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传承保护活态史诗《格萨尔王》,这位“外行”拍了一部电影

作者: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成员 杨洲

辽阔高原,鹰击长空,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格萨尔文化在这里孕育和发扬。格萨尔王的传说口耳相传,已过千载——这里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称“果洛州”)达日县,也是“玛域(黄河流域)明珠”。

今年7月9日,成立于1987年的格萨尔藏戏团在达日县狮龙宫殿前表演了多幕藏戏,以纪念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众生安康,现场气氛热闹非凡。

悠悠蓝天之下,草原一望无垠,骏马飞驰,演员们用矫健的身姿复刻着心中的格萨尔王。

新时代如何传承古老的格萨尔文化,并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近日,“记录中国”团队走进果洛州,采访达日县文体局干部、藏族导演嘉熙·东强,听他讲述作为“守护者”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

为传承保护活态史诗《格萨尔王》,这位“外行”拍了一部电影

达日县文体局干部、藏族导演嘉熙·东强。受访者供图

世界唯一的活态史诗

“格萨尔史诗还不断地有人在唱、在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活态史诗。”嘉熙·东强说道。

《格萨尔王》是大陆藏族人民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讲述的是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惩恶扬善,最后完成人间使命,返回天国的故事。

为传承保护活态史诗《格萨尔王》,这位“外行”拍了一部电影

狮龙宫殿内巨大的格萨尔王像。图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成员杨洲拍摄

在藏区,格萨尔的故事主要是由说唱艺人口头传唱。史诗在延续传承的同时也不断得到新的创造,富有活力。

经过千年的文化“传递”,如今的《格萨尔王》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且根据说唱艺人的讲述仍在不断丰富更新,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内容最浩瀚的“活”史诗。

《格萨尔王》与《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并称全球三大史诗。2009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果洛州,是青藏高原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被认为是格萨尔王走向恢弘的地方,有“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的美称。

“道不尽、唱不完”的格萨尔文化在这里深入人心,塑造了藏族人民的精神内核。除了说唱艺人之外,果洛州人民也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发扬着格萨尔文化。嘉熙·东强就是其中之一。

东强回忆,在他儿时,每当夜幕四合,家里的老人就会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在漫天星光下给他们讲格萨尔王的故事。夜晚的达日很安静,零星的虫鸣中,格萨尔王的征战故事倍显威武恢弘。

那时,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还有专门的栏目讲述格萨尔王,东强特别爱听。记忆中,收音机里是著名说唱艺人尕桑智华讲《格萨尔王传》,他浑厚的嗓音,半文半白地讲述着,常常没说几句就唱起来。东强三四岁时,还在咿呀学语,就已经喜欢模仿着唱《格萨尔王传》。

东强介绍,说唱艺人大体可以分为神授、掘藏、圆光、闻知、吟诵和智态化等等。其中,闻知艺人是指通过听别人说唱而口口相传的艺人,闻知艺人数量特别多,分布广泛,在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耗时六年建成的宫殿

东强对格萨尔文化的“反哺”开始于2010年。本来当老师的他,改变了职业方向,来到达日县文化部门任职。恰逢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东强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机,“我要让格萨尔文化为更多人所知。”

2013年,中国•青海“玛域格萨尔文化”达日论坛成功举办。很快,狮龙宫殿的重建项目被提上日程。据史诗记载,狮龙宫殿是格萨尔王的宫殿,也是岭国玛域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东强作为达日县文化局负责人,全程参与了这一重建项目。

为传承保护活态史诗《格萨尔王》,这位“外行”拍了一部电影

狮龙宫殿外景。图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成员杨洲拍摄

然而,这项工程从2013年启动,直到2019年才竣工。东强解释,重建狮龙宫殿最大的困难有二,一是取材困难,二是施工周期短。达日县当地为牧区,树木极少,所有的建筑木材都是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运来,再进行加工。而石材是从当地山上开采,但有限的资源分散分布,开采也比较困难。

在施工周期方面,由于当地的气候特点,每年的有效工期只有5月-8月,除了下雨和刮风等恶劣天气,工期大约只有90天左右,施工时间有限。因此,这座宫殿断断续续建了六年之久。

2019年,狮龙宫殿的重建项目终于完工。如今的宫殿共有五层,展示着格萨尔王坐像、三十大将、八十罗汉、十八宗唐卡等等珍贵文物。狮龙宫殿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传习所,是藏式传统建筑的集中展示,也是果洛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谈到宫殿,东强满是骄傲:“它就像一座博物馆,是人们了解格萨尔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把故事搬上大银幕

就在狮龙宫殿快要竣工之时,东强产生了一个新想法:要做一个文艺作品,让格萨尔文化“走出去”。

2018年,东强导演、编剧的电影《格萨尔藏戏》开机。这部电影讲述了小主人公扎德热爱格萨尔文化,克服困难学习表演格萨尔藏戏,终于得到县文化馆馆长的支持,一步步实现梦想的故事。

在此之前,东强并没有接触过电影,他称自己是“纯粹业余的外行”。

电影聚焦于一个孩子对格萨尔藏戏的追寻。谈到电影创作的初衷,东强说,希望更细腻具体地呈现自己对于格萨尔文化的理解,让作品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观众认识到藏族人对于格萨尔文化的热爱深入骨髓。

“我小时候也一直深受格萨尔文化的熏陶,这个故事有我自己的影子。”东强说道。

为传承保护活态史诗《格萨尔王》,这位“外行”拍了一部电影

嘉熙·东强在采风。受访者供图

专业的电影演员对格萨尔文化难免生疏,东强更倾向于邀请土生土长的格萨尔艺人来表演,哪怕没有表演经历也没关系,“这是把民间说唱艺人的表演搬上大银幕,有特别的传承意义。”

《格萨尔藏戏》的小主人公就是果洛最著名的一位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外孙。昂热已经去世很长时间,但格萨尔传唱技艺在他们家口口相传了下来。

东强说,他在选角时看到这个小男孩的照片,一眼就觉得这就是他的“男一号”。小男孩家住甘德县,离达日县有50公里,东强直接开着车过去选角。“很多东西我不用教他,他说唱已经很内行了,对于格萨尔文化的热爱也是流淌在血液中。——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东西。”

为传承保护活态史诗《格萨尔王》,这位“外行”拍了一部电影

嘉熙·东强与电影剧组成员。受访者供图

参演的人员很多是东强的朋友、亲戚,大家都是凭着一腔热血参与,没有拿一分钱的酬劳。由于资金问题,剧组住不起宾馆,东强把自家的老宅腾了出来,邻居们也把闲置的房子借给剧组人员暂住,取景拍摄均在达日县当地完成。梦想就是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一步步变成现实。

这部电影于2020年8月在全国上映。受到疫情影响,电影院的上座率不高,但东强关注到不少看过电影的观众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他觉得,电影的成功与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一如既往地热爱和关心着民族文化的发扬,想要去告诉大家,格萨尔文化是怎样塑造了藏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态度。”

“藏族的百科全书”

格萨尔的英雄传奇故事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内核之一,它教会人们慈悲和向善,带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和激情。

但是,东强也感受到,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能接触到更丰富的娱乐生活,对格萨尔文化的了解有所弱化。另外,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的生活境遇也有所改变。

作为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果洛州,该如何发挥作用?东强认为,保护文化遗址、保障艺人经费和传承发扬技艺是关键。

他介绍,果洛州内有无数格萨尔相关的遗址,除著名的狮龙宫殿外,还有阿达拉姆城堡、桑伦宫殿等等,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史诗文本卷帙浩繁,精通格萨尔史诗的专家们正进行着艰巨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民间说唱艺人则承担着活态技艺传承的责任,需要专业技艺的培训和经费支持。

此外,在果洛州,民间和政府都有大大小小的藏戏团。这些藏戏团都致力于排演格萨尔藏戏,将宏大的史诗内容展现为《赛马称王》《英雄诞生》《羌国王子》《辛丹内讧》等剧目,在马背上表演。盛大的节日庆典上总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也经常走出青海,去外地进行演出。

为传承保护活态史诗《格萨尔王》,这位“外行”拍了一部电影

煨桑节上的格萨尔藏戏。图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成员杨洲拍摄

2022年,格萨尔藏戏《赛马称王》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演出,意在助力冬奥,让世界感受中国藏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赛马称王》中,最让东强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是:“唯有佛法的公敌,没有格萨尔的私仇。”它蕴含的意思是匡扶正义、仁慈大爱。

东强进一步阐述,格萨尔的征战,不是出于私利去征服或统领哪一个地区,而是在当地选出最有名、最权威的人去管理,为当地的老百姓着想,救赎芸芸众生,造福一方。这是格萨尔传递给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价值。

“格萨尔史诗是关于藏族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众人参与的流动活态史诗,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扬。”东强说道。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施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