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阿勒坦汗与明朝的和平互市

作者:土黙特阴山作家部落
阿勒坦汗与明朝的和平互市

戳上方蓝字“土默特之声”

阿勒坦汗与明朝的和平互市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阿勒坦汗与明朝的和平互市
阿勒坦汗与明朝的和平互市

阿勒坦汗与明朝的和平互市

阿勒坦汗消除了蒙古社会内部的封建割据和混战状态之后,出现了相对 稳定的社会局面。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蒙古草原的牧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 恢复和发展。随着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商品交换的发展。

蒙古 人有必要以马匹、牛羊和皮毛等,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布匹、绸缎和各种日用品。这种物物交换对于促进当时蒙古社会生产的发展,满足蒙古牧民的生活 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草原和明地的商品交换是具有传统的历史,自西蒙古瓦剌时期,到 达延汗以及阿勒坦汗父亲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统治时期,都与明朝曾发生过和平互市关系。

阿勒坦汗继前辈和平互市的传统历史,从蒙古封建主的阶级利益出发, 也考虑到蒙汉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互市”的迫切要求,一向主动要求与明 廷恢复和平互市关系。但是,明廷对蒙古历来采取经济封锁政策,对阿勒坦 汗的历次要求一概加以拒绝。尽管如此,阿勒坦汗仍然为了与明朝恢复和平 互市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1541年 (嘉靖二十年)秋 ,阿勒坦汗遣使臣石天爵 向大同巡抚请求互市,不但遭到拒绝,而且还悬赏巨额来征购阿勒坦汗的首 级。后来,阿勒坦汗在1542年和 1546年,又两次派遣使臣至大同塞要求开互 市,但都被拒绝,并杀掉使臣。1547(嘉靖二十六年),阿勒坦汗为争取互市, 在派遣使臣至宣府、大同要求互市之前,还特意召集了一次全蒙古封建领主 贵族会议,在会上还提出了公平互市的盟约。据 《世宗实录》嘉靖二十六年 (1547午)所记载:“俺答会集保只王子、吉囊台吉、把都台吉四大头目商议求 贡。若准,彼进黑头白马一匹,白骆驼七峰,骟马三千匹;求朝廷白缎一匹 与大神挂袍、麒麟蟒缎等件各头目穿用。边内种田,边外牧马。夷汉不相 害。东起辽东,西至甘、凉 ,俱不人犯。今与中国约,若达子人边墙作贼, 中国执以付彼,彼尽夺其人所蓄马以偿中国;不服则杀之。若汉人出草地作 贼,彼执以付中国治罪,不服亦杀之。永远为好,递年一二次入贡。若大师 每许代奏,即传谕部落,禁其生事云。” 总之,阿勒坦汗自1541年至 1547年 间,先后向明朝遣使要求互市,约数十余次。据宣府、大同总督兼山西都御 史翁万达说:“虏(指俺答)自冬春以来,游骑信使,款塞求贡,不下数十余次, 词颇恭顺。”

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阿勒坦汗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到北京,要求议和与 互市,并提出双方互不侵犯,汉人既可以安心务农,蒙古人也可以自在放 牧。但是这一次,仍然遭到明廷的坚决拒绝,阿 勒 坦 汗 而 再 ,再而三地要 求互市,于是完全绝望了。

明 廷 以 “天朝”自居,对漠南蒙古实行高压政策,在政治上孤立,在经 济上封锁。这就破坏了蒙古草原与明地传统的经济联系,一方面使蒙古人无 处销售自己繁殖的马匹、牛羊以及出产的皮毛;另一方面又换不到他们必需 的粮食、布匹、铁锅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这对蒙古社会的生产和牧民日 常生活都有影响。

阿勒坦汗要求互市的愿望和诚意,屡遭明廷的拒绝后,他为了对明廷进行报复,便用兵侵袭明边诸郡,企图迫使明廷在经济上作出让步,以达到和 平互市的目的。如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阿勒坦汗亲自率军直人北京近郊, 明驻京诸将领“皆悮懦不敢战”,唯关闭城门严守。阿勒坦汗在围攻京城时, 向明廷重申和平互市的要求,明廷以退兵作为和谈互市的先决条件,阿勒坦 汗接受了这个条件,随即率军由古北口出塞,退回蒙古本土。由此可见,阿 勒坦汗侵袭明朝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迫使明朝开市。

1551年 (嘉靖三十年)达成协议,在大同、延、宁等地开放互市。开市 后 ,据汉籍记载,蒙古赶来大量马匹,“虏马尚多,以我缎、布既竭而止。俺 酋约束部落,始终无敢有一人喧哗者。”事实证明,阿勒坦汗在实现了梦寐以 求的和平互市后,令蒙古诸部不得违法贸易,是非常严守盟约的。但是,明 廷却是背信弃义的。当阿勒坦汗撤兵后,京都的困境一旦被解除,明朝很快 就把边市封闭了。

互市停止后,阿勒坦汗与明朝之间的战争又重新开始了。从 1551年到 1570年一直连续了二十年。在这种持续的战争年代里,长城内外蒙汉人民部 饱尝了战争的苦难。一方面明廷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利益,增加汉族劳动人 民的赋税,发动长城沿边战争,每年派遣大批军队出塞,进 行 “捣巢”,“烧 荒”,使一望无际的草原顿时化为灰烬,造成牧区人畜的大量死亡。正 如 《万 历武功录》所记载:“我兵出境,捣巢赶马,虏亦苦之。” 阿勒坦汗在其《贡 表文》中也说到:“近年各边时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 尽烧,冬春人畜难过……” 同样,战争给与明朝的损害也不小。大学士高拱 在奏文中指出,阿勒坦汗遣使要求互市,“边臣仓卒不知所策,店堂当事之臣 惮于主计,直却其请,斩使绝之……自此拥众大举人犯。或在宣大,或在山 西 ,或在蓟昌,或直抵京畿。三十余年,迄无宁日。遂使边境之民肝脑涂 地 ,父子夫妻不能相保,膏腴之地弃而不耕,屯田荒芜、盐法阻坏,不止边 方之臣重苦莫支,而帑储竭于供亿,士马罢于调遣,中原亦且敝矣,此则往 岁失计之明验也。” 另一方面,由于二十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明朝与阿勒坦 汗双方损兵折将,在长城内外到处出现了“三军战斗,暴骨满野,万姓流 离 ,横死载道,城郭丘墟,刍粮耗竭” 的十分悲惨的景象。

阿勒坦汗对明朝进行的战争是被迫的。明朝对蒙古草原每年进行的“烧 荒”、“捣巢”以及一贯采取经济封锁政策是引起战争的主要原因s 但是,在 《明史》中,往往把阿勒坦汗说成是长期抢掠明朝边境地带的罪魁,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只要翻开《明史》,“野蛮”、“抢掠”,便成了蒙古游牧民 的本性。如明代仇鸾曾说:“虏中生齿浩繁,事事仰给中国,若或缺用,则必 需求,需求不得,则必抢掠。” 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所 谓 “虏中生齿浩繁”、“食用不足”,必 然 要 引 起 “抢掠”战争的观 点,是十分荒唐的。阿勒坦汗统治下的蒙古人口,虽无详细的记载,但也不 会 生 殖 “过剩”。通常 阿 勒 坦 汗 只 是 “控甲十万”骑 ,把平民百姓计算在 内,也不超过三四十万。数十万人口的食用牲畜,从当时蒙古牧业生产情况 来看,应该说是自给有余的。否则,蒙古社会的经济不可能有互市的需求, 并在互市中,也 不 可 能 出 现 “虏马尚多,以我缎,布既竭而止”的交换情 境。

其次,阿勒坦汗对明朝的用兵,并没有侵占中原地区的野心,也不是 为了缓和蒙古内部的阶级矛盾,而必然要深人内地“抢掠”。他的用兵主要 是出于反抗明朝对蒙古草原“捣巢”、“烧荒”、“赶马”,以及与明朝进行 互市的迫切性,以和平的方式达不到互市的目的,便以战争的形式威胁明 廷开市。但是明朝当局一向采取灭虏的策略,往往撕毁协约,拒绝互市, 挑起战端。于是导致蒙古封建主与明廷之间,长期以来处于十分紧张的冷 战状态。

不管历史发展的道路是多么曲折,明廷与蒙古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是多 么尖锐,而长城内外蒙汉两族人民之间和议的愿望和和平互市的要求,总是 迫切地需要解决。在这种客观形势的影响下,明廷考虑到在互市问题上“拒 虏甚易,而灭虏实难。” 倒不如采取缓兵之计为宜。于是,明廷采纳了大学士 高拱等人的意见:“……今虏既效顺,受吾封爵,则边境必且无事,正欲及此 闲暇之时.积我钱粮、修我险隘,练我兵马、整我器械、开我屯田、理我盐 法、出中国什一之富,以收胡马之利。” 这就是明廷赞同与阿勒坦汗恢复互市 的主导思想,或者说恢复互市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阿勒坦汗的嫡孙把汉 那吉逃往山西“败胡堡”,明廷为了削弱阿勒坦汗的实力,便以把汉那吉换回 了阿勒坦汗的军师赵全等六人。这也是达成和议和恢复互市的次要原因。不 论是主要的,或者是次要的原因也好,明廷及其近臣们都己认识到,在战争 与和平互市两条道路之间,他们应该走和平互市的道路,和平互市不仅有利 于他们的封建统治和边塞的安宁,而且也符合长城内外蒙汉两族军民的共同 愿望和迫切要求。于是阿勒坦汗长期要求与明朝恢复和平互市的愿望终于在1570年(隆庆四年)实现了。

恢复和平互市的协议达成后,特别是在1571年(隆庆五年)三月,明朝封阿 勒坦汗为顺义王之后,阿勒坦汗与明朝之间的互市贸易日益频繁。据统计, 在 1571年 ,明朝首先开放了大同得胜堡、新平堡、水泉营、清水营、红山墩 和张家口等长城沿边诸郡六个互市场所。其中仅在得胜堡、新平堡、水泉营 和张家口等四处的互市(包括官市和民市)中,蒙古人就以二万八千六百五十四 匹马,换取了大量的布匹、绸缎,粮食、食盐以及其他各种日用物品。又据 宣府,大同、山西三处互市的统计,1571年(隆庆五年)初开市时,共易马七千 多匹,以后逐年倍增。1573年(万历元年)共易马一万九千三百零三匹,到1582 年(万历十年)以后,宣府、大同、山西三市每年共易马达五万匹, 随着互市的 进一步发展,明朝每年规定的易马定额数字也逐年增加。1575年 (万历三 年),明朝规定年易马定额不得超过三万五千匹,但到了 1578年(万历六年)以 后,仅张家口一市就每年易马达到三万六千多匹。由于马市的繁荣,不仅解决了明朝的军马,而且也大大增加了中原地带 的主要交通工具和耕畜,可见,互市对明朝的军事、交通运输和农业的发 展 ,都是有利的。

明朝与阿勒坦汗互市中,除定地点、定时间、定限额外,还限制某些品 种的交换。最初,明廷只许汉人出售广锅(即铜锅),而不准出售铁锅,使蒙古 人 “不可多得铁”,以防止用铁锅制造兵器,增强蒙古各部的军事力量。后来 到了 1574年(万历二年),也允许汉人出售铁锅了,但在数量上仍有限制。其 次 ,在 1571年时,只开放马市,后来逐渐放宽到交换五畜和其他各种物品。据 《俺答列传》记载,汉 人 “以缎绸、布绢,绵花、针线索、改机、梳篦、 米盐、糖果、梭布、水獭皮、羊皮盒,易虏马、牛、羊、骡、驴及马尾、羊 皮、皮袄诸种。” 由此可见,当时的物物交换,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品种己经 达到相当的水平。

自明朝边塞各郡和蒙古各部和平互市以来,阿勒坦汗一向维护协议,遵 守条约的。他严教所属部众,不得违反协议,破坏盟约。每年按期互市,违 者严惩。1576年(万历四年),蒙古打喇明安部银定台吉掳去膳房堡采柴官军十 余人,明朝当局责备阿勒坦汗,于是阿勒坦汗则以蒙古法惩银定台吉一千只 羊 ,二百零七匹马,三峰驼,并把这些牲畜和被掳去的官军送到所属督抚处 处理。1577年(万历五年)闰八月,阿勒坦汗西行青海(迎接达赖喇嘛)之前,曾巡视塞外各部,并特令各部不得破坏盟约,攻掠明郡。若 有 “敢背约盗边 者,罚如打喇明安例。”1578年(万历六年)正月,阿勒坦汗在迎接达赖喇嘛西行的途中,还警告随军“毋近城堡,毋践禾苗。” 1579年(万历七年),阿勒坦 汗由青海东归时,曾假道关内,“经行沿边地方,秋毫无犯。” 由此可见,阿 勒坦汗自从1571年达成互市的协议起,直到他去世(1582年)为止, 一 直与明 朝和平相处,坚守盟约。并严禁其部众人边掠夺,所以明朝沿边“自宣、大 至甘肃不用兵者二十年。”

总之,由于和平互市的结果,完全消除了漠南蒙古与明朝之间长期互掠 的战争,加强了漠南蒙古草原和明朝的经济联系,满足了蒙汉人民之间的生 产和生活需要,出现了明代长城内外空前未有的和平局面。这种局面的出 现,除了由于蒙汉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努力外,阿勒坦汗也作了特殊的贡献,建立了历史功绩

转载自《塞 外 城 寺 一 美 岱 召》

阿勒坦汗与明朝的和平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