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作者:知识金字塔

台湾最早的正式命名源于清朝,清代以前,台湾和澎湖均隶属于福建省行政管辖。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巡抚。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曾建议将福建巡抚移往台湾,但清政府并未接受,只命令福建巡抚半年驻台,半年仍驻府城(福建)。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开始筹办建省事宜。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上疏请设台湾巡抚,在台湾建立独立行省,经清政府廷议,获得批准。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正式建立台湾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台湾省最早的全称为“福建台湾省”,这是沿用新疆最早的全称“甘肃新疆”而来。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台湾省名称称呼变迁

台湾省的名称历代有变更,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山”(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书《明神宗实录》中称台湾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鸡笼——基隆

基隆旧称鸡笼,那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鸡笼"是"凯达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1642年,荷兰人北上攻占社寮岛后,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八芝兰——士林

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旧名八芝兰,为平埔族语「温泉」之义。在汉人尚未入垦之前,为平埔族「麻少翁社」居住地。清朝时期实施堡里制,简化其名为「芝兰堡」。清末时因当地读书风气兴盛,科考人才辈出,遂改称「士林」,有「士子如林」之涵义。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锡口——松山

台湾省台北市松山区原名“锡口”,位于台北盆地东北方,东南为丘陵地,周围有四兽山、姆指山、笔架山等山峰绵亘;山麓有基隆河蜿蜒流过,原属原住民平埔族游猎捕鱼的胜地,景色雄伟秀丽。“锡口”二字系闽南语发音,即平埔族人之所称之“河流弯曲之处”。1920年日本改“锡口”为松山,并设松山庄,隶属台北州、七星郡,台湾光复后(1946年),正式命名为松山区。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沪尾——淡水

台湾省淡水镇旧名沪尾,位处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湾大门,公元1858年开港通商,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港口,亦是个充满历史的小镇,而淡水则是一个总称,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带。一般所说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带,含其周围邻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见一些局部保留旧建筑趣旳屋舍,加上古董艺品店林立,更显其古朴风味。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八里岔——八里

台湾省新北市八里区古名八里岔,源于八里窟社之译音。八里区约有70%是丘陵山地,主要有观音山和太平山,其馀是在北面沿海、东西淡水河沿岸部分的冲积地层,山水交合的景色相当迷人,特别是观音山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和尚洲——芦洲

台湾省新北市芦洲区,旧称“和尚洲”,也称“河上洲”。“和尚洲”一名,初见淡水厅志。清领时期雍正年间,大约十八世纪中叶,当时地主多将土地献予庙宇再行租回,假藉佃农身份以减免应向政府所纳税粮,因此芦洲的土地多由关渡一带僧侣掌管;而僧侣旧称和尚,所以一般人亦称本地为“和尚厝”。又“河上”与“和尚”音相近,彼此相混合,因此又有“和尚洲”之称。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竹堑——新竹

新竹旧称“竹堑”,原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的生活居地,汉人有系统的开垦始于18世纪初期,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厅设治竹堑。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猫里——苗栗

苗栗,即从前之猫里社。雍正元年,北路设淡水厅;猫里隶厅治,为淡南二堡,距城五十里。后北路添设台北府,将厅治改设新竹县;猫里隶新竹。至光绪十五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准台湾改设行省,中路添建一府曰台湾府;将新竹界内中港渡以下划为苗栗,设县于猫里街北之梦花庄(旧名黄芒埔),与台湾、彰化、云林各县同隶于台湾府。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通霄——吞霄

台湾省苗栗县通霄镇,原为吞霄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土官卓个卓雾亚生起事被擒杀于此。清设吞霄汛,有外委驻守。日本占领期间设吞霄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通霄镇。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大度山——大肚山

大肚台地,位于台中县与台中市交界的地形,南北夹于大甲溪和大肚溪之间。大肚山是正式名称,早期大肚山与大度山混用,在年代较早旅游书可见得误写“大度山”,文献上多数采用大肚山,其名取自巴布萨、洪雅等平埔族建立的大肚王国。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葫芦墩——丰原

台湾省台中县驻地丰原市,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设台湾县于今台中市,设巡检司于此。连横 《台湾通史·疆域志》 台湾县: “自县治 (今台中市) 北行二十里为葫芦墩,势控大甲,山间之人多至此贸易,亦行军之所必争者。” 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为丰原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丰原镇,1978年升为县辖市。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大墩——台中

台湾省台中市,古名大敦。清乾隆年间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已有“大敦”之名。光绪十三年(1887年)于此置台湾县,后改置台中市。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鹿仔港——鹿港

台湾省彰化县西南鹿港镇,古称鹿仔港。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开为商埠。日本占领期间于1897年改名鹿港。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半线——彰化

台湾省彰化县,原称半线社,为高山族聚居地。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2有半线庄之名。清康熙五年(1666年),台湾郑经将刘国轩晋右武卫,驻半线,即此。康熙末已成半线街。雍正元年(1723)于此设彰化县。本属诸罗县(嘉义)北部地区,清雍正元年(1723年)于诸罗县北半线地设彰化县。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笨港——北港

北港,在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南北港溪下游北港镇附近。清曾称今台湾北港溪下游的北港镇一帝为笨港。清初港口犹未淤塞,曾为台湾与大陆交通的主要港口之一。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移佳里兴巡司于此。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打猫——民雄

民雄乡旧称“打猫”,原为平埔族洪雅族“打猫社”的所在,打猫则是汉人取闽南语近音翻译而来。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官方认为“打猫”地名不雅,故取日语近音译为“民雄”,在此设定“民雄庄”,划归台南州嘉义郡管辖。战后初期改为台南县嘉义区民雄乡,1950年改为嘉义县民雄乡至今。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诸罗——嘉义

嘉义古称“诸罗”,位于台湾中部偏南,背依阿里山脉,是台北至高雄的必经之地。清朝时期,林爽文起义抗清,台湾全岛几乎对起义军望风披靡,只有诸罗军民拼死抵抗,乾隆为嘉奖诸罗民众的忠义,取“嘉其忠义”,赐名嘉义,于是诸罗改名为嘉义。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弥浓——美浓

美浓,位于台湾南部高雄县,原称“弥浓”,因本地以水为源,汲用不息,位于山明水秀之间而取名“弥”,镇民皆务农为业而取“农”,1736年,客家垦民在此建立“弥浓庄”,自此展开了这个小镇的历史,1883年改名美浓迄今。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阿猴——屏东

屏东市昔称「阿猴」,是原住民方言谐音;后来又成为平埔族阿猴社民的部落,所以也称「猴社」、「阿猴寮」。又由于全市的地形好像一只坐着的猴子,故称「阿猴」,日据时期因猴字不雅而将「犬」部改为「纟」部。后来发现此地是位于高雄半屏山之东,所以按照位置来取名为「屏东」。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打狗——高雄

高雄的旧名为“打狗”(一作“打鼓”),系当地部族“竹林”之意,源自其遍植刺竹为御敌工事。由于其发音似闽南语的“打狗”,故汉化译称如此。同治五年(1866)建成的英国领事馆,即名“打狗英国领事馆”(高雄港口北岸的鼓山上)。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高雄地区隶属于万年县(州)。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统一后的清政府设凤山(以山得名)县治于此。日占台湾时期(1895—1945),当局因“打狗”一名不雅,故改名音近日文的“高雄”。

放索——林边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林边乡地区,于正式开辟前是树木苍苍的原野。故取其名为林仔边,往昔是放索社的所在地。林边乡开辟于清代乾隆20年间,形成一个村落;公元1900年日据时代设林仔边庄,庄内为林仔边及七块厝两区;1920年地方制度改革,将七块厝庄内之三西河及下廓割归东港管辖,其余村落改称林边庄;1945年本省光复,林边庄改为林边乡;迄至1950年地方自治正式实施乡长民选,因溪州地区(之南州乡)提出分乡要求,至1951年3月经省政府核准分为林边乡与南州乡两乡。由于分乡导致分散财经力量,继之铁路终点站出本乡延至枋寮,使本乡之地位大受影响。

卑南——台东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卑南,旧县名,在台湾省台东县西北。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改卑南厅置,1945年并入台东县。在台东县,最出名的就是卑南遗址,距今3000-2000年。卑南遗址发掘面积大,出土文物丰富精美,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也是台湾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态的遗址之一,发现了迄今环太平洋及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遗址。

洄澜——花莲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洄澜是花莲的旧称,顾名思义,意即“水流回转的波澜”。由于外海港湾黑潮暖流由南北上碰到突出的海岸,出现水流回转,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洄澜、回澜,后来再转成闽南语谐音的花莲。

噶玛兰——宜兰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宜兰旧称“噶玛兰”、“葛玛兰”、“蛤仔兰”、“蛤仔难”、“甲仔难”、“甲子难”等,正是“噶玛兰”(Kbalan)一语台湾闽南语的音译。西班牙人占领北部之后于噶玛兰居住地划定“噶玛兰省”(Cabarán)。

宝岛台湾各地旧称,你知道哪几个?其中一地名为乾隆皇帝所赐

清朝领台以后,宜兰归诸罗县管辖,至1723年又归新设立的“彰化县”,7年后再划入同样成立于1723年的“淡水厅”。在这段期间内,清朝政府对宜兰地区只有名义上的管辖,并没有真正设管治理。由于宜兰被视为行政边疆,常成为海盗、流寇的聚集地。为便于经营开发,在台湾府知府杨廷理多次奏请设置行政区以后,才于1810年设“噶玛兰厅”于噶玛兰厅城。1875年噶玛兰废厅改县,而以噶玛兰的“兰”字,冠上“宜”字,改称“宜兰县”,由新设的台北府管辖。自此以后,“噶玛兰”这三个字消失,而“宜兰”则变成该县新的专属名称。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收藏!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