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史为鉴:学者为“中秋节是洋节”道歉,背后根子却更值得深挖

作者:历史评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始于春秋战国、成书于汉代的《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就是祭拜月亮,说明春秋战国时中国已有拜月传统,“中秋节”已有雏形。

及至魏晋,史书上已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仪式感。

到了唐代,《唐书·太宗记》中清楚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相传,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可以说,中秋节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节日,从拜月习俗到中秋节的形成,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略微用心翻阅一下史料,都能得出这一结论。

以史为鉴:学者为“中秋节是洋节”道歉,背后根子却更值得深挖

然而,前些日子有网友发现,一位历史专家在他所写的《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该书2019年出版)一书中,得出“中秋节起源于韩国古代新罗”、“是不折不扣的洋节”的结论(见下图)。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秋节在最初诞生的时候,是不折不扣的洋节……受到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人的影响,形成了八月十五过节的传统。(对于韩国端午节申遗)我们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小肚鸡肠……韩国日本等国保留了中国文化诸多传统和样式,实际上是在帮我们传承古风,我们不光不该生气,还应感到自豪。”

在历史事实面前,在舆论压力之下,该书作者已经公开道歉,并表示删除相关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该书作者是百万粉丝大V,据说还是中学历史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历史教育。

按理说,不管是不是真心的,至少该书作者认错了,此事到此差不多可以结束了。但笔者认为,综合近些年的一些事迹来看,背后的根子更值得深挖,也更值得中国深思。

以史为鉴:学者为“中秋节是洋节”道歉,背后根子却更值得深挖

在探究背后的根子之前,不妨先看一看以下二个问题。

1,在科技领域,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古代中国对世界科技有多少贡献?

谈及古代科技,这是中国人永远的痛,但让人奇怪的是,却有很多国人固执地认为“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古代中国对世界科技几乎没有贡献”。

然而,如今包括《全球通史》在内的不少西方书籍显示,西方崛起过程中,吸取的中国科技知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即“东学西渐”规模与范围远超想象。其中,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更有惊人的结论:

罗伯特·坦普尔:“有许多在现代看来是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东西,而它们则都是中国起源:从造纸到瓷器,从机械钟到马具、炼钢,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长期以来,这些和许多其他的中国的原创成果,一直都被遗忘,或是蒙在鼓里。那些奠基现代世界的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均来自古代中国。”
以史为鉴:学者为“中秋节是洋节”道歉,背后根子却更值得深挖

坦普尔的观点未必100%正确,却无疑说明古代中国原创科技对世界的贡献很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更为重要的是,揭开真相一角的罗伯特·坦普尔,不是中国学者,是货真价实的西方学者!为何一些揭示古代中国科技对世界真实影响的书籍,很多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西方人写的?为什么中国学者没有探究出来?为何如今很多国人不相信古代科技对世界有过重大贡献?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其中必然存在这么一条——中国人对自己的文明、祖先的成就不自信!

或许,正是因为文化上的不自信,所以才会出现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洋节”的结论。

以史为鉴:学者为“中秋节是洋节”道歉,背后根子却更值得深挖

2,中国“四大发明”广为流传,为何某些发明人却变成外国人,还被编进中小学课外读物?

前一阵子,在“教科书风波”中,有网友发现中小学的课外读物中,《谁发明了瓷器?》一文里有这么一段话:“有一种说法,说火药是柏托尔德·施瓦茨发明的;印刷术是约翰·古登堡发明的;瓷器是约翰·伯特格尔发明的。”

虽然前面写了“有一种说法”这五个字,但文中并未解释这些发明的真正发明者,其中文中重点讲述约翰·伯特格尔发明瓷器过程。因此,如果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读了,很有可能就接受这种说法。

中国古人发明的“四大发明”与瓷器,有着确凿的证据,不容抹杀。为何课外读物中还会出现如此描述?

以史为鉴:学者为“中秋节是洋节”道歉,背后根子却更值得深挖

笔者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盲目崇拜西方的结果。因为最近几十年来,西方有很多学者质疑说:“3000年前古埃及就使用了莎草纸,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手摇印刷机,诺贝尔发明火药获得了专利,怎么能说这是中国古人的发明?”受到西方一些观点影响之后,不加辨别地采用,于是才会出现上述问题。

其实,类似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错误贬低,很多国人奉为圭臬,坦普尔为中国古代科技正名,很多国人却还不愿相信;对古希腊“违反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的历史深信不疑,还不容他人质疑,对中国历史却无比挑剔,质疑这里,质疑那里;还有比如西方构建的“印欧人”历史,将雅利安人领导的印欧人视为欧亚大陆最早的征服者,文明的散播者,英国史学大家汤因比批评说“印欧人岂不成了人类文明的所有成就的缔造者”,然而如今国内很多史书都采用西方构建的印欧人历史,将之奉为圭臬。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中秋节源自韩国”,或者“中秋节源自巴比伦”等等之类的怪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史为鉴:学者为“中秋节是洋节”道歉,背后根子却更值得深挖

总之,“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洋节”的出现,不是一个小事情,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背后根子在于国内不少学者在文化上缺少自信,同时又盲目崇拜西方,盲目相信发达国家学者的观点。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国家级的报刊上多次刊登“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破除西方主义”的相关文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真正树立文化自信,真正破除西方主义,还任重而道远。