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部隊新聞戰線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作為放映員,他在物質匮乏的年代,為官兵們帶去了許多歡樂;

作為新聞人,他堅守軍事宣傳陣地,采寫拍攝了大量優秀作品;

光榮退休後,他繼續傳播紅色經典,獨自撐起了一座流動影院......

部隊新聞戰線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

王玉,一路奉獻,一路高歌,從原濟南軍區新聞戰線調到了北京,續寫動人篇章。

2016年,他從軍委裝備發展部光榮退休,再次扛起了放映機,把流動影院帶到了觀衆的身邊。

北京廣播電視台科教頻道《晚晴》欄目以“光影映初心”為題報道了王玉的事迹,昨天在原濟南軍區新聞群裡傳開。

部隊新聞戰線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在居民區放映老電影

原濟南軍區宣傳部老上司孟斌表示,原136師新聞攝影幹事王玉在北京退休後重操舊業,義務為社群放電影事迹感人,向王玉老戰友學習緻敬!

昨天晚上,筆者和王玉通過電話進行了一番交流,同是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畢業的師兄弟,談到原濟南軍區新聞戰線的老上司、老戰友,說起成長經曆和共同愛好,倍感親切。

往事如昨,歲月留痕。王玉18歲高中畢業,從山東平邑參軍入伍,由于有攝影功底、喜好畫畫,經過層層選拔,成為一名電影放映員。

8年間,王玉和電影組的戰友們,放映了上千場次電影,圓滿完成了任務,也和膠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雷鋒》《南征北戰》《高山下的花環》《永不消失的電波》……都是王玉曾經放映過的電影,不僅豐富了官兵的文化生活,還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部隊新聞戰線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年輕時的王玉

後來,王玉憑借過硬的筆杆子和攝影技術,成為專職新聞幹事,手拿紙筆,肩挎相機,哪裡有新聞就沖向哪裡。

他曾冒着生命危險拍攝了大量新聞紀實作品,圓滿完成了大興安嶺撲火救災、沂蒙革命老區抗洪救災、國慶60周年大閱兵、随“遠望”船赴南太平洋的采訪任務,參加了嫦娥、天宮、神舟号系列及科研試驗任務的宣傳報道,參與了黨和國家上司人重大活動的攝影工作。

部隊新聞戰線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輝煌騰飛 王玉攝影

王玉拍攝的作品先後榮獲國際攝影藝術大賽金獎、全國暨全軍美術作品展覽最高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優秀攝影獎、全軍“軍事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等70餘項,是《中國攝影報》在建軍70周年推出的首位軍旅攝影家。

作為攝影藝術家、美術評論家,王玉創新突破,成績斐然,先後在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媒體發表新聞藝術攝影作品6000餘幅,撰寫評論及論文100餘篇。

他的作品在網絡媒體上紮根,他的故事在新聞隊伍中流傳……

部隊新聞戰線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在部隊采訪

王玉退休後,居住在北京朝陽區來廣營。他退休不退志,弘揚正能量,把對光影熱愛的初心,映射到周邊居民區。

時代變遷,愛戀依舊。

無論是放老電影的王玉,還是看老電影的居民,亦或是翹首以盼的少年兒童,都對紅色經典充滿熱愛。

部隊新聞戰線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在準備放映

在居民們的熱切期待中,露天電影開場。男女老少不顧高溫天氣,搖着蒲扇,帶着小闆凳,坐在充滿花露水味的小廣場上,看着露天電影。“一束光仿佛帶我們回到了記憶中。”觀衆如此評價。

當燈光亮起,電影散場。夜已深,居民們陸續離開,隻剩下王玉收拾裝備,和幾位熱心觀衆。

為了保證觀看的品質,也為保護好膠片,王玉對每盤膠片都要精心檢修。一盤膠片有300多米,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通常有4盤膠片,超過1200米,為了不放過任何一處斷點,王玉用指尖認真檢查。

“聲音洪亮,畫面清晰,而且銜接得非常到位,才能算是優秀的場次。”王玉說,如果哪一場電影放的不是很順暢,心裡就很難受,回到家中還要自責。

部隊新聞戰線老兵王玉的“光影”之路

王玉為部隊服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年,王玉收藏了100多台中外電影放映機,每一台都是他的寶貝疙瘩,打理得幹幹淨淨,保管得非常仔細,對有些破損壞的地方,他自己動手修好。一如兵當初的那份執着。

王玉堅持放映膠片電影,把幾十年前的經典帶到年輕人面前,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播紅色電影文化,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廣受贊譽。

“退休後,他獨自撐起一座流動影院,用影像把紅色血脈赓續相傳!”北京廣播電視台用生動影像诠釋了王玉的心路曆程。

作者畢華明 原濟南軍區前衛報編輯記者 家國華章創辦者 注重原創 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