利,会利用缠绕的方式来使猎物窒息而亡。
显然,罗索里低估了绿森蚺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蛇类。
实验还是作秀
作为世界上最重的蛇的绿森蚺,其缠绕的力道自然最大。
虽说罗索里所穿戴的防护服承受压力非常强,超过绿森蚺的最大记录的力气的三倍以上,可是他还是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挤压力。
并且,绿森蚺只会吃死掉的猎物,不会吃活着的猎物。
装死可能骗得了熊,可骗不了蛇,它们能感受到猎物的心跳与呼吸,这也就意味着,只有罗索里的心脏停止跳动,绿森蚺才会将其吞进去。
在绿森蚺的大力挤压之下,罗索里感到难以呼吸,头晕眼花,甚至心率一下子飙到了180以上!
劫后余生的罗索里曾说当时的感受是:
“我感到头部的血液像被榨干了,骨头也快要断了,此刻我觉得需要叫停了。”
就这样,在绿森蚺刚刚吞进罗索里的头的时候,他就赶紧求救,叫停了这次实验。
实验一开始就被迫宣告终结,很多观众不买账了,大家开始争论这到底是在做实验呼吁环保还是就是罗索里单纯地在作秀。
才刚刚吞进头就结束了实验,这肯定不是观众们想看到的结果。
他们想看的是罗索里被绿森蚺全部吞进肚子里之后还能不能幸存下来。
不少观众调侃说:“寻蛇一个半小时,结果却是逗你玩,他只是想在胳膊上挂点彩。”
甚至有网友拍了自己家中的宠物狗轻轻咬住自己手指的照片并上传到社交平台上,以此来讽刺罗索里,说自己这样也能上电视吧?
另外,有动物保护组织的人说罗索里这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呼吁保护动物,而是虐待了这只无辜的森蚺。
一时间,大家讨论不止,罗索里也成了多方声讨的对象,成为了千夫所指。
毕竟是在电视上直播,那么多观众等着看精彩刺激的“蛇吞人”,等来的却是被绿森蚺小小地吞了下头而已。
但罗索里仍然表示:“我感觉到森蚺的大口已经咬在我的头盔上,我能听见喘气的声音。”他说再不叫停的话自己会有生命危险。
闹剧结束
网友们在互联网上对罗索里各种揶揄,各种讽刺,是因为他们全然不知这其中的危险。
若是没有这套特殊的防护设备,普通人不到十秒之内就会被绿森蚺轻松杀死。
而即使罗索里将自己全副武装,绿森蚺绞杀猎物时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倘若罗索里不及时叫停实验,真的有可能出性命危险。
毕竟,比起观众们猎奇的目光,罗索里的性命才是更重要的。
这就如同于想不开的人想要跳楼,而周围无情的看客并不会为他的生命所担忧,而是催着他赶紧跳一样。
人们只在意自己猎奇的心态有没有得到满足,而并不会在意去做实验的罗索里是死是活。
但不得不说,外国人在很多事情上胆子真的很大。
除了各种“作死”的实验,各种各样挑战人类极限的极限运动也少不了外国人的身影,让人看了不禁瞠目结舌。
罗索里的这件事算是画上了句号,虽然不那么圆满。
但不得不说的是,若是真的按照罗索里自己所说的目的那样,他是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重视对雨林的保护,那倒确实是有一个好的出发点。
近几个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很快将“魔爪”伸向了原始的热带雨林。
亚马逊热带雨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它的很大一部分都位于巴西的国土。
于是,在1970年的时候,为了改善人民积贫积弱的生活,巴西总统做出了一个可怕的决定:开发亚马逊地区。
很快,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每年亚马逊热带森林的面积都在锐减。直到1975年,巴西的森林面积减少了整整一半。
而随着亚马逊热带雨林被破坏,一系列的问题随即产生。
雨林如同湿地一样,不仅能涵养水源,更是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主力军。
原本亚马逊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之肺”,在拥有强大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同时,给地球制造了大量氧气。
氧气是每一个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东西,而据统计,亚马逊森林制造的氧气占了地球上的三分之一。
同时,亚马逊热带雨林对于水源的涵养量也不可忽视,其总量甚至达到全世界地表淡水总量的23%。
所以,雨林的毁坏不仅仅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使得众多的动物流离失所,同时对于人类也是极大的损失。
植物光合作用的减少也就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因此,这些雨林不仅仅属于它们地处的国家,对于全世界的人类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据研究,人类90%的疾病都可以通过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物种来治疗。
“一只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了它的翅膀,就可以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产生一场飓风。”
作为经典的“蝴蝶效应”我们都耳熟能详,一个微小的误差就能引发事物的整体走向,更何况是如此庞大的雨林呢。
事实上,大陆对于全国的热带雨林也非常重视。
大陆林业局在2016年就编订了《全国热带雨林保护规划》,目标为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规划体系。
曾经随处可见的蛇到了现在已变得稀缺不已,即使罗索里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但他想让人们关注雨林保护的初衷是好的,我们也应当重视保护环境,保护养育我们的大自然。
-完-
编辑 | 阿琰
参考资料
自然之友:《20世纪环境警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