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部队新闻战线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作者:家国华章

作为放映员,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官兵们带去了许多欢乐;

作为新闻人,他坚守军事宣传阵地,采写拍摄了大量优秀作品;

光荣退休后,他继续传播红色经典,独自撑起了一座流动影院......

部队新闻战线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

王玉,一路奉献,一路高歌,从原济南军区新闻战线调到了北京,续写动人篇章。

2016年,他从军委装备发展部光荣退休,再次扛起了放映机,把流动影院带到了观众的身边。

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晚晴》栏目以“光影映初心”为题报道了王玉的事迹,昨天在原济南军区新闻群里传开。

部队新闻战线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在居民区放映老电影

原济南军区宣传部老领导孟斌表示,原136师新闻摄影干事王玉在北京退休后重操旧业,义务为社区放电影事迹感人,向王玉老战友学习致敬!

昨天晚上,笔者和王玉通过电话进行了一番交流,同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的师兄弟,谈到原济南军区新闻战线的老领导、老战友,说起成长经历和共同爱好,倍感亲切。

往事如昨,岁月留痕。王玉18岁高中毕业,从山东平邑参军入伍,由于有摄影功底、喜好画画,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

8年间,王玉和电影组的战友们,放映了上千场次电影,圆满完成了任务,也和胶片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雷锋》《南征北战》《高山下的花环》《永不消失的电波》……都是王玉曾经放映过的电影,不仅丰富了官兵的文化生活,还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部队新闻战线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年轻时的王玉

后来,王玉凭借过硬的笔杆子和摄影技术,成为专职新闻干事,手拿纸笔,肩挎相机,哪里有新闻就冲向哪里。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新闻纪实作品,圆满完成了大兴安岭扑火救灾、沂蒙革命老区抗洪救灾、国庆60周年大阅兵、随“远望”船赴南太平洋的采访任务,参加了嫦娥、天宫、神舟号系列及科研试验任务的宣传报道,参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的摄影工作。

部队新闻战线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辉煌腾飞 王玉摄影

王玉拍摄的作品先后荣获国际摄影艺术大赛金奖、全国暨全军美术作品展览最高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优秀摄影奖、全军“军事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等70余项,是《中国摄影报》在建军70周年推出的首位军旅摄影家。

作为摄影艺术家、美术评论家,王玉创新突破,成绩斐然,先后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发表新闻艺术摄影作品6000余幅,撰写评论及论文100余篇。

他的作品在网络媒体上扎根,他的故事在新闻队伍中流传……

部队新闻战线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在部队采访

王玉退休后,居住在北京朝阳区来广营。他退休不退志,弘扬正能量,把对光影热爱的初心,映射到周边居民区。

时代变迁,爱恋依旧。

无论是放老电影的王玉,还是看老电影的居民,亦或是翘首以盼的少年儿童,都对红色经典充满热爱。

部队新闻战线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在准备放映

在居民们的热切期待中,露天电影开场。男女老少不顾高温天气,摇着蒲扇,带着小板凳,坐在充满花露水味的小广场上,看着露天电影。“一束光仿佛带我们回到了记忆中。”观众如此评价。

当灯光亮起,电影散场。夜已深,居民们陆续离开,只剩下王玉收拾装备,和几位热心观众。

为了保证观看的质量,也为保护好胶片,王玉对每盘胶片都要精心检修。一盘胶片有300多米,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通常有4盘胶片,超过1200米,为了不放过任何一处断点,王玉用指尖认真检查。

“声音洪亮,画面清晰,而且衔接得非常到位,才能算是优秀的场次。”王玉说,如果哪一场电影放的不是很顺畅,心里就很难受,回到家中还要自责。

部队新闻战线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为部队服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年,王玉收藏了100多台中外电影放映机,每一台都是他的宝贝疙瘩,打理得干干净净,保管得非常仔细,对有些破损坏的地方,他自己动手修好。一如兵当初的那份执着。

王玉坚持放映胶片电影,把几十年前的经典带到年轻人面前,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红色电影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广受赞誉。

“退休后,他独自撑起一座流动影院,用影像把红色血脉赓续相传!”北京广播电视台用生动影像诠释了王玉的心路历程。

作者毕华明 原济南军区前卫报编辑记者 家国华章创办者 注重原创 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