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作者:齐鲁壹点

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綦国瑞

在中国,评判一篇散文写的好坏,常常要看是否有意境。

何为意境?简单讲,意境是指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的融合体;是用作者的思想情感再造的环境,也是众多意象的综合体。说得再理论化一点即,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意境。这是传统散文的最高追求,杨朔、刘白羽等一代大家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杨朔的散文是写得很美的,他的文章曾经影响过几代人,虽然当代人对他文章的感情等问题提出疑问,但是他文章中那些意境应该还是非常典型的。例如《雪浪花》的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放到独轮车上,跟我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他走了,他在海边对几个姑娘讲的话却回到我的心上。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海滩应该是为许多人熟悉的环境:海边的坑坑凹凹的礁石,一波一波的海浪不断地撞击着它。可是,当此之时,在杨朔的感受和思考后,就变成开头的那段文字,这段短短的文字通过坐在礁石边看云起云飞、潮涨潮落、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等几个具体的意象,就塑造了一个秋凉之际让人向往的海浪轻揉礁石的意境。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秋天,傍晚的海风应该是很凉的,要掩紧了衣衫。可是,因为,他当时的对社会主义浓烈的爱和对老泰山的敬,以及他对当时场景的理解、联想、想象,就塑造出了大海边、晚霞下,“老泰山”车插野菊走进霞光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意境。

弄清了意境是作者用思想感情再创造的环境,是意象的集合,那么又该如何创造意境呢?

第一,作者要感受环境产生感情,观察环境进行思索,利用感悟力、联想力、想像力,运用文字艺术,才能再造出具有情感温度和思想力度的意境。

沈从文先生的《市集》散文中,开头的几段是这样写的:

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欲雪未能的时刻,还是霏霏微微一阵阵落下来。一个小小乡场,位置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有一条河,为着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

照例的三八集,还是照例的好多乡下人,小田主、买鸡到城里小贩子,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爽的苗姑娘,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被褂子口上说是来察场弹压的讨人烦腻的副爷们,与穿高统子老牛皮靴的团总,各从附近的乡村来做买卖。他们半路上由草鞋底带来了无数黄泥浆到集市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来来去去,人也数不清多少。但也似乎并无一个做傻事的人去试数过一次。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倘若你由另一处远远的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你会疑心是滩水流动的声音了。

沈先生的这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山半腰的、小河边的、濛濛雨雾中的集市,看到了赶集的形形色色的人,也听到了吵吵嚷嚷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个湘西山乡集市的可爱,这种不但能让我们看到了热闹的生动的集市,而且能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氛围,这就是意境。

徐志摩在评价沈从文的这篇文章是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是多美丽多生动的一幅乡村画。作者真像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瘦鳒鳒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请大家注意,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这句话其实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写作诀窍。

这个“想成”,其实正是作者情感的喷发、思想的闪光和感悟的结晶。你回过来看看,沈从文的哪句话不是带着情感的感受文字啊。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在这方面,我也有一点实践。我非常喜欢西湖这个地方,每有机会就去转一转,有一年夏末,衣服穿得比较少,租了条小船进了西湖,到了三潭印月那个地方突然天降暴雨,船上没有任何遮雨的地方,任凭如注的暴雨当头浇下,凉风扑来,冻得上下牙咬得嗒嗒作响,想止也止不住,四顾白水茫茫,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第一次知道了挨冻的滋味。就是这样,我还是为苏堤的景色而倾倒,后来写了《东坡与苏堤》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你看,苏堤从岳王庙起步,潇潇洒洒向南而去,至南屏山落脚,在西湖里形成了出神入化的一抹长痕,轻轻巧巧地把西湖划为两半。堤上,绿树繁茂,随风拂动,如浪似波。红花摇曳,含笑怡情,如锦铺地。更有松鼠拖着长尾,瞪着小眼,在树上爬上爬下,似在载歌载舞迎接游人。无论谁徐步堤上,都不免会忘情地或在跨虹,或在东浦,或在压堤,或在望山,或在锁澜,或在映波小桥上驻足。这时,西湖和里西湖的水欢快地向你奔来,最先到达的一族,撞上护堤石,发出啪啪的声响,仿佛是少女银铃般的笑声。四方的绿向你涌来,启开你的双唇,穿过你的喉咙,溢满你的心胸。放眼东望,西湖之中,小瀛州、阮墩、湖心亭如三颗明珠,闪闪发光,又如三块翡翠浮于碧波之上。放眼西顾,里西湖中,烟波浩淼,曲院迎风,花港鱼跃,绿树红瓦,风情万种。极目远眺,西部三天笠、中天笠、上天笠、南高峰,环峰翠立,如波奔涌,将浓绿直泼九天;南部南屏山、吴山挽手而立,在西湖南面立起了一道绿色屏风,雷峰居于两山之间,立于西湖之南,刚刚落成的雷峰塔,高居山巅,夕阳披身,通体金黄,高峻而不失秀美,巍峨又兼具圆润,可谓仿古又超越古人;再把眼光移向东部,红瓦如云,高楼如林,一座现代化都市直扑眼底。

大家揣摩一下,这段文字是否可以被认为有意境呢?这是感受的文字,是“想成”的。它既有我对西湖的发自内心的爱,又有我对西湖美的理解,此环境已非大雨如注的彼环境,它已是我用情感和思想“想成”的创造的意境。后来这篇文章在全国副刊评选中得奖。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第二,运用众多的意象塑造出完整的感人的艺术意境。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如果把意境比做一部机器,那么意象就如同一个个零件,正是由这些零部件组成了完整的机器。

我的体会,要写出意境,首先要选好意象,但在写作时不能是自然主义的描摹,那写在纸上的意象是带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温度、心血的文字,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感受,是“想成”的。

我们还是来看沈老先生的那篇文章。

这 其中有: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欲雪未能的时刻,还是霏霏微微一阵阵落下来。

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

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爽的苗姑娘

穿高统子老牛皮靴的团总

他们半路上由草鞋底带来了无数黄泥浆到集市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

这不正是一个个具体的意象了吗。可见,意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众多意象的组合。在实际写作中,只有捕捉到典型意象,才能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只有让读者看到生动的具象,才会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神韵。

当然,意象的获得也必须是就一个具象的情感和思想的再造,与意境的再造是异曲同工,就不再赘述了。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第三,从意境到意蕴。

意境是传统散文的最高追求,但是文随时代,在散文的审美方面,人们已经从特别强调意境到更加注重意蕴,这个要求就比单纯讲意境进了一步。那么,什么是意蕴呢?说得形象一点,它就是意境中的那个“味”。说的理论化一点,就是艺术意蕴,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艺术意蕴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一是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二是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三是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四是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也有人做过这样的解释,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意思差不多。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深刻意蕴与情感不是一回事,虽说有些地方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探究深刻意蕴就是看文本中选取了哪些不同材料,这些材料背后有无深刻的东西,它一般指向材料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深刻的东西。

鲁迅与余秋雨文化散文审美意蕴都表现出了哲理的睿智性、文化的批判性、人文的关怀性和思想的超前性。但因他们对中西文化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所以其文化批判性的深度、广度和内容表现都不尽相同。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让我们来看一段贾平凹前不久写的《条子沟》开篇的一段文字:

文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镇街往西北走五里地,就是条子沟,沟长三十里,有四个村子,每个村都是一个姓,多的二十五六家,少的只有三户。

沟口有一个石狮子,脑袋是身子的一半,眼睛是脑袋的一半,斑驳的毛发都看不清了,躺在烂草里,天旱时把它立起来,天就下雨。

镇街上的人从来看不起条子沟的人,因为沟里没有水田,也种不成棉花,他们三六九日来赶集,背一篓柴火,或掮一根木头,出卖了,便在镇街的饭馆里吃一碗炒米。那些女人家,用水把头发抹得光亮,出沟时在破衣裳上再套一件新衣裳,进沟时又把新衣裳脱了。但条子沟上的坡坡坎坎上都能种几窝豆子,栽几棵苞谷,稀饭里煮的土豆不切,再就是有树,不愁烧柴,盖房子也不用花钱买椽。

你看,这段朴实的文字,用感情和思想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边远山村的意境,但你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村子的偏远、贫穷、古老的意蕴和作者透露出来的那份对这条山沟的深情。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我同石英请教关于散文的写作,他也强调散文的意藉,说文章要有滋味,不但有意境,还要有思想,有粘住人的东西。在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在我写的《康乾的印记》中,就努力做到这一点。

八月中旬的塞罕坝,已是秋色一片,它呈现出的是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高远的天空蓝得浓烈、鲜亮,几丝丝白云若有若无地悬在空中,像是新娘经不住蓝天的诱惑抛上去的婚纱。

蓝天白云下面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山上是高大又浓密的树木,蔚然又深秀,秋风吹过发出阵阵声响,如波涛轰鸣,又如千军万马奔跑,气势磅礴。山与山之间是厚厚的草地,厚实而又富有弹性,地上的草已是绿中有黄,这黄绿相间的草地顺着起伏的土地远去,像是荡起了一波一波的浪,使秋野显得更加辽阔和悠远。有苍鹰慢慢地从蓝天下掠过,又有苍鹰使劲地打开双翅,是不动的动,完全是引而不发的态势,反而呈现了最大的威慑力。黄牛和白羊间或隐没在草原里,使这里更充满了诗意。这恐怕也正是塞外秋意无心的张扬。

山和水总是相连的,山间有水不是太宽,但又是十分湍急,据说是滦河的发源地。还有一处很大的湖泊,水面平静又清澈,蓝天白云倒映在里面像是一幅画。

这段文字写的是秋季坝上的风光,但细细体味也透着清代康熙在此纵马射箭的历史蕴味。但同大家相比,就差了一截。

用思想和情感写出具有意蕴的意境,具有意蕴的散文是时代的要求,散文作者要与时俱进。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

【作者简介】

綦国瑞,编审、高级记者。现为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烟台市散文学会会长、胶东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烟台散文》及其微刊主编。长期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著有散文集《家住海边的日子》、《莱州史话》等8部著作。编《烟台历史文化丛书》和《莱州历史文化丛书》等。近年来,有诸多散文在《人民日报》、《海燕都市美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中国文化报》等著名报刊发表。其中散文集《家住海边的日子》2006年获第九届烟台市文艺创作一等奖、《莱州历史文化丛书》获烟台市2009年“烟台文艺工程精英奖”、《失落的古城》获2006-2008年“鲁艺杯”山东省优秀散文荣誉奖、2010年文《女省长的目光》获首届“星光杯”感动中华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2010年《心灵霁光》获全国当代散文奖。《凤凰阁记》获得冰心散文奖。

壹点号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綦国瑞||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简谈如何创造散文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